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31日 星期日

國會需要革命 奪回人民的權力

2011年 08月01日
*親民黨宣示2012大選不缺席,國民黨及藍營名嘴居然一片批判哀號之聲。或說這會親痛仇快,讓綠營漁翁得利。或說國會不過半會讓馬英九跛腳,政黨再輪替對不起台灣人。這些荒謬言論簡直把國家公產(政權、國會)當成政黨私產,把藍綠對抗當成台灣定數,把兩黨壟斷當成政治常態。他們心中究竟還有沒有人民?是人民決定2012,還是藍綠兩黨決定2012?
*事實上,民主政治走上敵對式兩黨政治,正是國會需要革命的時候。不是國會向獨裁君主革命,而是國會本身掙脫藍綠對立及黨國體制橡皮圖章的革命。馬政府上任初喊出「完全執政,完全負責」,結果證明無為加黨國一條龍,已使完全執政變完全無責任,總統及國會多數都在虛耗職責。《法官法》立法一拖再拖,最後勉強通過,卻對恐龍法官無能為力。《土徵條例》必須修改,制止政商財團假公濟私「圈地」,黨國習性難改的府院卻不動如山。執政黨不負責,連國會反對黨也只知反對,不知國會的神聖職責。國會變成表演、作秀、打架、為政黨利益任意揮霍公共財的「民主之癌」。試問人民要這樣的國會何用?
*而國、民兩黨不但不會促成國會革命,還是兩黨聯合壟斷制度的始作俑者。必須打破藍綠對立,才有可能打破兩黨聯合壟斷,讓病態的國會及議員掙脫黨國束縛(國民黨是大黨國,民進黨是小黨國),成為人民的代表。什麼是人民的代表?就是伯克所說「議會非代表不同利益和對立的議會,而是國家的議會,是具有同樣利益和整體的議會」。既然國、民兩黨不願當全民利益的代表,不願在國會超越藍綠,那只有讓更多兩黨之外的人加入國會,形成「各黨不過半」,才可望因新的競爭因素而增強人民選票的重要性。也就是選出「人民的國會」、「人民的代表」,而不是兩黨聯合壟斷及黨國橡皮圖章的代表。
*黨國體制是人治社會的20世紀版本。民主社會必須是法治而非人治社會,否則民主就「革命尚未成功」。柏拉圖及亞里斯多德是西方人治及法治思想宗師。柏拉圖的哲人王成為人治的最高典範。但他晚年卻發現哲人王可遇不可求,因而轉向法治,《法律篇》說:「人類的本性永遠趨向貪婪及自私。當一個國家的法律處於從屬地位,沒有權威,這個國家必定滅亡。」亞里斯多德進一步說,法律是最優良統治者,代表最大多數人的法治(民主、共和體制)優於人治(君主或黨國體制)。而台灣要告別黨國幽靈,國會革命(包括內閣制)是當行之路。製造及維持藍綠對立的黨國總統制已經不適合台灣。
*徐文彥先生在《價格戰爭》一書中文版序言呼喊:「自由,不是為少數人累積個人財富,然後推卸社會責任的藉口。民主,不是為少數人掌握權力,然後拒絕人民參與的遊戲。那些少數人常掛在嘴上的民主與自由,我們必須重新認識,奪回屬於人民的權力!」這段媲美18世紀大革命時代潘恩理性之聲的話,正是台灣國會革命的最佳宣言。

