2009年4月19日 星期日

面向未來的蔣經國

2009年04月20日
馬政府今年擴大紀念蔣經國百歲冥誕。這近似國民黨贏回政權的「告廟」,無可厚非。但無論藍綠雙方紀念或質疑蔣經國,都不能停留在過去層次,而該面向未來。馬歇爾?麥魯漢的警句「我們透過後視鏡看現在,我們倒退著走入未來」,總是逼我們反思不要掉入「過去」陷阱。過去必須蘊含或指示未來,才有意義。 蔣經國帶著國共內戰的記憶來到台灣,這是屬於過去的。蔣經國的反共、白色恐怖、獨裁對抗共產,包括告訴西方人「只要中共存在一天,我們就永遠沒有民主」,都是在反映過去。甚至他晚年指示三不政策(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還是過去的投影。然而,蔣經國建設台灣、晚年的懺悔及改革,包括解嚴、容忍組黨、說我已經是台灣人,乃至比十項建設更重要的六項革新指示,卻是在面向未來。 過去不能遺忘,但人不能活(沉溺)在過去。人更該活在未來,活在希望、進步、和解中。沒有未來方向,無論個人或國家,都無異行屍走肉。 所以,王爾德說:「沒有烏托邦的世界是不值一活的,因為它遺漏了人一直生活的國度。」生活本身即充滿烏托邦,白日夢都比無夢美好。馬克斯主義及之前空想社會主義何以能激勵好幾代人?因為它面向未來,允諾新希望。共產主義實驗雖失敗了,但這不代表烏托邦就此幻滅,更好、更成熟的有托邦計劃還會出現。 未來為什麼美?因為它表示「尚未」。尚未就是值得努力、有待努力。相對而言,過去代表「已經」,也就是既成、無可挽回。沉溺在過去,記憶會成為重負,人會成為歷史及傳統的奴隸,有如馬英九背後那個國民黨。這也是蔣經國與絕大多數國民黨員不同之處。 然而,面向未來的蔣經國是在暗示或走向台獨嗎?這也未必。中華民國台灣化及中華民國獨立與台灣共和國式獨立是兩回事。近年有不少獨派指摘台灣沒有方向,也就是沒有走向台獨。但台灣的未來絕不是只有台獨一途。未來建立在希望上,而政治希望必須有可行性,才不會淪於另一場災難及失敗實驗。台獨如果真的那麼好走,蔣經國、李登輝會不走嗎?阿扁會成為反反覆覆的台獨騙子嗎? 季辛吉有一段話提醒意識形態對抗的無奈與愚蠢:「歷史的大悲劇不是發生在正確與錯誤互相對抗時,而是兩個正確互相對抗時。」台灣的統獨對抗正是如此。相形之下,蔣經國晚年致力中華民國台灣化、民主化、族群和解、開放探親(為兩岸和解鋪路),這才是最具未來性、最能避開意識形態衝突的前瞻規劃。藍綠陣營最該向蔣經國學習的,也是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