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11日 星期一

國家治理分什麼藍綠

2014/08/10 高雄大氣爆震驚世界,兩條以上街道面目全非。災禍若非發生在午夜,以此次氣爆威力之大,沒有人能想像熙來攘往的大街及兩旁屋廊下,會有多少死傷。絕不可能是三百多人,很有可能是三千人,甚至更多。 可是如此慘痛事件,整整一週(多長的時間啊!),民眾卻發現中央與地方在互踢皮球。高市推責給肇事的榮化、華運,以及主管石化業的經濟部及核准埋設管缐的前任市長(都是藍營)。行政院則祭出「三不政策」,把中央變配角,處理氣爆、石化業等棘手問題及災後重建,全成了地方(也就是綠營)責任。 當災民驚魂未定、急待救助,國際也睜大眼睛,看台灣怎麼處理這件大事時,我們的國家治理居然還在分藍綠! 國家是公的代表,屬於全體國民,不是一部分人的國家,因此國家治理只有公與私之分,沒有敵與我之分。它與政黨不同,政黨是私的代表,屬於一部分人而非全體國民,因此政黨眼中的「正常國家」各不相同,政黨與政黨之間也常有敵我之分。但政黨一經全體選票選出,它就進入國家治理,是公共利益的推行者與維護者,必須「公事公辦」,追求社會平等及公共利益,絕不容許黨派意識「以私害公」;因為社會平等及公共利益沒有敵我之分,「我們都是同一個黨」。這是民主時代「國家治理」的基本要義。 從這個基準點看這次高雄大氣爆的「災難政治學」,顯然兩黨都不及格。榮化、華運是肇禍者,明知管缐異常降壓,已經嚴重洩漏,還繼續輸送,這是「草菅人命」、「明知故犯」,即使沒有殺人之故意,也有公共危險之故意。而高雄市政府既然核准埋設在前(政府是一體的、施政是延續的),又收了榮化管缐經過費,就對市民安全負有責任,不能推說不知管線及箱涵,也不能切割前任與後任政府,更不能聽仼廠商廿多年不維修管缐,形同埋設一大堆不定時炸彈。 當然,「鐵打的衙門流水的官」,陳菊本人及前任市長吳敦義、謝長廷不知地下管缐嚴重性是可能的,所謂「事非經過不知難」,沒有經歷這次可怕大氣爆,很少人會特別注意地下危險性。在高市四首長(都是市府老吏)請辭時,陳菊以「橫向聯繫錯誤」向市民道歉,表示自己事先不知情,也是可採信的。因為知情的相關老吏(他們就是鐡打的衙門)不對市長或新市府團隊詳細交代,本是官僚政治常態。大家只要讀讀清末譴責小說《官場現形記》,就可看出新主官與老佐吏在「知情」上有多少落差了! 根據研究,官僚(老吏)一般會有如下行為模式:一、在等級組織中,官僚傾向「避重就輕」提供長官訊息,掩蓋對自己不利訊息。二、官僚對政策和方案傾向支持與己有利、反對與己有損項目。三、每個官員在遵從上級指示時,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改變,這取決於對他們自己的利弊。如此,藍營指摘陳菊不知情是「說謊」,猶如綠營指摘經濟部對管缐「不負責」一樣,都太苛責了! 經濟部身為石化業主管機關,對榮化及大氣爆一問三不知,不是推給國安,就是推給地方政府,確實不負責。問題是,綠營連管線及箱涵此等小事也要責備經濟部,甚至部長不去頭七上香也被大肆批鬥,未免文不對題,把質詢當成藍綠對抗。張家祝反撃是合理的。 但張家祝憤而提出辭呈,而且把辭職原因一股腦歸咎綠營的「極盡施壓、抹黑、羞辱」,就不只是任性,而是把辭職也當一場藍綠對抗在打。經濟部長這個國家公器,在他手上變成黨同伐異的私器了!只有公與私的「國家治理」,被他糟蹋成敵與我的「黨派鬥爭」了!更糟糕的是,總統府高層(馬英九必須概括承受)竟還敲邊鼓,說:「張家祝是條漢子,負責羞辱的在野黨才像是小人!」簡直是在替藍綠對抗火上加油! 張家祝從去年上任以來,就只有一黨一派思考,核四、服貿等發言都從藍綠對抗而不是民眾疑慮出發,太陽花學運也一樣,成了國民黨黨意(其實是馬英九個人旨意)的傳聲筒及打手。這也難怪,他在國民黨一黨獨大時期,太平官當久了,只有事務官格局,沒有政務官格局,尤其不慣反對黨反對,把反對當成是阻礙政策推行(和馬英九一個樣),從來不知道也不重視社會還有另一半人,這些人的反對及建議必須納入政策,一起評估。 這種一黨統治性格,基本上是反民主,不適合民主政治,亦即不適合當政務官的。偏偏馬英九最喜歡用這種人,所以馬政府的不知民間疾苦及自我感覺良好超過歷仼政府。總統府會冒天下之大不韙,讚揚張家祝是「漢子」(僅僅因為不甘被反對黨批評),罵反對黨是「小人」,全部是一黨統治性格未改,藍綠對抗積習作祟。 幸好,災變一週過後,行政院與高市終於放棄了互踢皮球,在救災及補助上達成共識,「江菊會」並已敲定,準備聚焦於災後重建與石化業未來。這是不幸中的大幸。但過去一週的鳥亂仍使人想起中華民國初年一副著名時事對聯:「國猶是也,民猶是也,何分南北!總而言之,統而言之,不是東西!」意思是:同樣國家,同樣人民,分甚麼南北(黨派)!總而言之,統而言之,都不是東西!

寧要阿信,也不要宇昌案

2014/08/03 台灣選舉愈到後面,經常人身攻擊愈成主要部分。雖然號稱為了選民知的權利,候選人該受「檢驗」,但把個人身家鉅細靡遺調查,淨找與選舉無關的負面事件放送,放送的人都是亳不相干的名嘴、名流,放送的方式是不問真假,只要置對方於死地就好,這算什麼「檢驗」?簡直和當年「摸骨算命專摸沒骨地方」(指吃女性豆腐)的笑話沒有兩樣。難怪最近連勝文受不了網路攻擎,喊出「阿信型選法不行了」!意思是他也要進行反擊及人身攻擊了! 連勝文接受媒體「誓師」專訪,原文是說;「我百分之一百確定對手會打一場低格調、以負面為主的選戰,國民黨傳統打不還手、罵不還口,忍辱負重的阿信型選法不行了!」連勝文以上憤憤不平的話是有很大語病的:他百分之一百「確定」對手是打低格調負面選戰,安知這不是他自己的偏執與偏見?網路上的攻擊能確定是柯文哲方面指使的嗎(如果能「找出」是柯授意,連陣營將馬上反敗為勝)?選舉預算這麼低的柯有能力負擔那麼大的網軍花費嗎?為什麼不是看不慣連家作風的網民自動自發行動?何況柯的民調遙遙領先,有需要打負面選戰嗎?任何有選舉常識的人都知道,是民調落後的一方才需運用抹黑來拉低、扯平對手! 連勝文把國民黨選戰說成「傳統打不還手、罵不還口、忍辱負重的阿信」,也同樣不知所云。國民黨正是抹黑戰的老祖宗,戴紅帽、獨帽是國民黨四五十年前的選戰老戲碼,恐獨、恐共是二三十年前至今的戲碼,藍綠對決(因為據說藍綠基本盤是五五對四五)則是近年最熱門的戱碼。「打不還手,罵不還口」更是當年高雄美麗島事件國民黨發明的口號,為了安排大逮捕而刻意將美麗島人士對照成暴民(叛亂),而真正的暴民則由國民黨籍高雄市長王玉雲暗地發動。 至於忍辱負重,是沒政績的人才不得不忍辱負重,有政績的人像朱立倫或賴清德,需要忍辱負重嗎?連勝文把國民黨及自己比做忍辱負重的阿信,未免太引喻失義了!他自己尤其口才便給、詞鋒犀利,留下許多名言諸如「大明王朝」、「丐幫幫主」等,怎會突然自比小媳婦般的阿信了?他的意思應該是說「老虎不發威,被當病貓看」(別把我當阿信)吧! 事實上,連勝文剛好是阿信的反面。他連說錯話(如新生高架路地下化、內湖及南港入夜黑壓壓一片)都很有自信,堅稱自己是對的。而別人永遠都是錯的,如認為柯「先喊先贏、濫開支票、說了也不打算實現。結果,素人只是沒有參選過的人而已(意思是油滑、誆騙、一點也不像素人)」;又如認為自己一個便當、一杯咖啡、一瓶酒都要飽受不實指控,「對方烏賊戰扯久了就會出問題,現在不是也被質疑幾個人吃一頓飯就花了幾萬元?」 看完連勝文的反擊,有思考力的讀者一定會發現他的「夾槍帶棍」本領,比柯的「尖酸刻薄」更不像素人,更像辯論老手。問題是,連憑什麼斷定柯是濫開支票、不打算兌現?而連天生富貴,生活奢華人所共知(去問問與連家有往來或相關的企業主家族就能聽到很多了),一盒便當、一杯咖啡、一瓶酒的高價都不是偶然,只是基本生活型態,這當然是「階級差異」,連憑什麼反控別人是烏賊、指別人「權貴與庶民之戰」的提法不當?更憑什麼說柯和他一樣,幾個人一頓飯就花了幾萬元?偶然一餐兩萬元,和動輒一餐幾萬元,可能「一樣」嗎? 質疑柯和連「一樣」奢華的無聊人,當然是連陣營打手。而更荒謬的是,一些常在電視說三道四的名嘴、名流,連柯文哲是什麼來歷還沒搞通,和柯可說八竿子打不着,近日居然也相繼跳出來,指控柯「剃光頭」「帳目不清」,說得有頭有腳,徬彿自己親見。這不是又要重演2012年劉憶如莫名其妙指控蔡英文的宇昌案嗎? 宇昌案就是要讓蔡落選,劉憶如論功行賞當上財政部長。這些憑空跳出來指控柯文哲的名嘴、名流,又準備索取多少好處? 柯文哲不是不能被指控,但「剃光頭」如果是為小三,又干外界何事?又與最重要的市政何關?「研究經費交代不清」如果是各挍集體共業,該檢討的是會計法,怎會是找個會計名嘴出來「選擇性」指控柯?台北市民是要選一個不同於藍綠兩黨的新希望,不是選一個「聖人」(不要忘了馬英九當年正是裝扮成「聖人」形象競選)。若素人較能代表新希望,又何必斤斤計較於他的素人本色,如講話直白、罵小護士、喜歡酸人等亞斯伯格「白目」症候群? 當然,如果柯文哲真的貪污腐敗、惡形惡狀,和連勝文的奢華一樣有「基本生活型態」問題,那就不堪為一市之長了!(但也不能忽略,台大創傷醫學部必須是最有「悲天憫人」胸懷的人才能長久安於其位,否則可能早就瘋了!) 連勝文過度在意個人「階級差異」及「生活奢華」被外界指摘,自己說錯話被訕笑也認為是對手惡意抹黑,以致處處反擊、時時憤怒。孫子兵法說「備多力寡」,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如果不願面對自己的本來面目,天天都活在反擊的焦慮𥚃,不斷四面八方出擊,就難怪他提不出有用市政藍圖,只會天馬行空了! 也許連勝文更該學習洛克菲勒,後者家族財富的取得及生活方式也備受批評。但他是以更多慈善事業及社會公益回應,而不是以否認、強辯及告人回應。最後洛克菲勒二世也「無災無病到公卿」,當到了副總統。有錢人在政治上像阿信並不錯,至少讓人看到你是真謙卑,而不是財大氣粗、恃勢凌人。台北市選民寧要阿信,也不要第二個宇昌案!