2011年7月24日 星期日

讓宋楚瑜帶來大和解

2011年 07月25日
*在馬宋關係瀕臨破局的微妙時刻,李登輝一句讚譽宋楚瑜「是非常優秀行政人才,應該坐更大位置」的話,引起無限遐思。藍營人士普遍以陰謀論視之。然而,老李容或另有目的,藍綠陣營能不承認這是一句老實話嗎?藍營內還有誰比宋更能幹、更能營造大和解,而且更苦民所苦了?當民眾苦於馬政府神經中樞失靈,苦於馬是一個好候選人而不是好總統,尤其苦於藍綠惡鬥,台灣眼看凡百俱廢、繼續沉淪時,誰不希望類似宋楚瑜的人才現身江湖,再造和解?
*在階級或族群衝突最小的社會,兩黨政治是最佳民主範式,歧見可以透過協商解決,兩黨輪流執政差異不大。但在衝突激烈、協商形同虛設社會,兩黨政治往往走向最糟糕的敵對式兩黨對抗,社會人心不安,國家永無寧日,兩黨政治反而成為全民心中最大的痛。大家只要讀讀馬基維利《佛羅倫斯史》,就知道兩黨長期惡鬥是什麼結局了。此時如果有一個第三黨或第三勢力崛起,超越藍綠對立,致力社會大和解,無論它是取代性力量,還是調和性力量,帶來的都是清新之氣,也就是近年台灣大選常打出的「改變」。
*宋楚瑜為什麼有希望帶來大和解?因為他不被藍綠定見綁死,他在國民黨祕書長任內處理地方派系方式,以及省長任內應對議會反對黨方式,都見出政通人和氣象。宋團隊的迅速及能幹也頗出名,農業、河川、地層下陷等問題,如果是由宋團隊整治,一定不會拖到病入膏肓。我自己就聽到不少民進黨省議員、省內台籍企業家、農民、有良心黨工對宋眾口交稱。官場會說謊,商場會說謊,沒有門戶之見及利害關係的私下交談卻不會說謊!
*誠然,宋楚瑜的選運欠佳,一次興票案及兩顆子彈都使他與大位失之交臂,五都選舉得票甚至在藍綠夾殺下慘不忍睹。但這表示宋楚瑜到此為止嗎?不然。宋下台而宋團隊依然忠心耿耿,這沒有絕大的人際親和力及人格長處絕難至此。當台灣兩黨政治進入愈陷愈深的泥淖時,超越藍綠對立的宋楚瑜正是出面撮合第三勢力的恰當人選。因為這既需包容又要人面,既需敬老尊賢又要禮賢下士,很少人比宋更具該一特質。宋的時候到了。沒有第二次世界大戰,就沒有豐功偉績的邱吉爾,如同沒有德國「時代召喚」,就沒有馬丁路德及俾斯麥!
*歐巴馬以「我們能改變」登上美國歷史舞台。蔡英文也以「台灣下一步」企圖改變現況。但沒有改變藍綠對立,沒有兩岸大思維,其結果仍是不斷重複的僵局及對抗。這種惡性循環不能帶來真正改變。要帶來真正改變,一定要超越藍綠,創造大和解,給台灣一個希望。這個希望現在藏在幾百萬渴望大和解的台灣民眾心中,猶如渴望改變也藏在全世界數以億計人心中。當年施明德倡導大和解也許時機不成熟,但現在成熟了。未來學家托佛勒的近著《財富革命》指出,求新求變已是舉世趨勢,由美國帶動,以中國成就最為驚人,中國人希望改變加速再加速,愈快愈好,「這是中國數千年保守歷史中從未見過的現象」。中國能創造驚奇,台灣為什麼不能超越藍綠,帶來大和解?

