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7日 星期日

不能任民粹運動横行

2009/12/28
兩岸四次江陳會結束,陳雲林來了又走了。然而像去年一樣,它留下令人困惑的問題,為什麼外交上行禮如儀的兩會協商,每次都要遭民進黨抗議圍堵?每次都要出事?民主社會的主要政黨可以擁有顛覆秩序、超越法治的民粹運動權力嗎?如果可以,執政黨是不是也可擁有生殺予奪的私人武力?這樣的社會還能叫民主嗎?一個視法治如無物,只害怕及在乎選票的政黨,可以叫做民主政黨嗎?
中共誠然是在外交上欺負台灣,飛彈對準台灣,台灣學生及選手在國際比賽場合亮出國旗,屢被中共人員追打。但交戰國也需要談判,何況兩岸正在和解。已進行多年的兩會協商是國家行為,身為國家體制一部分的政黨若以民粹運動進行阻撓,就是反和解、反交流,而且是反體制,也就是反對自己。除非變成革命政黨,所有民主政黨都無權反體制,特別是訴諸民粹運動。
民粹運動本質是反體制的,借「人民」、「社會」(背後依據是「人民主權」)等神聖名義進行抗爭。這種抗爭如果是弱勢團體發動,還情有可說;如果是主要政黨發動,就是歷史倒退--倒退回政黨政治前。黨外是弱勢團體,訴諸民粹爭取全民政治平等,有其正當性。已執政過的民進黨再如法炮製,則是裹脅民眾、蔑視法治、破壞國家建設。試問有現代歐美主要政黨帶頭搞民粹的嗎?幾乎沒有。因為只有法西斯及共黨才搞民粹,也才會造成天下大亂,最後出現壓迫屠殺的極權體制。殷鑑不遠,不僅歐美餘悸猶存,台灣也該引以為誡。
有些人會說,民進黨只是變相搭建選舉舞台,民粹是為表演而非顛覆秩序。但民進黨的「陳雲林到哪裡就跟到哪裡」及「如影隨形」號召,確實會顛覆秩序。沒有這些號召,就沒有激進獨派的如斯響應及變本加厲。民進黨憑什麼對國家客人如此失禮?如果你們反對兩岸協商,你們執政時代為什麼繼續兩岸協商?你們既要協商又反對馬政府協商,還打客人、圍客人、要求「不應讓陳雲林趴趴走」,你們是山大王嗎?台灣還有國法,還像一個國家嗎?
民粹與法治不能共存,要法治就必須限制主要政黨搞民粹運動。留下「絕對權力絕對腐敗」名言的阿克頓說,人民主權原則與法治原則相對立,絕對權力的人民主權也與有限權力的憲政相違背,「人民主權一意孤行必將導致國家毀滅」。
連人民主權原創者盧梭也坦承人民主權過度膨脹有危險,並認為「契約社會」(法治國家)只有兩種可能,一是人人守法,二是人民被迫守法;因為沒有法律約束,人民主權將與暴政、無政府無異。
台灣的暴政、無政府時代過去了,在「人民主權」都需守法的民主時代,如果任由民粹運動橫行,台灣還要民主、法治嗎?