阿扁的祝福還是詛咒?

204/07/27 在獨派威脅下,民進黨全代會果然擱置了「凍獨」案。主席蔡英文前一天還振振有詞說台獨是這一代民進黨人及台灣人民的追求與理想,並已變成年輕世代的「天然成分」,這樣的事實及狀態如何去「凍」、去「廢除」?但本身就是民進黨台獨歷史一部分的林濁水卻指出,當年台獨黨綱原無「台灣共和國」字樣,是陳水扁畫蛇添足「改壞」的。問題原來出在阿扁! 同樣,以無黨籍身分參選台北市長的柯文哲,因面臨無法推派監票員的窘境,到立院遞交陳情書,要求修改《選罷法》,才發現這個不公平競爭條款是2007年阿扁伙同國民黨訂下的,目的在排擠小黨及無黨籍候選人。問題還是出在阿扁! 而更早2005年,阿扁伙同國民黨通過《單一選區制》,目的也是排擠親民、台聯二黨,讓它們在區域選舉中永遠掛零,只剩力量最強、立場最溫和的一黨才能當選。不幸阿扁隨即大搞台獨及貪污,使民進黨形象大壞,民進黨在2008年新選制實施後,由「立院第一大黨」(2001至2007民進黨立委人數多於各黨)再度淪為小黨,讓馬英九兩任總統都是「完全執政」,兩黨政治名存實亡。問題仍然出在阿扁! 阿扁為民進黨及國人留下這麼多「遺產」,對民進黨及國人究竟是祝福還是詛咒? 先談監票員問題。七月廿六日,李登輝時期前內政部長及中選會主委黃石城投書媒體,對選罷法越修越倒退大加撻伐,說這種不准小黨及無黨籍候選人推派監票員的規定是開歷史倒車,「政黨之手已伸入公正的選舉機關」、「政黨分贓包攬選舉的計謀,應受嚴厲遣責」。 黃石城為何如此憤憤不平?因為他當年也是黨外。那段戒嚴及黨禁的黑暗時期,黨外人士在選舉上吃盡苦頭,由於沒有監票員,很容易就被國民黨做掉。經過多年齊心努力及不斷爭取,國民黨政府終於容許黨外候選人推派有限監票員,不足之數,黨外再登記另一名候選人補足(當然還是補不滿,只能重點推派)。這麼辛苦的歷程,不僅黨外人士沒齒難忘,他們也為此格外珍惜無權無勢者的權益。黨外及民進黨如果有什麼黨外精神、創黨精神,精神就在這裡!(創黨精神絕對不是蔡英文所說的台獨黨綱,因為郭雨新、黃信介、康寧祥、許信良、張俊宏等代表性人物,當時都不是台獨,黃信介「台獨可做不可說」的名言更是針對當時還在推動的台獨黨綱而發。) 大家萬萬沒想到,民進黨一成為執政黨,完成首次政黨輸替,交出的「民主成績單」,除了比在野時期更變本加厲的台獨,竟然是不容小黨及無黨籍候選人推派監票員的規定,以及處心積慮排擠兩大黨之外其他小黨的單一選區制。如此以「兩黨分贓」、消減第三黨及無黨籍為職志的政黨輪替,和國民黨當年的「一黨壟斷」又有多大區別?如此對「政黨輪替」粗暴的了解,比「槍桿子出政權」、「謀一黨一姓之私」又有什麼長進?阿扁會搞到一門貪腐,完全不令人意外! 蔡英文在這次黨大會上高舉「清廉勤政,改革出陣」旗幟,並表示民進黨要嬴得選舉,就必須以價值說服人民,「如果民進黨價值沒有被人民接受,不會有真正的勝利」。既然這麼「想」反省,那蔡英文何不代表民進黨為之前八年執政的諸種錯誤致歉?何不集體決議要阿扁公開認錯道歉?這種感動人心的真心懺悔,比「清廉勒政,改革出陣」的空口白話,有價值多也更能說服人心多了! 再談「凍獨」問題。凍獨並不是要廢除台獨黨網,而是對「台灣共和國」這個太具爭議性的名詞存而不論,屬於一種誠意表示。賴清德極獲國內好評的上海復旦大學談話,也強調雖然民進黨主張台獨,但台灣前途仍須由台灣全體人民決定,「兩岸應求同存異、往前看,讓雙方充分溝通、了解、諒解,進而和解。」 既然台灣前途須由台灣全體人民決定,那國民黨的統(其實是被統一)與民進黨的獨是不是可以暫時存而不論,以示對人民及對中華民國尊重?既然兩岸需要求同存異、往前看,那民進黨太爭議又太影響選情的台灣共和國黨綱是不是可以暫時凍結,回到黨外及創黨初期「台灣前途由台灣全體人民決定」的自決論原點,讓民進黨重新拾回民主政黨光環,讓台獨黨綱二十多年來的爭議就此打住? 同時,情況和蔡英文說的正好相反,既然台獨主張已是年輕一代的「天然成分」(因為解嚴後出生的一代都活在自由民主獨立的空氣𥚃),台獨社團已如雨後春筍在各處成立,加上「台灣已經獨立,國名叫中華民國」已成全國共識,這樣的事實及狀態,使去「凍」、去「廢除」更為順理成章,也更受人民歡迎(人民解除了一顆不定時炸彈)! 對自己的國家(獨立民主的中華民國)不尊敬,把民主前輩千辛萬苦爭來的「方便」當「隨便」用,正是阿扁留給民進黨及扁式獨派最大的詛咒。台獨不是請客吃飯,是要死人、引發內戰、招來外戰(不要忘掉阿扁激出了中國的「反分裂法」及美國的「反對台獨」「台灣不是國家」宣告,使台灣共和國正式出局)的,但扁式台獨偏愛把台獨當成請客吃飯、當成時髦,認為喧鬧就是革命。台獨在他們手中被玩成了某種童話劇,如同李登輝當年對民進黨通過台獨黨綱的評語:「為了追求天邊的彩霞,踩壞眼前的玫瑰」。 真正因台獨而坐牢的施明德近日撰文感嘆:「幾十年來海內外獨派高喊要獨立,卻對如何武力爭取獨立及軍事保護國家主權,毫不身體力行,連唸軍校都視為畏途。」多年前,海外獨派拜會阿拉法特,阿拉法特也不客氣的回答:「你們沒有死過人,怎能叫做革命?沒有武裝力量,怎能稱做革命團體?」獨派必須面對及承認這些不堪的事實,才能逃離阿扁的詛咒。

小心愛台灣反而害台灣

2014/07/20 由於台獨黨綱失去「時代意義」並影響大選成敗,「凍獨」漸成民進黨黨內共識。但每次「凍獨」之議提出,就有一群黨內外獨派群起圍攻,如揚言要「凍結民進黨」、警告不准改變這「創黨精神」、宣稱有八成以上國民認同自己是台灣人,台獨形勢一片大好,等等。以上這些舉動看似愛台灣、愛民進黨,其實如同耶穌說的「要救自己生命的反而喪失生命」,愛台灣如果用錯方式,反而是在害台灣! 台獨黨綱失去「時代意義」已是眾所周知之事。民進黨通過台獨黨綱後,在李登輝領導下(宋楚瑜是此次改革最大功臣,連戰則毫無貢獻),國民黨短期間通過了國會全面改選、總統直選,建立「中華民國第二共和」。衡情論理,台灣既已完成主要民主改革,接下工作就是鞏固並深化民主,以民主、獨立的「中華民國台灣」為共同認同對象,實行政黨政治。這也是當年黨外人士長期努力及民進黨建黨的一貫目標。 相較之下,「台灣共和國」是專制時代產物,為對抗「中華民國殖民體制」而生,與其說它是一種努力目標,不如說是一種心靈寄託(心靈故鄉),當中華民國殖民體制已不存在,它也自然失去時代意義,必須跟着退場。否則一國之內有兩個國家認同,這個國家不但團結不起來,內鬥亡國更是遲早之事! 而台獨黨綱影響大選成敗(從1991國民大會改選到2012總統大選),同樣斑斑可考。1990年代初,創黨未久、根基未固的民進黨,貿然離開民主改革及政黨政治既定路徑,通過台獨黨綱(請注意,台獨黨綱並非創黨精神)。這不但使民進黨建黨頭幾年勢如破竹的大選銳氣跟著中斷,也使對該黨極其不利的統獨之戰取代了對該黨最有利的民主之戰。頭上頂菁台獨印記的民進黨,從此只能在三足鼎立的大選中漁翁得利(如1994北市長選舉、2000總統選舉),無法在一對一的總統選戰中光榮勝出(2004阿扁連任成功得利於李登輝「牽手護台灣」的號召,以及「投台灣一票,而不是投阿扁一票」的民間呼籲,加上巧合的一顆子彈;當時阿扁聲名狼藉,民調遠遠落後連宋,根本無望當選)。 更嚴重的是,台灣從此進入永無寧日也難以化解的統獨對抗僵局。如果不是李登輝的「寧靜革命」適時補位,讓台灣完成主要民主改革,沒有人能預料統獨對抗這個「民主內戰」,會把台灣「民主改革」延誤到什麼程度。很可能「民主改革」已被「民主內戰」扼殺,胎死腹中!台灣到今天還沒有國會全面改選及總統直選!類似郝柏村這種軍頭早已動手抓人並解散民進黨! 問題是,既然台獨黨綱失去時代意義並影響大選,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反對「凍獨」?這有兩大緣由。一是一些人尚未進入「公民國家」階段,還停留在十九世紀的民族國家、民族主義思考,他們主張的「台灣共和國」並不是從國家共同體出發的整體性、包容性思想,而是從民族(族群)共同體出發的分裂性、排他性思想。(如果是整體性、包容性,則接受民主、獨立的台灣共和國,也會接受民主、獨立的中華民國台灣。)二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道格拉斯•諾斯所謂的「路徑依賴」,也就是積習難改。 民族國家建基於民族主義,而大多數國家都不只一個族群,各族群以親緣、地緣「內團體」與他族互斥,如果沒有更高的國族認同維繫,族群互鬥很容易導致國家分裂,台灣目前就面臨這危局。解決這危局的辦法只有一個,就是建立可彼此「相忍為國」的國族共同體。而國族共同體如何穩固?哈伯瑪斯說要靠「新型歸屬感」,也就是「不是基於共同體內的族裔世系,而是通過公民權利和自由的法理建構,營造公民對國家共同體的認同」。 從民族國家進展到公民國家、從民族中心擴充為國族中心,是世界民主潮流趨勢。美國從開國初期的邦聯、十三州、三大區塊(新英格蘭、大西洋中部殖民地、南部殖民地)各自為政,演變成1787年制憲會議後團結的聯邦,原因就在制憲會議創造了新的國族共同體及國家認同,也就是「公民國家」。美國這麼典型的移民國家,沒有四分五裂,反而成為團結、富強典範,「公民國家」的創建是關鍵因素。不是1776年的獨立建立了美利堅合眾國,而是1787的制憲會議創造了美利堅合眾國! 台灣統獨各派都該同感慚愧的是,時代已經如此進步,中華民國在台灣已是「第二共和」,他們卻依然是落伍的民族或族群主義者、依然不會用「大家都是中華民國公民」或「大家都是新台灣人」取代「我們是台灣人,你們不是台灣人」。即使公民運動越來越發達、超越統獨對立及藍綠對決的呼聲越來越迫切,他們依然沈浸在各自的偏見及執著𥚃,不願伸出和解之手(「凍獨」就是統獨和解的最佳象徵),不願建立公民國家的「新型歸屬感」!連民進黨為了勝選而考量「凍獨」,獨派也絕不容忍! 這種不容忍牽涉到「路徑依賴」。道格拉斯•諾斯指出,經濟生活中有一種「報酬遞増」和「自我強化」機制,使人一旦走上某一路經,就會在後續發展中不斷自我強化,即使路徑錯誤(或時代改變、形勢改變),人們也積習難改,不惜一誤再誤。這就是「路徑依賴」。 不只是在經濟生活上,在政治、社會生活上也一樣,慣性非常難改。例如「反清復明」,明明清朝統治已確立,大多數漢人已認同清王朝,仍有一小部分人停留在「嘉定三屠、楊州十日、留髪不留頭」的清初噩夢𥚃,死守舊觀念、舊路徑,把早已失去時代意義的「反清復明」變成執念,一意孤行下去,即使要害慘許多無辜者,他們也一兩百年不改! 台灣共和國的執念某方面很像「反清復明」,那些人還停留在二二八、白色恐怖的噩夢𥚃,對「中華民國第二共和」帶來的民主毫無感謝,並相信八成以上國民認同自己是台灣人就是支持台灣共和國(而非維持現狀或支持中華民國台灣)。他們這種偏見及執念,不但已經害了民進黨,而且愛台灣反而可能是在害台灣。