「我是台灣人」新意義

2011年 07月18日
*蔡英文的競選廣告「我是台灣人」引起藍營大肆抨擊。而臉書宣稱是台灣人、中華民國國民及炎黃子孫三段論式的馬英九,卻未引起國人激烈回應。這看似令人費解。但只要了解蔡的意思背後還有潛台詞「你不是台灣人」,馬的意思則一覽無遺,大家就知道藍營為什麼如此激憤而必須提前消毒了。更正確的說,「我是台灣人」已有新意涵,把這句話當做族群操弄術及選票提款機已經太老套,不合於台灣社會需要了。
*什麼是「我是台灣人」的新意義?就是類似甘迺迪總統說的,要問我能為台灣做什麼,而不是台灣能為我做什麼。想靠一句「我是台灣人」就騙去選票及操弄族群的人,打的正是台灣能為他╱她做什麼的主意。
而從阿扁「貪腐越大,愛台喊越大」以來,民進黨這套樂此不疲的操弄術已漸失效。民眾終於認清,對台灣真正有愛心,能顯示他為台灣民主、自由、人權、國家建設、國際聲望做出貢獻,以及能為團結或提振人心而勤政愛民的人,才具備資格高喊「我是台灣人」。至於其他台灣民眾,只要他以台灣為故鄉(包括「日久他鄉變故鄉」),而在國籍上認同中華民國,也通通是台灣人。
*這個醒悟的代價是極大的。過去國民黨兩蔣時代,說「我是台灣人」曾是禁忌,敢說「我是台灣人」代表某種勇氣。到兩蔣末期,蔣經國承認他在台灣生活了數十年,「已經台灣人」。宋楚瑜選台灣省長,說他是吃台灣米、喝台灣水的台灣人。馬英九選台北市長,李登輝舉起馬手問你是哪裡人,馬也說他是吃台灣米、喝台灣水長大的新台灣人。照理說,由「中國人」轉型成中華民國「台灣人」,至此「台灣人」與「中國人」的定位衝突已獲紓解。
*可是綠營沒有看清大勢,反而在扁政府時代得隴望蜀,要把統派或中華民國派隱含的一點中國人認同一起肅清,讓「我是台灣人,也是中華民國或中華文化意義上的中國人」無法共存,「我是台灣人」的潛台詞開始意指「你不是台灣人」。而你不是台灣人,當然你就是中國人,是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沒有多大區別的中國人。
另一場台灣內部獵巫運動興起了。這是國民黨極權時代反其道而行的翻版,有人稱之台獨法西斯。
*蔡英文會是台獨法西斯嗎?那要看她是否刻意用自己父墳的台灣籍去對比馬鶴凌骨灰罈的中國籍,是否用「我是台灣人」去對比馬英九的「不敢大聲說出是台灣人」。如果是,蔡英文就違逆了國家級領導人必須最大限度鼓舞全民以聚「國族共識」的基本道德。國家不能因族群分化而削弱,任何製造國家分裂、族群對立的候選人,都不配自稱「我是台灣人」。

*「中國人」及「台灣人」做為文化霸權的策略,都各有一個時期被用於對內製造認同之戰,以壓制對方。但這個時代已過去了,某個時代起壓迫或抵抗作用的策略,在新的世代未必適用。台灣現在是「大家都是台灣人」的民主時代及多元文化時代。想拿台灣人或中國人帽子來扣人,未免太落伍,也太懶惰了。

2011年7月12日 星期二

馬英九別推卸責任

2011年 07月11日
*現代民主政治標榜政黨政治,鼓勵政黨競爭及合作。可是在台灣,不只政黨之爭變成高度危機動員的藍綠對抗,任一方當選都扯上「國家危亡」(如馬連任就是2016台灣準備選特首,蔡當選就是台獨噩夢重臨),且在國家危亡大帽子下,其他小黨生存飽受壓制,除設置扼殺小黨參政的5%得票門檻,小黨「攪局」還須承擔大黨敗選責任。馬政府更創下民主政治先例,把所有施政不力責任推給前朝,卸責政治取代責任政治。
*沒有責任政治,就沒有政黨政治,政黨輪替也失去意義。既然執政黨不須為自己的施政結果或不作為負責,什麼事都沒有責任,政黨輪替就成了多此一舉。問題是,政黨輪替本質就是改正前朝缺失,證明我能更好,如果每件事都拿「我沒做好,因為問題出在前朝」或「我沒做好,但前朝更沒做好」做搪塞,人民選你幹什麼?越多的搪塞越證明自己不負責也不適任。
*執政者不同於在野者,後者有監督及指摘的權利,前者有負責及被監督的義務。因為大權在握的一方負有民命,必須做事,而且以政績為答覆。如果執政者做事不力,還把自己裝扮成受害者,整日諉過及指摘前朝,那不只是錯亂,還是得了便宜(權位)又賣乖。既然受人民付託而不負責,只想模仿在野黨,乾脆下來做在野黨好了,讓能負責的一方去做執政黨。
*馬政府把所有壞事推給扁政府、李政府,李、扁甚至被從中華民國史、國民黨史中抹除;同時所有好事都加給兩蔣,忘掉當年的國庫通黨庫、黨庫通私庫,以及長期戒嚴帶來的停滯、血淚、社會不公及人性扭曲。馬英九還成立一個馬辦競選團隊,專門數落前朝不是,用「比爛」來替馬政府卸責,以致馬辦被稱為「罵辦」。而馬在被黨內提名的隆重日子,居然不談自己的責任及願景,反而大談蔡英文當年反對將老農津貼加碼,「不關懷農民」;扁政府將米酒價錢調高,「民眾苦不堪言」;蘇、謝行政院長任內電話詐騙猖獗,「是國民黨執政才解決人民痛苦」。
馬英九的「比爛」大多似是而非,自我感覺良好,反映他既在狀況外又不關心。如同他對黨內其他同志及藍營友黨全不關心,搞到國民黨十八大眾心離散,友黨不得不跳出來捍衛生存權。他對農民及環保全不關心,搞到農民運動死灰復燃,環保運動方興未艾。他一手打房,一手護房(為了美化經濟數字),搞到奢侈稅形同虛設,房價越打越高。
*馬英九推進兩岸關係,但政策只做半套,搞到製造業加速外移,新產業卻未相對發展,就業機會不斷流失,比新加坡、香港不如。他熱心兩岸協商,卻視反對黨為寇讎,搞到不是「團結對外」,而是「團結對內」。
*極端注重人權又促成《世界人權宣言》簽署的小羅斯福總統遺孀艾莉諾,人們稱讚她:「她會點燃一根蠟燭,而不是詛咒黑暗。」台灣人民要看的正是身負國家領導及團結重任的馬英九,會不會點燃一根蠟燭,而不只是詛咒前朝黑暗。