激進獨派無異愛國同心會

2009/12/25
 兩岸四次江陳會果然再度出事。不同的是,去年陳雲林來台發生民進黨抗議暴亂,今年陳雲林來台發生激進獨派抗議襲警,前者是大騷動,後者是小插曲。雖然馬英九、金漙聰表示發起集會遊行的人(即蔡英文)應負全責,但激進獨派行為一向非民進黨所能控制,反而經常裹脅民進黨。在民進黨員未曾参與的獨派挑臖行動中,民進黨毋須負任何事實責任,只須負道德責任,也就是民進黨的能度與激進獨派的行為切割不了關係。
 為什麼切割不了關係?陳雲林抵台前,民進黨即揚言「陳雲林去哪裡就跟到哪裡」及「如影隨形」,激進獨派正因這種「沒了沒完」的挑臖能度而肇事。而民進黨自主席以下眾口一辭呼籲「不應讓陳雲林趴趴走」,更使民進黨議員的「緊迫盯人」對策理直氣壯,這對激進獨有啓癹作用。同時激進獨派襲警事端發生後,民進黨又一如既往聲明:「若群眾有錯,就該接受制裁,若錯在執法過當,警方就該檢討自己。」民進黨還說「讓陳雲林趴趴走釀成意外,國民黨也必須一塊負責。」
 很顯然,民進黨是站在激進獨派這邊。激進獨派的台灣國團體無異激進統派的愛國同心會。愛國同心會踢陳水扁、打前駐日代表許世楷,國民黨還不敢明目張胆為這些人謢航。民進黨却肆無忌憚站在襲警者一邊,看到警察被推受傷錄影帶後,還指警方「執法過當」。這種不愛護政黨形象的褊袒表現,只能說這個黨不管法治,只管民粹,沒有是非,只有統獨。而沒有法治的政黨,根本不夠資格執政。
 民主與法治是一體的兩面,認同民主就必須遵守法治。而民粹却是法治的敵人,自認代表「人民」或「全民」替天行道,因此故意破壞法治。民進黨會不顧外交禮節,把國家賓客的参訪行程稱做「趴趴走」,還說「不應」讓客人趴趴走,顯示民進黨是在搞民粹。而激進獨派不服取締而襲警,搜証錄影帶罪証確鑿,民進黨竟說什麼「執法過當」,心目中根本沒有公權力,也就是沒有法治。
 為什麼激進獨派是罪証確鑿?第一,把沖天炮做為攻擊之用,遠非和平施放烟火可比,有公共危險之虞,警察依現行犯上前處理並無不當。二,警察代表公權力,強力推警察墜地就是犯法。換言之,這次取締完全沒有「執法過當」問題,指摘「執法過當」的人才是別有居心。
 陳雲林每次來台,每次都出事,民進黨反兩岸交流的心態已經昭然若揭。而民進黨看到襲警,不先想到法治,却先想到「執法過當」,也顯示這個黨擁護民粹不惜否定及弱化法治。激進獨派無異愛國同心會,如果國、民兩黨竟然與這種團體站在一邊,台灣民眾能容許目無法紀的民粹政黨上台執政嗎?

2009年12月20日 星期日

朝野均要信守責任倫理

2009/12/21
民進黨抗議江陳會的戲碼再度登場。雖然這次抗議對象鎖定兩岸黑箱作業不尊重人民,針對中國霸權心態而非陳雲林個人,民進黨中央並一再強調紀律及秩序。但抗議主題正確不表示就會按正確程序操作,長達5天的抗議也難保哪天不擦槍走火,除非抗議活動相關各方具備充分責任倫理,做好防止群眾運動失控的一切準備,包括承擔失控責任。
玩群眾運動就像玩火,點火易而滅火難。2004年藍營抗議兩顆子彈及去年綠營抗議江陳會,都以暴亂收場。原因在於群眾憤怒被主辦單位煽高,攻擊訊號已發出,主辦者卻「見不好即收」,留下一大堆準備擇人而噬的瘋狂群眾,最後的暴亂自然無法避免。2004年連戰及去年蔡英文都難辭其咎,不同的是,蔡英文被封為「暴力小英」,言辭更激烈的連戰卻未受輿論譴責。相較之下,施明德發起的紅衫軍運動,堪稱最和平收場的典範。
近年民進黨屢次群眾運動或反運動,都衍生暴亂。陳水扁、游錫堃這類人必須負最大責任。因為他們只想發動群眾去對抗或抵制,卻不想控制群眾,結果就有一路追打紅衫軍及播報記者的醜行。去年「包圍陳雲林」,同樣未做控管,活動因此走調。今年抗議引向公共議題,理論上針對陳雲林的不理性行為應該減少,但民進黨的「陳雲林到哪裡,抗議就到哪裡」對策,同樣伏下不易控制及失控的因子。何況「包圍」「追打」「活捉」早已是綠營仇共者慣技,民進黨能管住這些人嗎?
馬政府去年處理抗議江陳會場面,同樣惡劣,是引發暴亂的幫兇。警察衝入民宅,逢人就打,這是什麼維護治安?和暴民有何兩樣?警察不准人民帶國旗,沒收及追打攜國旗者,這是不是公權力叛國?為什麼中華民國國旗在自己國土不能出現?更可怕的是,警察在背後推擠替代役男,讓他們上前被打或打人,這是不是存心挑起暴亂?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最重要的是政府公權力及抗議者都必須信守責任倫理。相對於信念倫理的不顧一切,為信念而戰,責任倫理要求設身處地,在公共領域及公共事務具客觀性及責任心,不以私害公,也不把應負責任推給別人,如警察無故打人及群眾運動暴亂,主事者都必須勇於承擔。而擔任仲裁及輿論制裁的,就是民主社會的所有公民。公民越主持公道,發出正義怒吼,公共領域就越不會衰落,人民就愈能回歸真正「立法者」。
馬克斯.韋伯心目中夠格承擔「政治使命」的人,就是成熟到能為自己行為後果負責,發自內心感受責任倫理,並能遵照責任倫理行事的人。所有自稱要推動及完成某種「政治使命」的人,最先該具備並信守的,難道不是抗議及被抗議、批評及被批評的責任倫理嗎?