2014年7月17日 星期四

不要再上「藍綠對決」的當

2014/07/13 國民黨中常會迎合馬英九旨意,做出「廢止」基隆市長候選人提名的破天荒決議,完全沒有任何法源依據。此舉使馬英九的「便宜行事」再添一樁。曾經如同法匠般「拘泥形式」的馬,會變成獨裁者般「便宜行事」,原因只有一個,就是「拒絕跛腳」、「大丈夫不可一日無權」。而他自認沒有比大選獲勝(包括2012、14、16大選)更能維護個人權力,他的權力飢渴症於是以「藍綠對決」為出口,每天朝思暮想都是藍綠對決。 馬英九既然把選舉勝負視為個人權力消長指標,明知自己施政極失人心(支持度9%足以為證),還要奢想國民黨獲勝,自然會為勝選不擇手段。例如一再以揭弊、查弊為手段,逼迫黨內同志就範、抹黑他黨競爭者;一再為獲勝而大打藍綠對決牌,尤其眼看2014大選國民黨形勢不妙,更是處心積慮將選戰引向「回歸基本盤」,意圖以藍大於綠基本盤取勝。「廢止」基隆市長提名,亦是基於勝選考量。 問題是,如果每一個地方首長候選人都要憑獨裁者一己利害考量,決定提名或廢止提名,那民主時代最重要的民意在哪裡?以基隆市為例,不只中央在處置黃景泰時,法源及程序正義都站不住腳,決議粗糙(「馬氏風格」永遠如此目中無人、不尊重民主及法治),而且馬英九不該先問問基隆人同意這種粗糙做法嗎?有哪一個國家的地方民選首長是由中央指派的? 如果黃景泰「疑似」涉案(但仍未被起訴)是遭廢止提名的理由,那其他已經涉案且被起訴或判刑的地方首長為什麼不必廢止提名?雙方公平正義的標準在哪裡?而如果說是黃的民調落後才遭撤換,那胡志強、連勝文民調都落後對手,是否也該一體撤換?什麼時候民調成了這麼重要的因素,連兩蔣及李登輝都不敢做的隨意撤除提名,最不在乎自己民調的馬英九居然「膽大妄為」做了! 有人說,國民黨基隆若失守,會影響雙北和桃園選情,所以「殺」黃景泰是為解救北部選情。這種說法非常奇怪。國民黨不是很迷信藍綠基本盤的55:45差距嗎?民進黨不是也跟迷信嗎?那國民黨更該有恃無恐,害怕什麼?國民黨歷年提名基隆市長人選都不重形象,許財利、張通榮無一不差,基隆建設遙遙落後北部各縣市,國民黨從不在乎基隆人生氣,為什麼提名黃景泰要在乎基隆人生氣?黃有比許財利、張通榮差嗎?恐怕沒有! 關鍵不在黃景泰,而在馬英九。馬把國家搞到天怒人怨,身邊親信大多胡搞瞎搞,連十二年國教都出事,連教長都涉入學術論文造假的國際大醜聞,連國安幕僚嚴重破壞憲政體制都受馬英九賞,如果國民黨2014還能勝選,那才證明台灣選民是白痴!證明台灣的民主政治是笑話一場!證明過去廿年大選「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只是鬧劇一場!人民眼睛從來沒有雪亮過! 然而,正是因為人民眼睛雪亮,把帳算到馬政府頭上,今年國民黨選情才會如此吃緊。以往國民黨不怕許財利、張通榮差,今年獨獨怕黃景泰差,因為動「多米諾骨牌效應」的是馬英九,馬推倒了第一張牌,第二、第三張牌自然跟著倒下。黃景泰如果不幸落選,他的「疑似」弊案絕對只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之前馬政府天怒人怨的千斤萬斤稻草早已重重壓在駱駝身上! 馬英九沒有「看到」這個問題嗎?當然沒有。馬金體制沆瀸一氣,只管把自己犯錯的責任歸罪於人,「告」媒體人、「殺」黃景泰、「警告」朱立倫、總統邀五院院長茶時「獨批」王金平,都是這種心態的反映。聖經說,只看到別人眼中的刺,沒有看到自己眼中的樑,正是指這種人。這種人之會認為只要成功激起藍綠對決,就能靠「藍大於綠」的基本盤取勝,也是因為沒有看到自己眼中的樑!沒有發現自己加在藍營候選人身上千斤萬斤的稻草! 更重要的,任何國家都有公正客觀的「獨立選民」,這些人不是陰謀詭詐的宣傳手法及司法約談能左右,決定大選勝負的往往是這些人,他們的數量隨公民社會成長而俱增。能被陰謀詭詐影響的只是一小部分「中間選民」,也就是投票傾向可(在不同政黨間)變動又易受突發訊息(如2012年的宇昌案)左右的選民。對於這些人,最好的解藥也許是:不要再上「藍綠對決」的當,哪邊做不好,哪邊就該下台,換人做做看,如果兩邊都不好,那就投第三邊,總要讓做不好的一方得到教訓,不敢再肆無忌憚貪腐、目無人民。 如果選民連「流水不腐」的政黨輪替道理都弄不清,永遠只投一黨,那他們就是造成國家「一灘死水」、政客向下沈淪的幫兇。他們不配稱「主權在民」的公民,只能算臣民或啦啦隊!