2011年7月3日 星期日

名嘴誤國

2011年 07月04日
馬政府在離總統選舉只剩半年,藍綠決賽正式起跑之際,突然推出李登輝貪污案,不只時機選擇啟人疑竇,指控內容亦充滿臆測之詞,一看就像「奉命起訴」。遺憾的是,不只馬英九矢口否認介入司法,親藍名嘴更多方配合,堅持阿扁告發(阿扁有要馬政府此時起訴嗎?),親綠名嘴則走向另一極端,堅持陰謀迫害。雙方立論各取所需,惟獨不探討藍綠政府最慣見的選舉操作。古人常說「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今日名嘴卻是「天下恨無事,庸人爭擾之」。
名嘴依附藍綠,各為其主,早已成為台灣重大亂源。最初類似圓桌論壇的談話節目,自改為固定來賓、藍綠分明、黨同伐異後,真理愈辯愈明及發抒專業見解的論壇形式已經消失,代之以一種打手性質的製造業和修理店。每位名嘴都是修理匠或問題製造家,沒問題的人或事尚被整得鼻青臉腫,有問題而存心要整的對象更可想見。孔子說「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正是指這種人。
孟子也有一段話。當時的縱橫家問他,張儀、公孫衍不是大丈夫嗎?「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息」。孟子答:「他們哪算大丈夫,不過是逢迎諸侯旨意,要我咬誰就咬誰的人,「以順為正,妾婦之道也」,他們不是大丈夫,而是妾婦。
問題就在名嘴(今之縱橫家)已變成妾婦,談話節目變成藍綠互鬥的代理戰場,觀眾是同一批人在集體心理治療,叩應進來的人是購物「消病」,政黨則論功行賞,徵調這些名嘴去當選舉刺客,或乾脆酬以高官。政黨變成名嘴的總後台及當官的終南捷徑。難怪許多名嘴越來越無行,談話越來越離譜。活躍在媒體上的名嘴、立委、命理師也被選為社會信任度最低的幾種人。
古代縱橫家是誤他人之國,今日名嘴卻是誤自己之國,一群人整日唯恐天下不亂。他們就像莊子《說劍》篇裡的那群劍士,日夜相擊於前,死傷者歲百餘人,好之不厭,如是三年國衰,外國謀之。自己把自己國家打趴,彼此把彼此藍綠唱衰,落入不好天子劍、諸侯劍,獨好庶人劍的可悲下場:「此庶人之劍,無異於鬥雞,一旦命已絕矣,無所用於國事。」
更可怕的是,在媒體藍綠偏好加上名嘴唯恐天下不亂下,過多以假亂真訊息掩蓋真實,形成超真實。超真實比真實還要「真實」,終至超真實徹底污染及篡奪人心,民眾分不清什麼是假,什麼是真,什麼是對,什麼是錯。
台灣將來到一個歷史階段,所有的是非真假都失去意義,所有的力量都互相抵消。所有有良心的人都因不堪良心負荷而絕望冷漠,政治及社會事件不再承擔推動歷史前進的動力,如同布西亞預言:「民眾如冰冷的星體,歷史在它周圍冷卻下來,事件相續並消逝在冷漠中。」名嘴誤國終於完成。