抗議是權利,守法是義務

2009/12/18
 針對第四次兩岸江陳會,綠營磨刀霍霍,戰雲再起。不只是廿日的「破黑箱、顧飯碗」大遊行,由民進黨主席及四大天王領軍。廿日之後還有埋鍋造飯、長期抗戰準備,每日維持至少一萬人抗議群眾。抗議是民主社會的權利,民進黨誠然有青達不同意見的自由,但守法也是民主社會的義務,沒有守法的公民,民主社會將成為暴民及叢林世界,民主無法維持。
 權利與義務必然相對。民進黨當然希望場面辦得壯大,給國共兩黨「顏色」瞧瞧。但民進黨也必須注意場面不能失控,如何帶來的,就如何帶走,不能到時群眾失控,又說這些人不是我們帶來。「概括承受」是權利與義務相對的最佳詮釋,沒有任何理由撇清,也沒有任何例外。抗議成功,風光由發起主辦單位承受。抗議失序或引發暴亂,責任也由他們承受。
 去年台北晶華酒店「包圍陳雲林」的失序,是民進黨的一大敗筆,蔡英文從此留下「暴力小英」駡名,個人民調也從全國最高突然暴跌,低於「慘不忍賭」的馬英九。今年好不容易因為三合一選舉操作得宜,戰果輝煌,蔡英文民調再度上升,萬萬不能為場抗議陳雲林的活動,又賠掉主席及全黨令譽。因為「一之為甚,其可再乎」,一次是生疏失誤,二次就是明知故犯,失去的不只是人民的信賴,也是個人及全黨的形相,連帶影響明年五都選舉及二0一二總統大選。
 陳雲林該不該被嗆聲?就中共不斷打壓台灣,至今天還在「中國台灣」這些字眼上時刻搞小動作,台灣參與國際組織也是「一次性」的,形同中共施捨,再加上對準台灣的兩千顆導彈,台灣民主社會公民對中共(陳雲林「代表」中共)嗆聲是合理的,是被壓迫者的權利。然而,應該而且必須止於嗆聲,不能有諸如「活捉陳雲林」或「圍堵陳雲林」的舉動,因為來者是客,客人有行動及安全的自由,這是地主必須保障的客人權益。如果抗議一方視陳雲林為「敵人」,要採取戰爭手段對付他,那已經偏離國際外交禮尚往來的基本要求,是會貽笑大方,成為世界笑柄的。
 國旗的自由展示也該是抗議的主題之一。中共不喜歡中華民國國旗,最多官方禮貌性不擺,但若連民眾自發性携帶國旗也要禁要抓,這就是一種「叛國」及背叛人民的行徑了。中華民國警察及政府有何理由禁止中華民國國旗携帶?他們是中共的兒皇帝及鷹犬嗎?去年台北江陳會,政府正是如此對付台灣抗議民眾。為表達權利,今年民眾有必要帶更多國旗向國共嗆聲、揶揄!
 抗議是權利,守法是義務。沒有人希望這次民進黨大遊行及逐日抗議失序,成為一場民主災難。台灣民主政治確實需要民進黨制衡國民黨,因此民進黨千萬不要妄自菲薄,把遠大前程在一場抗議中斷送了。