「如朕親臨」的馬金體制

2014/07/07 馬總統出訪中美,在巴拿馬未見軍禮及國歌相迎,失禮至極;在下榻飯店安排盛大餐會,中文請柬上只印「馬英九敬邀」,沒有「總統」字樣,原來大多受邀賓客都來自中國。馬抵達薩爾瓦多,贈勳現場採訪區標示「中國台灣」(也就是中共對台灣的正式稱呼),我外交人員竟稱這只是薩國偷懶,忘了使用「中華民國」全銜。馬政府時代什麼都用騙的,不僅「外交休兵」變「外交休克」,馬指使外交部隱瞞實情;而且「幕僚越權」,國家體制嚴重破壞,馬也振振有詞替寵臣辯護,不惜顛覆現有憲政體制,搞「如朕親臨」的馬金體制。 什麼是「如朕親臨」?就是帝王時代皇帝賞賜臣下一把尚方寶劍,上書「如朕親臨」,臣下就可便宜行事,到處巡視,隨意砍人,儼然皇上或皇帝化身。當然,這種特權是例外,且是臨時性的,只有「帝王就是法律」時代才有,斷然不容於民主時代。但馬英九在出訪記者會上,不談外交降格、總統失格如此大事,居然宛如吃了大力丸般,神情興奮(金溥聰在旁一樣興奮)的替現代版的「如朕親臨」大力背書,簡直視憲政體制如無物! 馬辯稱,國安會祕書長主管業務不限於國防、外交和兩岸,還包括「其他國家重要情況」;金的巡視是去了解業務,如果他不去了解,「怎麼做我的祕書長」、「我反而覺得他會失職」,因為如此提供給總統的資訊,就可能是二手、三手的,「我希望盡可能有第一手資料」。至於是否「幕僚越權」(巡視調查局、警政署),馬說,金不只沒越權,而且上述行為不需總統的授權或示意,法律規定得很淸楚。 事實上,法律規定了什麼?規定了台灣是民主憲政體制,而且是「雙首長制」,行政院是「最高行政機關」,調查局及警政署歸行政院管,而不歸總統管,即使總統要巡視這些單位,也要行政院首長陪同(何況總統從來不越級巡視這些單位)。總統都不能擅自巡視的單位,總統府秘書長或國安會祕書長之類幕僚有權巡視嗎?用膝蓋想就知道了! 那國安會祕書長能做什麼?國安會祕書長與總統府祕書長號稱總統兩大祕書長,但「總統府」是總統的幕僚單位,總統府祕書長𠄘總統之命,綜理「府內」一切事務,指揮、監督府內所屬職員;「國安會」則不是幕僚單位,是諮詢單位,為總統府所屬機關之一,以總統為主席,設正副祕書長及諮詢委員若干名,祕書長只能陪總統出巡,本身無權出巡。 而國安業務(包括情報、特勤等的策劃、執行及支援政府相關機構的國安事宜,如對總統提供「第一手的國安日誌」)則是「國家安全局」的職責,雖然與國安會有關,但只有總統有權指揮,歷任國安會祕書長沒人敢指揮或「偷窺」這個「國家神器」。李登輝說得好:「國安會祕書長只有做祕書的工作而已,祕書長不做任何決策的事。」同時更重要的,「國安會」及「國家安全局」分別受立院監督,不像總統府祕書長只是總統幕僚,不受立院監督。 既然法律已經規定得如此清楚(與馬自認的清楚不同),為什麼馬英九還敢擅作解釋,為寵臣的「幕僚越權」正名、背書?因為他「目無國法」,做什麼錯事都沒有得到報應,所以膽子越養越大,忘了自己是民選的總統,不是皇帝,也忘了總統的權力有界限,民主的分權及制衡原則不容權力隨便「假借」或「轉讓」,幕僚就是幕僚,古代的「欽差大臣」「如朕親臨」不該也不可能(當然馬自認可能)重見於今日,如果仼何人膽敢肆意而為,他就必須背負「意圖破壞國體」「意圖以非法之方法變更國憲」的罪名,屬於內亂罪行為,應被起訴。 在馬英九的解釋下,國安會祕書長權力幾乎無限大,不只可以代行總統職權,還可以侵越行政院權力,甚至號令立法、司法,變成「無人能制」的怪獸。這使人想到古代皇帝的近寵:如漢文帝寵鄧通,不只縱容他冒犯太子(後來的景帝)、擅坐帝王寶座(這是殺頭罪),還賞給他鑄造錢幣的銅山及鋳幤權,使「鄧氏錢布天下」,鄧通權傾朝野,連大才子賈誼都因受他排斥,不能回朝任職,文帝雖敬愛賈誼,也不敢拂逆鄧通,只能「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還有一個例子更可怕,漢哀帝寵董賢,十幾歲乳臭未乾就封大司馬衛將軍,在大宴群臣時,哀帝還當眾說,他要學堯禪舜的故事,把漢天下讓給董賢。當然董賢的下場也和鄧通一樣,只依賴皇帝一個唯一靠山,皇帝一死,他們也馬上跟着皇帝去了! 韓非《愛臣》篇說:「愛臣太親,必危其身;人臣太貴,必易主位。」用現代的話來說,以私愛而忘公誼,為私情而妨體制,是會害及領導者自身及國家的。林肯總統的座右銘就是「一個總統在政府裡沒有朋友」。彼得•杜拉克《總統的六條守則》之三也是這個。馬英九想要顛覆現有憲政體制,搞「如朕親臨」的馬金體制,在國人皆曰不可下,他最好及時停止,以免後悔莫及!

從「莫非定律」看朱立倫錯失2016

2014/06/29 朱立倫決定連任新北市長,並誓言「未來四年一定把市政做好、做滿」。這個延遲已久的宣佈,對照他自己及周邊人物久已暗示的「更上層樓」,堪稱「劇情急轉直下」。最合理的解釋莫過:朱的2016大位沒了,形勢逼迫他必須留在新北市。用「莫非定律」(原為墨菲,但譯成莫非更加傳神)著名的說法,就是「遲遲不敢宣佈(恐怕會出差錯)的事,到最後一定宣佈不了(一定會出差錯)。」或「有可能發生的壞事,就一定會發生。」 為什麼恐怕出差錯?是什麼壞事?因為馬英九不許朱直攻2016,朱不是馬屬意的2016人選。如同宋楊萬里的詩「萬山不許一溪奔,攔得溪聲日夜喧。」馬既不許朱奔,朱就只好日夜暗示,搞得「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結果還是馬棋高一着,朱被攔下來了!而馬能攔下朱,顯然與桃園、基隆選情惡化有關,桃基選情惡化又與兩大弊案相關。朱不能承擔六都大選全盤盡墨的責任,只好被迫當2014大選領頭羊,因為黨中央說「沒有2014,就沒有2016」。 以上邏輯看似簡單。問題是,為什麼桃基兩大弊案突在此時發生?它是不是某方高人的「圍魏救趙」之策?目的在將朱綁於新北? 當然,有不少人說,朱穩住選情,有功於國民黨,將來論功行賞,2016總統大選若國民黨不敵民進黨,朱還是一着活棋,可以披掛上陣,代表國民黨出征,民意會做出最佳選擇(包括給馬英九壓力)。 問題是,2014年底與2016年初,距離太近了,兩黨總統候選人很快就要出爐,朱剛當選連任,好意思違反自己誓言落跑嗎?反對黨會放過這件重大議題,不大作文章嗎?朱或國民黨不會「弄巧成拙」、「吃緊弄破碗」嗎?而且市長任期不到一半落跑,新北市必須改選,欺騙民意的國民黨不是穩輸的嗎?新北市民有可能容許朱腳踏兩條船嗎? 更別說馬英九若早有屬意人選,朱民意再高,也未必動搖得馬;楊萬里詩後二句「到得前頭山腳盡,堂堂溪水出前村」的美夢,只要馬的「山腳」未盡,是不太容易出現的!2007年阿扁把民進黨搞到民心盡失,他還不是照樣插手黨內總統初選及隨後大選,不到民進黨山窮水盡絕不罷手! 那些以為民意可以勝過黨意,或以為僅憑民調民意就能換下既定總統候選人的人,想法太天真了!他們忘了國民黨從來不是民主政黨,「民意僅供參考」更是馬政府常掛在嘴邊的話。朱立倫能否如願角逐2016大位,李登輝日前說得好:「要看馬英九要不要給他做」(這也是李登輝自己的經驗之談)。李更說,現在總統下台時,花很多心思想如何保證自己能「好好下台」,當年他都不用煩悩這個問題。 而顯然,2016馬並無意「給朱做」。朱立倫宣佈參選連任當天下午,馬主持中山會報,朱立倫與吳敦義皆與會,馬會議全程竟然隻字未提朱參選事宜,馬的「你太晚了」不悅盡在不言之中。馬對朱能否保證自己「好好下台」,顯然也尚未相信。 功高震主、權高震主、名高震主歷來是政治人物的大忌,何況朱在維基檔案中還留下「背後說主」記錄。朱之遲遲不敢宣布直攻2016,且處處表現得小心翼翼,應該與此有關。不幸根據「莫非定律」,你破釜沈舟、背水一決,雖然未必「先做先贏」,但遲疑不決,舉棋不定,反而一定失敗。朱正好符合這一缺點。該定律指出:任何事都沒有表面看起來那麼簡單(你以為是你的,未必是你的);你擔心某種不利狀況會發生,它就極可能發生(你擔心不是你的,果真不是你的)。 「莫非定律」非常荒謬。但人生本來就充滿了荒謬、悖論、事與願違、「有意栽花花不發,無心挿柳柳成蔭」。「莫非定律」與「帕金森律」(不稱職的首長造成機構臃腫、冗員充斥,效力卻不提升)、「彼得原理」(每一個人在等級體制內傾向上升到自己不能勝任的職位)合稱20世紀西方人事、人際文化「三大律」。它告訴我們,小事會變成大事,無事會變成有事,福既可能雙至,禍又未必單行,天下沒有理所當然的事。朱立倫既然不敢開口(以民意做後盾)要自己選定的目標,他就只好錯失上策,被動改選中策或下策,成為胡志強第二了!

無私方能成就公民社會

2014/06/22 民進黨通過決議,年底北市長選舉不提人選,全力協助柯文哲當選,期待整合出最大在野力量,讓北市不再被一黨壟斷,給市民一個改變市政的希望。同時稍早前,雙方也達成協議,民進黨不要求柯當選後入黨,也不介入其人事安排。以上這些,民進黨都體現了「為民主相忍」及「成全他人」的無私風範,也是成熟公民社會的正面示範。 而另一方面,大家同樣看到民進黨少數黨員如呂秀蓮「非我黨派,其心必異」及前大老沈富雄「憑什麼是你」的悻悻表現,對民進黨的禮讓柯「不依不饒」,為公民社會做了負面示範。 呂秀蓮堅持柯的國家認同不清楚,質疑柯非政黨提名故不需承擔責任,呼籲民進黨乾脆宣佈開放參選,並稱柯若落選蔡英文主席該辭職。 呂的批評全然不知所云。柯哪一點國家認同不清楚?要認同妳呂秀蓮才叫清楚嗎?柯不是民進黨提名就叫不需承擔責任,那妳呂眼中還有「公民責任」「公民社會提名」這回事嗎?究竟是黨大還是人民大?同時阿扁貪腐害了民進黨,民進黨全黨上下哪個人承擔了責任?還不是要靠選民(公民)來給民進黨教訓?至於宣佈開放參選,呂的意思是民進黨本來就選不上,不如大家胡亂攪局,把柯一起拉下來嗎?那呂連最起碼共和國的品德都沒有了,比「寧與外賊,不與家奴」的清廷惡劣! 沈富雄的出發點和呂大同小異,說柯是政治草包,「柯寶」「連寶」都是寶,自己更有資格當市長,而且他認為國民黨弊案一大堆,連未必被市民認同,到最後關頭一定是「沈柯決」,連自動被邊緣化。 沈富雄和呂秀蓮都忽略了一件事:形勢比人強。關鍵不在「憑什麼是你柯文哲」,而在公民社會喜好誰,誰就有光環。同時公民社會的判斷力未必比沈呂差,廿世紀90年代後,台灣每次大選結果都證明「人民眼睛是雪亮的」。當選民傾向藍綠對決時,第三勢力就會被犧牲(例如2006年選市長的宋楚瑜),當選民厭惡藍綠兩黨時,柯文哲這類素人就會脫頴而出。 「柯文哲現象」反映的其實是公民的成長,在厭倦了扁馬兩任政府的貪腐及藍綠政客的作風後,柯的清純直白格外讓人欣賞。此時沈呂還用藍綠對決及政客眼光談問題,只顯示他們看不到公民社會的成長。 公民社會需要被政黨政客欺騙而成長,公民自己起來承擔國家責任。美國越戰時,三任總統甘迺迪、詹森、尼克森都欺騙人民,憤怒的人民及國會最後通過了更嚴格、透明的戰爭授權法案,使總統不再能獨斷獨行。尼克森也是在人民及媒體更加懷疑警覺下,破獲了水門事件,因而身敗名裂。六、七〇年代美國公民社會的快速成長,甚至使奈斯比在《大趨勢》一書中預言代議制民主及兩黨政治即將式微,與之平行的獨立選民(中間選民)正在興起。這不正是台灣公民社會亦步亦趨的路嗎? 公民社會成長,政黨及政客也必須跟著成長,才不會被淘汰。而公民社會最大的成長就是無私。古希臘伯里克里斯流傳千古的《殉國戰士葬禮演說》,談的主要就是公民(民主)社會的無私:無私才能愛國,才能為公共利益而獻身。法國孟德斯鳩談《共和國的品德》,也強調無私,「君主政體靠的是榮譽的激勵,共和國的品德則是捨棄自私,去愛國及守法。這種愛要求人們不斷把公共利益置於個人利益之上。它是一切私人品德的根源,私人品德以公共利益為重。這種愛是民主國家所特有。只有民主國家,政府才由每個公民負責;而民主和萬事萬物一樣,公民要保存它,就要愛它,一如君王愛君主政體,暴君愛專制政體。」 台灣的政黨、政客愛民主政體嗎?與其說愛它,不如說利用它、作賤它還更恰當。這是政黨、政客和本質,也是公民社會必須「強化社會,馴服國家」的主要原因。用哈伯瑪斯的話,就是做為國家的公民,必須以公開的監督,將公權力限制於有限功能下,在「公共領域」(哈伯瑪斯是指公共意見得以形成,並對公權力施行民主控制的領域)的調節下,將政治權力轉化為「理性」權力。 中國人特別欠缺公共利益或公共領域的素養。魯迅讀了美國傳教士明恩溥的《中國人的性格》一書,大為感奮,寫出《阿Q正傳》。而明恩溥一百多年前就指出,中國人只想照顧好目己,政府不關他的事;政府也不重視公共事務(例如道路、交通及其他便民的事);街道兩旁胡亂擺滿貨攤,把「公共」地方佔為己有;人民對「公共」的東西不但不當一回事、不加愛護,甚至佔有、偷竊:知識份子對民族非常狂熱,但對國家興亡卻自認匹夫無責,「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中國的政體根本不可能被推翻,因為它是一個立方體,每面都一樣,被翻倒時,只是換了一個面------ 這樣超穩定體系的中國傳統,沒有公民社會的自覺、成長,幾乎無法撼動。而台灣公民社會要推動國家進步,除了把公共利益置於個人利益之上,也就是無私之外,別無他途。呂秀蓮、沈富雄都從私心談問題,都是中國傳統的產物。柯文哲談「公民治理」、「市政透明」、「在野大聯盟」、「公民大聯盟」,反而符合公共利益,適於當前公民社會需要。民進黨禮讓柯,從「一黨壟斷必定腐敗」、「政黨必須不斷輪替才能中斷貪污食物鏈」的角度看,完全正確,從「無私方能成就公民社會」的角度看,也立下良好典範。