蔡英文該說得更清楚

2011年 06月27日
從馬吳配出線,「台灣加油讚」競選團隊組成,國民黨就一路針對蔡英文性格及言詞矛盾火力全開,連一向外表溫良恭儉讓的馬英九都變成「打蔡犀利哥」。這方面顯示戰況吃緊,自覺平盤就是劣勢的執政黨不得不轉守為攻,二方面也顯示蔡的主張及說明有所不足,並非她所宣稱的立場清楚、態度一致。蔡既號召首投族、轉投族、回頭族支持她,蔡就該有說更清楚的能力及責任,讓道地中間選民了解她有別於扁馬的「新」思維及處理「新」問題的新方式。
蔡的競選主軸「Taiwan Next」,有下一個台灣或台灣下一步之意。這當然是「改變」的同義詞。問題是,下一個台灣並不是這一個台灣的對立物或斷裂物,下一個台灣仍是同一個台灣,而且與這一個台灣沒太大差異,否則它就是顛覆而非改變,是告別而非繼承
全世界民主選舉都不是顛覆性的,甚至革命也不可能告別舊時代。妄想顛覆或告別,就會像托克維爾說的,從這扇門出去,又從那扇窗進來,「人們多少次想打倒舊專制政府,結果無非是將自由的頭顱安放在一個受奴役的軀體上」。伯克評法國大革命的最精闢處,也是顛覆傳統這部分,認為傳統有其存在價值及改變路徑,妄想在時機未成熟及未準備好之情況下摧毀傳統,必遭嚴重報應。
兩岸由戰而和,由毫無共識到九二共識,也有一定傳統及改變路徑,想一口否定,同樣會遭報應。「非核家園」相同,核一、核二盡早除役有理,但核四建成卻不商轉,能源缺口如何補足?馬英九評蔡的核四不商轉主張讓人「聽嘸」,評蔡不承認九二共識卻奢言民進黨要脫離過去框架,找出好的、新的、具建設性的兩岸關係基礎,是「說詞閃爍、迴避重點」等等,全立足在時機未成熟及未準備好的兩大前提下。這兩大前提正是蔡最無法自圓其說又最需補充說明之處。蔡若只會反擊別人聽不懂,就是孟子說的「遁詞知其所窮」。
民主不能只開空頭支票,選民也不能給空白支票背書,否則只有投票權的選民就會在選舉揭曉後又淪為盧梭所謂的奴隸。政治是非常現實而充滿考驗的事,政客卻總是把它說成充滿理想而一勞永逸的事。其結果就是選民一次次上當,真正的問題從未解決,什麼新思維、新問題、新方法,四年後又照例變為亟待下一任或下一次政黨輪替解決的舊思維、舊問題、舊方法。扁政府如此,馬政府如此,蔡英文當選恐怕也將如此。
外交說詞講究創造性模糊的季辛吉,是為了現實主義外交,其目的在獲取美國最大利益。蔡英文的矛盾及模糊卻是機會主義的,甚至是反現實主義的。俾斯麥說:「國與國不能靠感情用事結盟,不能天真的以為做了好的事,所有犧牲就能得到回報。」這句話看似對馬英九說,其實反面看也對蔡英文說。中間選民的智慧沒有那麼低,馬英九固然已被看破手腳,蔡英文同樣別想虛晃一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