2009年12月13日 星期日

歷史正翻過族群對抗這頁

2009/12/14
國、民兩黨在三合一選後都換秘書長,而且都是由民國45年次的兩位中生代擔綱。外界大多以明年五都選舉及2012總統大選的部署解讀此事。其實更重要的是世代交替-不只是一代新人換舊人,還是一代新潮換舊潮,是勢而不是人的交替。
什麼勢?二戰結束前生的老一輩,族群問題特別嚴重,本省、外省、台灣人、中國人是他們的思考慣性。戰後十年內生的一輩,統獨問題漸趨嚴重,黨國教育的意識形態形成他們的思考慣性。此後族群及統獨思考隨年齡越輕而越淡薄,所有族群及意識形態問題漸被歸為歷史共業,政治基本面及現實面漸受重視。當這一輩開始參政、投票,形勢必然跟著轉變,世代交替就意味著「一代新潮換舊潮」。
族群及統獨思考的弊害在於凡事脫不開「愛台vs.賣台」、「台灣人vs.中國人」窠臼,不但自陷泥淖,拖泥帶水,還貽誤選民以族群及統獨光譜衡量候選人,使台灣永遠跳不出猜忌及分裂魔咒,從中得利的永遠是挑撥離間、火上加油、唯恐天下不亂的政客及外來勢力(不要忽略,台灣越全球化,兩岸交流越頻繁,外力就越便於收買政客及台商分化台灣,挑唆內鬥弱化台灣)。
可喜的是此次三合一選舉,族群及統獨議題完全退位,馬英九絕非因「賣台」失去選民信賴,民進黨也不是因「愛台」選票暴增。以澎湖為例,投票前夕國民黨一方民調遙遙領先,民進黨僅十幾%,但票開出來竟旗鼓相當。這情形也普遍發生於其他縣市。其原因不在統獨,而在對施政能力及政府誠信的憤怒。如康德語:「歷史大事永遠使人不能忘記,人性有求取完善及改進的動力,在其發生前,任何政治研究(包括民調)無法預作推斷。」
正是求取完善及改進的動力,造成選民對馬政府的懲罰性投票。如果國、民兩黨勘不透個中道理,以為僅憑技術操作或換人操作,就能改善選情,那他們就是沒有從近年歷次選舉中得到教訓。得票過半的扁政府,為何在接下來4年選舉中屢戰屢敗?因為選民懲罰。得票700多萬的馬英九為何今年越賣力輔選越糟?因為選民懲罰。
《孫子兵法》說得好:「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勢的力量永遠大於人的力量,與其以換人來求勝,不如任用對的人來順應形勢,從形勢獲益。馬英九用金溥聰,應致力加強改革,提升施政能力及領導誠信,而非以文宣及陰謀詭計求勝選。同理,蔡英文用蘇嘉全,也該是改進民進黨悲情及抗爭,不用被「阿扁們」拖著走。歷史正翻過統獨及族群對抗這一頁,一代新人換舊人讓位於一代新潮換舊潮。國、民二黨領導層有無發現此形勢轉變?