台灣前途當然由台灣人民決定

2014/06/15 台南市長賴清德訪中,在上海復旦大學回答師生對民進黨台獨黨綱質疑,指民進黨雖然主張台獨,但台灣前途仍須由台灣人民決定,而且台灣是先有台獨,才有民進黨台獨黨綱,「這個東西經過社會極大共識」,即使解決了台獨黨綱,也無法解決台獨主張問題,因此兩岸應先「求同存異」「往前看」,讓雙方聽到不同聲音,有機會充分溝通、了解、諒解,進而和解,才是兩岸交流最終目標。賴以上「面對現實,往前看」的態度相當正確,但從沒聽過「真話」的對岸大為錯愕,隨之出現了兩岸對賴談話的各自解讀,包括「台灣前途由誰決定」。 台灣前途當然由台灣人民決定。這是明載於《聯合國人權公約》的舉世共識及決議:「所有民族均享有自決權,根據此一權利,自由決定其政治地位,自由從事其經濟、社會、文化之發展。」「本盟約締約國均應遵照聯合國憲章規定,促進自決權之實現,並尊重此權利。」否定了各民族(人民)的自決權,不但等同違反聯合國憲章,也違反舉世潮流。 不談18世紀美法大革命及1848年橫掃歐洲的革命自決浪潮,光是20世紀,就有三波自決大浪潮。一是一次世界大戰前後奧匈、卾圖曼、沙俄、德意志四大帝國內部的分離運動,導致四大帝國解體。二是二次大戰後亞非拉殖民地的大解放,產生一百多個獨立國家,西方殖民體制跟著瓦解。三是終結「冷戰」格局的東西歐及亞拉美民主化大浪潮。 台灣的自決運動起於二戰結束,屬於第二波浪潮,雖然沒有成功,但杭亭頓所謂的「民主第三波」,台灣卻成功了,出現了真正的民主國家,也就是有第三波之實而無第二波之實的國家。20世紀90年代隨民主化成功興起的新台獨運動,應視為第二波未竟之志的承續。由於有了民主體制與公民社會的支撐,這次「台灣前途由台灣人民決定」的訴求,比以往更有力也更具說服力。因為只有能自由投票選擇自己命運的國民,才符合「人民」定義。 從民主的角度看,范麗青代表中國國台辦發言的「台灣前途由全中國人民決定」,是無效命題。因為第一、中國還沒有民主意義下的「人民」,亦即只有黨意,沒有自由民意;第二、「一國人民無權決定他國前途」,由維也納體系延伸至雅爾達體系的列強「勢力範圍」(「草菅國命」)觀,已不適於自決人權高度發達的「後冷戰」時代;第三、即使早年同意「台灣前途由全體中國人民決定」的台灣人,也是主張兩岸在民主體制下的「兩願統一」(當然前提還是「台灣前途由台灣人民投票決定」及「中國充分尊重台方國家現狀」),類似英國協的兄弟之邦,並相信民主國家之間沒有戰爭,台灣做為國協獨立一員,具有充分的安全保障。而這種狀況至今尙未出現,中國依然沒有民主,也不尊重台方國家現況。 中國需要有民主,而且成長為公民國家,兩岸才能談「兩願統一」,因為人類世界正在逐一經歷由「民族國家」向「公民國家」的過渡轉換。美國為什麼強大?因為美國最早完成這種轉換,用「法理建構」(公民權及自由、法治)營造公民對國家的認同,也就是不以血緣世系如「炎黃子孫」「骨肉同胞」呼喚民族內聚力,而是以「公民資格」凝聚國族向心力。當年羅馬帝國的強大,同樣與擴大公民權(因此凝聚了國族向心力)至廣土眾民有關。哈伯瑪斯稱這種國族共同體的認同為「新型歸屬感」,其包容力及團結力遠超過舊的民族或族群歸屬感。 美國歷史上能吸收一批又一批新移民,為整個國家所用,中共卻無法妥善解決西藏、新疆、香港、台灣問題,關鍵就在民主與極權、國族與民族的不同。針對賴清德幾句用心良苦且用意良善的話,中國國台辦竟要重申「台灣前途由全中國人民決定」,以示駁斥;針對香港的「公投」「佔中」,中國國務院竟要突然發表白皮書,稱香港的自治權是「中央給多少,香港才能享多少」「兩制從屬於一國」,以示壓制。如此故步自封,中國如何能營造哈伯瑪斯所謂的「新型歸屬感」?中國又如何不會在自認強大後一再對外樹敵? 賴清德的台灣前途由台灣人民決定並沒有說錯。中華民國是獨立國家,統一是蔣介石留下的歷史包袱,而非台灣宿命。即使將台灣收歸清朝的康熙都表示「台灣自古不屬中國」,雍正更說「台灣地方自古不屬中國,皇考取入版圖」,鄭經亦說「台灣遠在海外,非中國版圖」。而且中共從未統治過台灣,台灣不是「叛離的一省」,台獨亦非「分離勢力」(明末王船山 說天下之不合不續也久矣,既已離,又何有統?)。兩岸要不要統一,也要台灣人民決定,這不只是民進黨這樣說,國民黨及總統府也這樣說。中國如果能將眼光放逺、心胸放大,一定會同意賴清德及許多台灣人建議的「求同存異」及「向前看」(包括少談沒人相信的台灣自古屬於中國論)是智慧之言及長遠之道。

馬政府只剩「恐嚇「「對立」牌了嗎?

2014/06/08 葉世文、趙藤雄收押,輿論一片叫好。據聞檢方還要找趙藤雄當污點證人,調查局並全面清查前此營建署相關弊案中有無葉世文身影,一副磨刀霍霍之狀。馬政府真的要辦大案了嗎?案情真的要向上發展了嗎?大家別想太多了!這怎麼會是「馬式風格」!吳敦義早已說過此案「勢必將衝擊國民黨選情」,羅瑩雪也已代表法務系統(檢調肅三單位)表示此案與吳志揚「看起來無關」、與朱立倫「沒有任何跡象有關」。停損點及底線都畫出來了,還能辦什麼大案?說它是馬政府針對黨內選舉佈局打出的一張「恐嚇牌」還更恰當! 三級機關廉政署成立三年,沒辦過大案,突然推出一個打擊面可能無比廣大的弊案,這不太奇怪嗎?葉世文被監控三四年,早不抓晚不抓(證據不足是假話,若無證據,相關單位如何檢舉?政院如何逼他退休?),現在才突然動手抓人,這不是針對性太明顯嗎?唯一的解釋就是時機成熟,現在最適合出手了。什麼時機?朱立倫宣佈選不選新北市前夕。吳志揚算是陪榜,但他外傷最重,因為葉世文是他的副縣長、左右手,要抓葉,不能不波及吳。 吳志楊怒批廉政署「養案」(不事先告知),讓他措手不及。雖然在國民黨共犯結構內,他的話言之成理,但第一、他既然是陪榜,就顧不得他了。第二、就吳家與馬的關係看,特別是吳伯雄,被當作陪榜,有那麼無辜嗎?吳伯雄屢次站在連戰、王金平那邊,又在與中國領導人見面後,洩露領袖「不欲人知」的天機,把責任推回給領袖,犯了大忌。馬英九現在不回敬他,還等什麼時候? 吳伯雄過度「高估自己,低估領袖」,讓我想到1994年第一屈(也是最後一屆)省長民選,李登輝屬意宋楚瑜選,吳伯雄卻跳出來要選,而且掦言選到剩下阿里山也不退出,氣勢非常高昂。我關心的問這事怎麼解決?李登輝一位心腹愛將在旁意頗輕鬆的說:「他敢選到底嗎?他的一堆案子馬上要爆發了!」不久吳伯雄果然乖乖退選。 二十年前的情況與現在其實沒有多少不同,不只黨國領袖的權威沒變,吳伯雄的作風也無多少改變。而一個滿身罩門的人,能對抗集情治、司法、黨政大權於一身的獨裁者嗎?葉世文、趙藤雄案之好用,就在其「可大可小」的無窮可能性。連在野黨的總統候選人蔡英文都可以用宇昌案「整」了,黨主席更加遊刄有餘的國民黨內,又為什麼不能用林口、八德合宜住宅案,以及蓄勢待發的桃園航空城案「整」?只是前者要讓在野黨落選,後者要「恐嚇」本黨同志不得參選而已(公民社會居然連選總統、選市長的自由都沒有)! 而葉世文、趙藤雄案最耐人尋味之處還在兩人待遇大不相同。葉在中央時,要逼他退休,還需頒發「模範公務員」獎狀,以示他是清清白白退休,廉潔足為公務員楷模。現在他到地方爆發弊案,他又突然成了十惡不赦、壞事幹盡、人皆可殺的人。可笑的是,這些壞事全是他擔任中央「模範公務員」時幹的! 至於趙,則是台灣近年炒作房市的最大元兇之一,找大陸、香港、俄羅斯「財團」來台「宣傳買地看房」的是他,一再與政府打房政策對作、喊話、公開唱反調的是他,事業像八爪章魚伸向中央及全台各縣市的也是他。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2008年總統大選,一向錙銖必較、用錢用在刀口上的他,竟然推出國旗飄掦的電視廣告,支持馬英九,在各大電視台不斷播出,耗資不計其數。這次合宜住宅案,檢方又全力爭取他成為污點證人(亦同時成為馬政府變相的「恐嚇」道具)。 趙藤雄這麼「敢」、這麼有「身價」、事業成就及累積財富的速度這麼驚人,跡近《仙履奇緣》奇蹟,沒有強有力的貴人及靠山是不可能的。更可議的是,把趙「養」成這麼大尾,大到可以呼風喚雨、炒高房價、與全國人心及政府打房政策對作,已經不應該了,現在居然更進一步,他又可以成為「恐嚇」政治人物(包括整肅異已)的道具。馬政府在對付黨內異己上,莫非只剩下「恐嚇」牌了嗎? 而如果說馬政府對付黨內異己剩下「恐嚇」牌,他們對付在野黨就剩下了「對立」牌。郭冠英辱罵本省人、具有嚴重省籍歧視、自封為「高級外省人」,被監院彈劾丟官。現在他居然在年滿六十五歲前夕,獲得省府任用,到任不久馬上辦理退休,可以坐領豐厚月退俸至死。這不是酬庸他挑動「省籍對立」有功是什麼?郭冠英好友白狼遭通緝多年,且已入籍中國,竟然可以光榮返台定居,也是因為他鼓吹「統一」及「藍綠對立」有功。 以上都是馬英九的決定,透過馬以南串連起來的。王曉波負責修改歷史教科書,回到蔣介石時代統獨思惟,也是馬英九任命的。馬的目標除了讓台獨「永無逆轉」機會,另外就是針對在野黨,要以「統獨對立」牌(即藍綠基本盤差距)打贏選戰。 為了打贏選戰,馬政府甚至已經走火入魔。日前國民黨立委江惠貞辦公室發現十張內容相同傳真,揚言要「殺了馬英九」、「殺光所有中國豬」,還要殺某幾位國民黨立委妻子。荒唐的是,連恐嚇函是誰發的都不知道,藍營馬上如獲至寶的大肆宣傳、反擊,對象當然是獨派(綠營)。但試問,第一、獨派有何必要與江惠貞如此溫和的人過不去?如果是吳育昇還比較有可能。第二、要殺馬英九,寄傳真到立委辦公室幹嘛?何況還加上「殺光所有中國豬」?這已經更像是國民黨或馬政府某單位的傑作,而不像現今激進獨派的用語了。不要忘了,上一屆五都市長選舉,連勝文中槍,國民黨連被逮的槍手馬面都未詢問,也馬上全黨上下咬定綠營,讓綠營選情一夕變色,寃枉輸去選舉。 「恐嚇」與「對立」是法西斯政權對付異已及反對派的慣用伎倆。台灣已是民主社會,如果馬政府打選戰還要靠這兩項法寶,違反「當家不鬧事」原則,為了勝選,蓄意擾害社會安寧和諧,那大家恐怕要注意:台灣的民主已岌岌可危,省籍對立的幽靈又要被召喚出來了!

「大一中架構」有助統獨和解

2014/06/01 旅明德邀集多位藍綠前重量級院長、海陸兩會負責人、國安會祕書長、外交部長等,歷經九個月,商討出《處理兩岸問題五原則》,首度推出「大一中架構」,以取代不為台灣多數人接受的「一中原則」,兩岸共組一個不完整的國際法人(類似邦聯或國協),做為現階段過渡方案。他們還準備繼續請益有影響力人物如李登輝等,務期統獨和解,凝聚國內最大共識。 任何再周延、妥善的方案,在社會互信條件不足下,先尋求對內整合(也就是統獨和解),是必要的。「中華民國台灣」也是歷經多年整合,才成為全民共識;中華民國謢照附加「台灣」兩字,既易於國際辨識,又有內部團結作用。可是當時決策定案時,許多藍營人士仍指這是台獨行為。同理,「大一中架構」儘管有別於「一中架構」或「大中國架構」,還是很容易被獨派人士指為統派行為,懷疑背後有馬英九或中共意旨。必須經過反複說明、整合,甚至修改部分用語,才可能出現較大共識。 同時,無論任何方案,如果國內都整合不出共識(即統獨都不能和解),要中共接受或考慮該方案,是不切實際的。聖經說:「先和你的兄弟和解,再來獻上祭品。」連神都不接受分裂家庭的祭品,何況更現實多少倍的人類!當台灣被統獨爭議一分為二,「中華民國」國名對外不能用,中華民國國旗每當對岸人來,經常被藍營中央及地方政府遮蓋起來,綠營則對「一中」或「中」字特別敏感,許多人甚至絕口不提或不承認中華民國,這是「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試問統獨兩陣營都羞於或不屑於自己國家的地位,其他國家會尊重你的國家地位嗎?其他國家都不會了,當然早已宣布中華民國「滅亡」並對舉世宣告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神聖領土一部分的中共更不會! 「大一中架構」的提出正是為解決這一困境。施明德等人比仼中華民國自生自滅的藍營人士,以及根本不要或不管中華民國的綠管人士,有良心多也有責任感多了!任中華民國自生自滅,最後必然落於中共之手,任中共宰割,什麼「不統,不獨,不武」全成了欺騙人民的謊言;兩岸交往及政治進程既是進行式,何來「維持現狀」這回事? 同理,不要及不管中華民國,以為台灣就是國名,一切台灣前途全靠美國拯救,也是自欺而不能欺人的幻想;美國國稅局海外申報財產表格已將台灣寫成「中國一省」,美國環保署節能認證也將台灣列為「中國一省」,這種國家行為(絕非誤植)還不能點醒綠營人士嗎?318學運一代都曉得「自己國家自己救」,綠營人士竟想靠「閉起眼晴」,不面對中華民國現狀而救自己國家嗎? 要拯救自己國家,一定要有國際視野,要面對國家現狀。中共不承認的中華民國,當然是存在的。但它僅餘台澎金馬,台灣人再不𠄘認它,中華民國就沒了!台灣人就真正無國家了!「中華民國台灣」之有意義,正在於它是兩千三百萬人創造的「第二共和」(告別了第一共和),中華民國與台灣合為一體,它是一個擁有人民、領土、政府、主權的國家。必須台灣人都𠄘認它,沒有認同分裂,沒有林肯總統警告的「分裂的屋宇不能持久」現象,中華民國才可能像個堂堂正正(而非遮遮掩掩)的國家一般生存,它已失去的國家尊嚴才可能逐漸恢復,中共也才可能逐漸正視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進而一定程度接受「大一中架構」,也就是長期以來最多人談論的「一中屋頂架構」。 而為何施明德等人列出「既獨又統」的處理兩岸問題五原則?因為必須最終朝向統一,中共才會考慮台方提出的任何方案。因此五原則雖然指明是過渡方案,但「大一中」或「一中屋頂」卻已預設了超出中華民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共有國名(例如「中國」)。 這可能是極獨人士最不願接受之處。但反過來看,中華民國本來就屬廣義中國,台灣最大多數人也認同自己是台灣人、華人、中華民國國民,如果中華民國在「大一中」屋頂下,可以「享有參加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及與其他國家建立正常國家關係的權利」,確實不失為打開台灣當前困境的方法。而如果兩岸已由「交戰政府」轉為「分治政府」,雙方同意尊重現狀、不片面改變現狀,台灣祈求兩岸和平還來不及,又豈需與他國簽訂攻守同盟,對付中國! 「大一中架構」或「一中屋頂架構」,除極少數基教派外,台灣大多數人都能接受,可見它是統獨和解的理想模式。尤其統獨之爭經過數十年敵對及互不信任(不只兩岸如此,台灣內部亦如此),和解的需要更為迫切。孟子說:「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為不畜,終身不得。」生了七年的病,也要栽種三年的艾備用,如果都不栽種、都不準備,一生將找不到治病之方。統獨和解不正像這樣嗎?不去凝聚國內共識、不去面對兩岸和解方案,光是沈湎於統獨對抗,最後不是只剩下分崩離析及等待「被統一」一條路了嗎?