樂見兩黨新祕書長新氣象

2009/12/11
 三合一選後,國、民兩黨同時換祕書長,都屬於中生代掌兵符,金溥聰與蘇嘉全剛好又都是民國四十五年次,比抬面上的馬英九、蔡英文年輕。以台灣而論,二次戰後十年內生者,受統獨因素影響較重,十年後生者影響較輕,越年輕越輕。因此,民進黨由美麗島一代換蔡英文當主席,已是一種歷史性進步,國民黨由連戰換馬英九,亦是歷史性進步,再加上兩黨兩位更年輕祕書長,那更是氣象一新了。
 年輕意味著包袱較小。載著統獨沈重包袱的國民兩黨老一代,事事都必須以統獨為依歸,以族群(台灣人、中國人)為考量,因此一路行來拖拖拉拉,貽害選民跟著以統獨光譜衡量候選人,經常不是選賢與能,而是選色彩及意識形態。其結果,台灣永遠跳不出內部統獨之爭、族群之分。別有居心的意識形態野心家也得以利用民眾的統獨定見及莫名恐懼不安,挑撥離間,謀取個人政治私利;國家越亂,族群越分裂,統獨越惡鬥,他們越得心應手。
 馬英九、蔡英文的統獨信仰,已經較連戰、阿扁為淡,金溥聰及蘇嘉全將更淡。這使國、民兩黨的互動可能越來越順利,台灣的政黨政治也有望擺脫「永恒的宿命」,開始共同關注民生議題及國際挑戰,有機會「一致對外」。相對的,選舉的「牛肉」也會較多,不會再糾纏於可厭的「愛台vs賣台」,「台灣人vs中國人」之戰。
 而兩黨換祕書長還有一個重要意義,就是互補及平衡。馬英九「務小」(專注瑣細)、金漙聰「務大」(看大勢),馬「刻板」、金「決斷」,最主要的是龜毛的馬不易相信人,難得金與他默契及搭配良好,又敢說真話,在黨內領導上,算是不錯的組合,在黨內改革上,也較有方向感,比僚氣深重、馬屁文化當道、不說真話的傳統國民黨員更有助於馬英九。
 同理,蔡英文本身極少談統獨,是黨主席位子讓她不得不應景,安撫「扁式」黨員(即阿扁們)。三合一選後,民進黨已再次站穏脚步,不應再被「阿扁們」綁架或拖著走,否則民進黨將永遠深陷對抗及悲情中,無法成為現代民主政黨,無法認真面對全球化及兩岸交往衍生的各種問題。例如抗議陳雲林只是民族主義情緒發洩,向陳雲林說明台灣普遍民意才是面對問題。民進黨今後必須努力的是後者,而不是前者。蘇嘉全對此,包袱顯然也比老一代輕。
 國民兩黨選舉之爭,爭的是50+1,也就是普遍民意或基本盤的擴大。在三合一選舉中,馬政府已經以自己的無能及麻木不仁輸了一回合。在明年五都選舉中,都會選民的要求及檢驗更加嚴苛。二0一二年又更嚴苛。如果馬金組合及蔡蘇組合不能讓國、民兩黨更上層樓,停在原地踏步的黨將是二0一二年的輸家。

2009年12月6日 星期日

中間選民讓馬英九大敗

2009/12/7
這次三合一地方選舉,民進黨不只守住雲嘉南地盤,還在國民黨黨政精銳盡出,馬英九11度赴宜輔選下,光榮奪回宜蘭,可稱小勝。相對之下,國民黨贏得12縣,只喪失宜蘭及早已預期的花蓮,可稱小敗。然而,民進黨所勝之區皆是大勝,所敗之區得票亦大幅提升,成績出乎意料之好。這絕非民進黨努力之果,可以稱為選民對馬政府的一次不信任投票,亦即馬政府大敗。
為什麼民進黨只有小勝?雖然宜蘭被當指標戰區,民進黨前後任主席傾力投入,血戰下奪回,嘉縣陳明文、張花冠也打了場漂亮保衛戰。但其他縣市,民進黨大多倉卒上馬,或候選人知名度不夠,居然都給理當穩坐釣魚台的國民黨重大威脅,桃園得票極度拉近,台東及澎湖幾乎翻盤。這對國民黨完全是「非戰之罪」,如同去年馬英九得票700多萬也是「非戰之功」一樣。
民進黨中央對本屆選舉原本意興闌珊,主席蔡英文欲振乏力,全黨陷入阿扁弊案漩渦中無法自拔,亦不知如何自拔,士氣空前低迷,很多縣市甚至找不到理想候選人,勉強以二軍上陣。這樣差的組合會有這種戰績,只有一個解釋,就是中間選民站出來了,台灣公民社會成長了。選民要告訴國民二黨:你們的「旋風」、「奇蹟」都是我們造成的,不是你們的功勞。阿扁惡搞,民進黨跟著沉淪,我們就把選票投對手國民黨,給扁政府教訓。阿九惡搞,國民黨「完全執政,完全不負責」,我們就把選票再投倒地不起的民進黨,給馬政府一個教訓。
誠然,泛藍不少選民這次不投票,如同過去泛綠許多選民也不投票,對選情有相當影響。但最大影響還是可投藍也可投綠的中間選民。沒有他們的教訓,無法想像雲林、屏東這些綠營執政縣市會如此「秋風掃落葉」,而國民黨執政縣市開票則多數「驚濤駭浪」。
這次選舉針對農業區而非都會區,以地方議題為主,採傳統形態(包括買票)動員,照理說不信任投票性質會沖淡。馬政府讓北縣、台南縣市、高縣不選(改明年選),也是打如意算盤,想要「避強擊弱」,一舉擊潰民進黨。卻萬萬沒想到,中間選民發揮威力,在「過去」(阿扁弊案)與「現在」(阿九劣政)間,決定選擇面對現實,要教訓無能又不在乎民意的馬政府,而不是已經受過教訓的民進黨。
國民黨只喪失一二縣市,在金融海嘯席捲全球下原本不算輸。但民進黨在農業區選舉過度驚人的得票,卻顯示都會返鄉投票選民及一般意義下的中間選民做出了明確裁判:讓馬政府大敗。這是公民社會成長的重要訊息。公民社會這個新因素,國、民二黨可能尚無心理準備。但未來不論哪一黨,只要還敢執意妄為,有備而來的公民社會選民肯定會在明年及2012大選再發揮威力,讓目無人民的一方遭到報應。