龍應台誤解了公民社會

2014/05/18 龍應台接受媒體專訪,指人民仍以威權時代心態看現在民選政府,「一味反抗」。她認為,若318學運及核四封存種種問題都靠街頭解決,「那是一個可怕的未來」。對於越南排華暴動,民間把箭頭指向政府,而非檢討越南,她認為這種永遠批評政府、不信任政府的社會氛圍,「不是政府的危機,而是台灣根本的危機」。很顯然,龍應台認為人民已站在政府對立面,「政府」與「民間」呈現二元對立,而其責任不在政府,是民間「心底未徹底解嚴」。 龍應台的憂心和批評都是一種慣性思維。如同大多數藍營支持者仍把318學運及核四禁食視為「藍綠對立」,她的「民間與政府對立」也是站在統治者立場講話,不承認或根本不了解這不是藍綠對立,而是公民運動,是公民覺醒、公民社會成熟必經的歷程或陣痛。她的誤解,讓人想到法國大革命一段著名對話,路易十六問近臣:「這是一埸叛亂嗎?」對方答:「不,陛下,這是一場革命。」革命與叛亂之不同,猶如公民運動與群眾運動之不同! 公民運動的原因恰恰不在「民間心底未徹底解嚴」,而是政府高層還停留在威權心態(與龍應台批評的剛好相反),用黨國思維及黨國方式處理事情,黑箱、獨斷、目無人民。必須到政府認清黨國體制(以黨領政)及黨國思維(黨主席說了算、黨紀高於法律)已不適於公民社會,而是臣民社會(威權時代及戒嚴時代)遺習,承認公民運動不是「一味反抗」,而是「收回公民應有的決策權」(對政府的內政決策及外交表現忍無可忍,對政府領導人的一意孤行及「私爾忘公」不再姑息),以直接民主(無法公投,只好訴諸街頭)彌補台灣代議民主的重大缺失,公民與政府的對抗才會結束,「主權在民」真諦才會落實,「換了屁股就換了腦袋」(一當官就忘了自己過去的理想及初衷)的可悲故事也才不會一再重演。 公民社會與政府的關係就是政治學上「社會」與「國家」的關係。而該二元結構的奠基者正是洛克,他把國家視為社會為達成某些目的而形成的契約結果,其中社會具有獨立於國家的生命及身分,國家的生命及權力則是社會所賦予,國家的存在不是最終目的,最終目的是維護人的生命、財產等天賦權利。因此,一切政府就其權力而言,皆受制於社會,是「社會高於國家」。 洛克以上理論,適足以破解龍應台「國家高於社會」的迷思;尤其若以為「政府是人民一票一票選出,人民就該服從政府」,那更是一種加上選票偽裝的變相國家主義。不要忘了,希特勒也是選票選出來的!而黑格爾和洛克唱反調的另一套「國家高於社會」理論,也早已因無限誇大國家功能及神聖性而破產、而為德國帶來國家冒險主義大災難。兩次世界大戰都是徳國挑起! 不止於此,德國偏於臣民文化的傳統也有別於英美的公民文化,艾爾蒙在其經典名著《公民文化》中指述甚詳。中國人及過去台灣人已嫌臣民文化太多,公民文化太少,曾經久居德國的龍應台切莫再拿德國政治文化中的「服從性」例子來要求台灣媒體及人民! 龍應台誤解了公民社會。那什麼是公民社會?達倫道夫最早解答這問題:社會成員公民身分充分實現的社會就是公民社會(不同於「市民社會」)。公民社會是自願的、民主的聯合,不受政黨或國家操控,行動是講理的、寬容的、非暴力的,注重公民權利、公共參與。他特別強調公民意識,將之與各種公民美德連貫起來,如自信、自動自發、正直,最重要的是公民自主意識。有獨立自主意識的公民不是要求別人做什麼,而是自己在公共事務上能做什麼、該做什麼。 這樣的公民社會一點也不危險。318學運及核四禁食正像這樣,不論佔領立院的學生或林義雄的禁食,大家都看到了「令人感動」的畫面。同時反黑箱服貿及反核四,也都建基於七成以上的民意支持,遠非龍應台所擔心的「一個可怕的未來」或「台灣根本的危機」。兩種運動都讓人想到馬基維利《李維史論》永不磨滅的共和主義理想:「自由人民的對抗及要求很少危害到大家自由,如果他們錯了,糾正的手段還是公共集會,優秀者的真知灼見足以讓他們意識到錯誤。」「自由更可靠的監護者是平民,而非貴族(統治者),因為前者只希望不被壓迫,更希望活在自由中。因此把監護自由的權力托付在人民手中,會更好好照管、更能防止別人(主要是統治者)侵奪。」 共和主義的理想更接近公民社會的理想。希特的《什麼是公民》一書指出:「共和主義從共同體角度定義公民,把公民當作參與公共討論和集體決策、超越私利而追求公益等公民自由的具體體現:公民即自由。」從去年反核四大遊行到今年318學運、林義雄禁食,大家都看到了這種公民意識及公民身分的體現,不只公民偉大,「自己國家自己救」,政府的回應也差強人意,願意從善如流,及時解決問題。 龍應台的訪問談話極度保守。如果她只是一個作家,她不合時宜、不符事實的談話也就算了。但她現在是文化部長,而且是首任部長,具有「啓後」的示範甚至垂範作用,這種言論有害台灣公民文化發展,對台灣仍在成長中(而非西方已成熟)的民主不利,必須公開提出檢討。法國的文化部長不少是作家,地位崇隆,受到首部級禮遇,龍應台應該見賢思齊,別像馬英九一樣,把自己做小了!

2014年5月4日 星期日

林義雄繼續追求「喜樂世界」

作者:孫慶餘 2014/05/03 馬江體制做出核四停工封存決策,江宜樺並將此一消息專程奉告林義雄,此時林的禁食就該停止。因為他不是為自己而是為台灣人民及後代子孫安危禁食,事前他已說明。因此目標一旦達成,他就必須結束行動,保存有用之身,繼續為民主、為他所追求的「喜樂世界」奮鬥(他妹妹發表他禁食第七天文章,題目即是《我的哥哥林義雄:一個一心想使台灣成為一個充滿喜樂世界的人》)。 林義雄果然沒有讓國人失望,他隨即停止禁食,將奮鬥結果赴宜蘭「面告」亡母、亡女,然後入醫院短暫療養,以便有體力撰寫《感謝你!台灣人!》公開信。這些行為,使他在仁、勇兼具之外,又加上智慧力量,無愧孔子說的「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智者不惑何其困難!不但「千夫所指」會使人「無疾而死」,千萬人的掌聲及烈士的虛名也會使人迷惑,造成「殺君馬者道旁兒」。林義雄顯然不為這些虛象所迷,也不為馬江的玩弄「停工」「停建」文字所惑。他像所有智者一樣,直探問題核心,只要問題實質解決,禁食就該結束。如果不肯結束,那反而是「以死相脅」、「只想做烈士,不想做鬥士」了! 中國古諺說:「貪夫殉財,烈士殉名,誇夫死權」。烈士是萬不得已為之,是最後且唯一的行動。「孔曰成仁,孟曰取義」,都是因為有比生命更高的目標,目標不能達成,生命已無意義,所以「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目標能達成,就無捨生取義這回事。這是智仁勇「三達德」把智放在最前面的主因。沒有頭腦,智慧不足,光有宋襄公之仁、子路之勇,又有何用! 而且林義雄也看到了,禁食才幾天,縱然核四停工決策已定,蔡丁貴等人還是鬧得不可收拾(蔡最該遭人詬病之處是,每次把群眾帶來,都不負責帶走,自己先被帶走住院,放任群龍無首的群眾任意衝撞,不只把民主社會變野蠻社會,也使318學運及林義雄禁食的善良動機及美好結果大打折扣。沒有目標也沒有止境的運動,實際是在傷害運動!傷害人民對運動的信任!製造運動的耗竭死亡!變相替不改革的執政者保駕護航!)。這豈是深愛台灣、一心追求「喜樂世界」的林義雄所樂見!林義雄還沒有絕食致死,情況已如此,萬一他𣎴顧一切求死,情況不會更嚴重嗎? 有不忍人之心,才有不忍人之政。不只林義雄的禁食及停止禁食都出於不忍人之心,馬江體制的核四及時停工,也可說是出於不忍人之心,是「整個宇宙聯合起來幫林義雄完成夢想」的一部分力量。做為一個智者,絕不能放棄去說服、感動這一部分力量,因為他們也是台灣的一部分。只有台灣各部分人共同努力,讓和諧團結逐漸蓋過敵意對立,羅素及林義雄追求的「喜樂世界」才會實現! 林義雄敬佩甘地及金恩,但他也該認識和他理想息息相關的史賓諾莎,甘地、金恩乃至托爾斯泰,無不受益於這位最孤獨傷痛的哲學家。是史賓諾莎超越並完善了蘇格拉底及斯多葛主義(包括馬卡斯•奧理略),最先告訴我們什麼是「自我的完善」和「國家的完善」。跟同代的霍布斯不同,他預告我們,理性國家不是可怕的巨獸「利維坦」,而是可敬的「喜樂世界」: 「國家的最終目的並不是要統治人民,也不是要用恐懼來抑制他們,而是要使每一個人免於恐懼,可以充滿安全感的生活及行動,不虞傷害自己及鄰居。我再說一次,國家的目的不是要把有理性的人變殘忍的野獸和機器,它是要使他們的身心能夠安全的發揮其功能,使人類的生活和行為由一個自由的理智來領導,如此他們遂不致把精力浪費在仇恨、憤怒和狡詐上,也使彼此不致不公平相待。所以國家的目的是真正的自由。」 為什麼自由是國家的目的?因為國家的功能是要促進成長,而成長要依靠「自由」的理智。一個十七世紀的哲學家對仍在形成中的近代「國家」及「自由」,思考已經如此成熟,誰能說十八世紀的啓蒙時代,特別是理性時代,不是史賓諾莎理性思想的普遍落實?黑格爾說得好:「史賓諾莎是近代哲學的重心:要嘛是史賓諾莎主義,要嘛不是哲學。」「要研究哲學,就要先做一名史賓諾莎主義者。」 同「國家的完善」一樣,史賓諾莎建基在理性、直觀上的「自我的完善」,也充滿著自由的理智,二者都是宇宙秩序(即永恆秩序)的一體。他知道沒有理智的感情(激情)是盲目的,沒有感情的理智是僵死的,因此要用理性去觀照感情、節制激情:「對激情愈了解,它就愈不是激情,心靈會逐漸馴伏它。」「只有在我們了解之處,我們才是自由的。那並非不受社會正義與儀節的約束,而是不受個人本能的束縛。由於這種圓滿和完整,才產生了智者的鎮定。」「把一切都看成一種永恆秩序發展的一部分,一個人便能學會對不可避免的命運微笑,而且不管是自己現在的樣子或一千年後的樣子,他都欣然自足。」 這種「自我的完善」是多麼的泰然自若!托爾斯泰、甘地不都追求這種境界嗎?甘地、林義雄在禁食時,心中不都充盈著這種自我完善及國家完善的理想嗎?史賓諾莎為這種自我完善下註腳:「心所知道的愈多,就愈了解自己的力量和自然的規則;它愈了解自己的 力量,就愈能引導自己並為自己立下規則;它愈了解自然的現則,就愈容易使自己從無用的東西中解放出來。」 自我完善是一個不斷修練的過程,像宮本武藏由「武人」進步到「哲人」的過程。但更重要的,國家完善需要更多人的自我完善,其中史賓諾莎最稱許「自我保存」,把「自我保存」與「德性」、「力量」看做同一件事,「一個人越懂得保存自己(調和公私利益,不無謂犧牲生命),並尋求越多有用的東西,他的德性(亦即力量)就越多。」「教人懦弱的道德體系是毫無價值的,德性的基礎不外自我保存的努力與堅持,人類的幸福有賴這種力量。」用易卜生的話來說,自我保存就是「一個人要想有用於世,莫如先把自己鋳造成器」。同理,要追求國家完善、追求「喜樂世界」,必須有更多人民鑄造成器,而不只是覺醒。覺醒只是先決條件! 如何使更多人鑄造成器?這也是智者的任務。林義雄公開信中指出「台灣人民已經普遍覺醒,如果能將這覺醒,以有效的組織和適當的方法加以鍛鍊,就能增進人民的主人意識,提高大眾抗爭的能力,成為一股沛然莫之能禦的人民力量。」毫無疑問,318學運就是這種力量,而蔡丁貴式的橫衝直撞決非這種力量。要培養318學運那種力量,需要更多人未來共同努力,林義雄不會也不能逃避這任務! 甘地說:「不是所有的殺生都是暴力。對於一個已經失去殺生力量(尤其是「捨生取義」)的民族,他是不可能去實踐非暴力的。非暴力是最高形式的放棄,一個弱小而怯懦的民族之無能實施這種崇高行為(只懂胡鬧及暴亂),猶如一隻小老鼠不適合說它放棄了殺傷貓一樣。」已經進入非暴力運動更高層次的林義雄,應該教育更多人脱離老鼠思維及行徑!