這次選舉看到公民社會的成長

2009/12/4
本屆三合一縣市長選舉終於落幕了。國、民兩黨主席及天王雖然以狂颷的速度,到處趕場輔選,但大體上除極少選戰膠著區如竹、宜、嘉縣外,選民是冷靜的,而且投票一年比一年冷靜,冷靜到接近已開發國家。這對於一切冷政治化,黨爭及選舉有如前清械鬥的台灣,未始不是一件好事,會滋生更多公民社會特質,化除移民社會戾氣。
這次選舉,綠營說是馬英九的期中考及信任投票。信任投票也許是,期中考則不然,明年五大院轄市長首選才算期中考,直接攸關二0一二總統大選佈局。而即使是信任投票,規模也太小,如同馬英九說這只是一場「縮小的地方選舉」。既然縮小,而且主要是農業縣而非都會區選,如何會有太多信任投票性質?農業區以地方議題為主,採傳統型態動員(包括買票),信任投票性質會沖淡。因此,縱然國民黨小輸,也只能視為提名及黨內同室操戈處理不當,不能視為信任投票結票。除非民進黨在南部以外的數個農業縣都得票大有斬獲。
然而,一些人的信任投票說法,也不是全無道理。如林義雄表示,馬英九一年多來所做所為,若不能給他一個強力制衡,他「感覺會為台灣帶來災難」。確實如此,馬英九一味傾中,在主權及台灣主體性上過度示弱,讓多數國人憂心忡忡,唯恐台灣籌碼越來越少,一步步往死路走。例如美中歐胡聯合聲明,明明是台灣六十年來最大變局,是美國在台灣問題上的歷史性大倒退,馬英九却說這是美中台三邊「六十年來最好的時刻」。這種政治判斷如何不令有識者憂心?
幸運的是,台灣的公民社會特質近年逐漸轉強。不久前,壹傳媒的「動新聞」事件,最後會以社會公眾憤怒、壹傳媒讓步收場,就是公民社會成長的結果。當政府認為「無法可管」,普遍社會却認為「非管不可」時,就是公民社會發聲,表達「主權在民」的時候。有了公民社會的後盾,不只政府不能不管,壹傳媒也不能不怕。「主權在民」就從公民關心社會普遍福祉開始。普遍福祉的落實也是「主權在民」的落實。這原本該由政府公權力做的事,却因政府領導力不足,公民社會就填補了那個領導力空缺,行使直接民權。
「縮小的地方選舉」照理不會有太明顯信任投票效果。但公民社會的成長却是當政者不能忽視的訊息。台灣的公民社會正在加速成熟,不論任何政黨,如果要執意妄為,都可能今年明年及二0一二年大選遭到信任投票報應。公民社會這個新因素可能是國、民兩黨尚未想到的新變數,但這個新因素肯定會為今後大選造成重大衝擊,大家不妨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