林義雄的「哲人」典型

作者:孫慶餘 2014/04/27 林義雄決心無限期孤軍禁食。朋友及支持者擔心他以身殉道,個個悲不自勝。馬江體制以民主社會要理性,借機反諷他。尊敬他的人以「人格者」稱呼他,蔑視他的人以「個人妄圖威脅掌權者」看待他。只有很少人體會,他絕非不理性的威脅者,更不只是人格者及殉道者,而是一個心疼蒼生、仁勇兼具的「哲人」典型。 易卜生說「最孤獨的人是最強大的人」,孟子說「雖千萬人吾往矣」,談的都是天下的大勇者,林義雄庶幾近之。孤獨所以能產生力量,因為不凡的人從孤獨絕望中聽到「內在之聲」,不再懼怕生死。靠著它,得以承擔常人無法承擔的重負,忍受常人無法忍受的苦難。林義雄並非美麗島事件參與者(是康寧祥邀他一起南下關心而已),卻被當叛亂犯逮捕,飽受非人酷刑而堅志不屈(不認罪、不出賣其他人),在戒嚴時代,這是何等的重負!他無辜受難,迫害者竟連他一家三代也不放過,發生㓕門慘案,對一個愛家至深的人,這是何等的苦難! 經過自身及至愛者如此慘禍,一般人必已心死,林義雄卻能把悲慟化為大愛,「要讓母親死得有價值」,亦即要將母親給予的生命奉獻民主、奉獻台灣。他的核四公投倡議、靜坐、千里苦行,一而再再而三,持續20餘年,必須大愛才能辦到。他這次禁食,訴求「落實民主,停建核四」,一心為台灣民主及後代安全,也必須大愛才能辦到。其大愛來處就是「內在之聲」。 為什麼林義雄沒有恨?因為恨是弱者的反應,證明自己已被打倒。而且恨只能寃寃相報,解決不了問題。要解決問題要力量強大,也就是把自己變強大。而只有接近勇者的智慧,才能體悟沒有比愛及非暴力更能解決問題!沒有比堅持下去更強大的力量!318學運時,林加入立院周邊靜坐,發表公開信,勉勵學生不要輕易放棄,引用托爾斯泰的話:「記住,那些受苦直到最後的人將會得救,往往一個人(因受苦)變得自暴自棄,甚至放棄目標,其實他只須再一點小小努力,就能達成目的。」這不只是托爾斯泰的內在之聲,也是甘地的內在之聲(甘地自稱是托爾斯泰「卑微的追隨者」),更是林義雄的內在之聲! 林義雄對母親之愛應該與他的「愛與非暴力」有關。布蘭查德《革命道德》一書分析指出:「甘地愛他的母親,盧梭、托爾斯泰、克魯泡特金也一樣,他們都認同一個理想化了的女性至親形象,導致對攻擊衝動的普遍抑制,轉向非暴力。對甘地來說,他是有意的使用受難作為革命方式。」同樣,有誰看不到林義雄對年輕守寡母親的敬愛與不捨?對母親橫遭殺害的巨慟與負疚?愛與非暴力行動正是他報答母親的方式! 外表像鐵漢的林義雄其實有着不可思議的細膩與柔情,甚至可用「深情款款」形容。美麗島軍法大審被告集體答辯書中,林義雄引用哲學家羅素的話,最引人低回深思、也最像哲人:「我隠隱的看到一個充滿喜樂的世界,在那裡,心靈得以舒展,希望無窮,任何高貴的行為都不會被曲解為企圖達成卑鄙目的的手段。」解嚴後,藍綠惡鬥開始盛行,林義雄最先使用林肯總統的話「有什麼樣的人民,就有什麼樣的政府」,他這句富含哲理的話風行許多年,幾乎人人上口。 當年他們夫妻赴美與女相聚時,出版一本冊子,題字是「化作春泥更護花」(取自龔自珍詩句,前一句是「落紅不是無情物」),對台灣深情款款,像他文章中的一句話:「要看我一世,不要看我一時」。他給女兒的家書,取名《只有香如故》,採自陸游詞句「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表示「此心如一」,也是深情款款。沒有這種哲人胸懷、這種女性般柔軟,就不會有他對「台灣母親」的大愛,以及他的愛與非暴力行動。甘地如此解釋該行動:「以自我的受苦來證明真理」。 與其說林義雄這次是以殉道之心從事孤軍禁食,不如說他是要用自我的受苦來證明真理。什麼真理?喚醒全國同胞,不分藍綠,如同甘地喚醒全印度人,不分印度教伊斯蘭教。當記者以「沈重的心情」敘述他的禁食時,他說:「我的心情不像你說的這麼沈重,我認為我在做一件非常有意義、對台灣可能有好處的事,所以我心情非常平靜。」他並說,他很慚愧,努力了20年,沒有感動掌權者,對方仍然堅持蓋一個對台灣後代子孫及人民有危害的核電廠。 換言之,他現在希望「感動台灣人民」了! 人民的良心能不能喚醒,就看有多少人被感動並呼應林義雄。他曾以《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中幾句話祝福318學運:「當一個人真心渴望某樣東西時,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他完成夢想。」他對318學運的獲勝抱著信心。但他的禁食呢?整個台灣會不會聯合起來,對他的禁食抱着信心,幫助他完成夢想?答案在百萬千萬台灣人手上。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林義雄就會變殉道的哲人,像蘇格拉底,而不是甘地。

要馬英九改革?別說笑了!

作者:孫慶餘 2014/04/20 318學運震撼全球,世界各大媒體皆予肯定,連中國國台辦主任都表示「受到啓示」,承認服貿協議「受益面不均衡」,願在訪台時與新世代對話。對藍綠兩黨,318更已激起內部世代交替聲浪。蘇、謝同時退選黨主席,蔡英文篤定當選,她並已承諾「堅定承擔,承先啟後,完成世代傳承和黨的改革」。而馬英九也發出了「改革令」,宣佈要與王金平一起推動政務,要黨祕書長提出組織、文宣、新媒體改革方案,要加強黨與縣市首長連結。 馬英九真的要改革了嗎? 所有人的答案想必都是「要馬改革?別說笑了!」馬從來不是改革者,從年輕到老,在國民黨歷次改革中,他都是謹慎的保守派。國會全面改選,沒聽他發言贊成過。總統直選討論時,他是委仼派支持者。他去年慷慨激昂,誓言解決「年金改革、世代正義」,根本是虛晃一招。更別提他所有號稱改革的事,如油電、證所稅等,都是找百姓麻煩,把台灣物價炒到空前高漲,對弱勢窮人的剝削無以復加,創造20世紀70年代之後最大的通膨潮(從去年到今年,台灣大小餐廳及小吃店,平均漲價兩次以上,漲幅在25%到40%之間)。 而如果不是馬政府失職,大幅降低富人所得稅及遺產稅,放任這些游資不投入生產業,反而引入陸資,聯手炒房,台北市房價也不會攀高到所得比破世界記錄的15.01(全世界公認房價所得比最高的香港只有14.9,全世界房價次高的溫哥華更只有10.3),年輕人薪資完全買不起房子。同時對富人減稅之外,再加上經濟全球化造成貧富更加懸殊及錯誤的經濟政策,年輕世代失業率居高不下、實質所得16年不成長,馬政府又全無「所得再分配」計畫,台灣的「社會正義」「世代正義」空前淪喪。318學運會由受害最深的新世代發起,弱勢團體及學術界群起響應,形成「馬政府與整個世代為敵」,一點也不意外! 物價及通膨空前高漲,社會正義及世代正義空前淪喪,這些都是馬的「傑作」,是318學運的導火索及亟需改革的兩大「空前」。但馬注意的卻是黨內組織、文宣、新媒體的改革,是要加強與郝朱胡地方諸侯的連結、與王金平立法權的合作、與年輕世代的對話。這些所謂「改革」,與回應新世代的訴求又有何干? 新世代要求的是完善民主程序及國會監督權(先立法後審查)、拒絕黨國獨裁、拒絕黑箱決策(尤其是最危險的兩岸密室交易)、挽救憲政危機,馬卻把改善黨內「家務事」當改革,與318學運的要求南轅北轍。 更令人驚訝的是,馬連黨內「家務事」也不想好好改革。他的改革組織、文宣、新媒體,可能只是要加強國民黨的文宣能力;他強調與地方諸侯的連結,可能是要更牢牢掌控他們;他口稱要與王金平合作,動作卻是不顧黨內群起勸阻,繼續對王採「報復性」訴訟,繼續以「黨政高層」名義放話中傷王;他要與年輕世代對話,也是與國民黨內年輕幹部座談,是由上而下的誘導式談話,而非由下而上的開放式對話。 而沒有由下而上,事實上就是拒絕與新世代對話! 馬英九確實不是改革者,即使近年他宣稱要改革的事,也都是改革他人,藉此博取個人虛名,一旦發現改革(例如黨產、年金)對自己沒利,他馬上棄置不顧。他明知服貿協議對台灣不利(經過318學運反覆辯論後,再笨的人也搞懂了)後,仍堅持通過服貿協議,也是自認服貿對他有利(完成「馬習會」、「歷史定位」美夢),至於對台灣、對未來世代有多不利,他大概是不放在心上的。林義雄是否為核四絕食至死,他大概也是不放在心上的。他的心中只有自己,318學運訴求的全是要他限制權力、放棄獨裁、放棄「馬習會」(歷史定位)的事,那麼自私、自戀的人可能同意「改革自己」嗎?別說笑了! 如何讓馬「改革自己」?答案也許只有罷免一途。但他不怕罷免,因為台灣現行罷免門檻誰也罷不了,這是藍綠兩黨通過的「自肥條款」。要罷免馬,一定要先透過更大公民運動,讓2014國民黨七合一選舉慘敗,逼馬負起責任,才有可能達成。而罷馬就是促成改革。馬不下台,一切改革免談;馬要下台,一定要國民黨全黨懼怕民意,不得不犧牲馬以救國民黨,早已麻木不仁的國民黨才可能重視民意,共襄改革盛舉(內閣制將是最重要的憲政改革)。

2014年4月14日 星期一

太陽花重新點燃台灣希望

2014/04/13 過去將近一個月,全台灣都沈浸在對318學運的心情激盪裡,由震撼、凝視、傾聽到認同、尊敬、感謝,大家都經受了一場畢生罕逢的啓蒙洗禮。太陽花的成功不在塑造英雄、創造政治對抗新形式,而在它讓已死的民主信念復活,讓絕望的大地萌發生機,讓所有有良心的人感動落淚。簡單一句話,它重新點燃了台灣希望! 感動是成功運動的重要元素。而真正讓人感動的事是帶來希望。「允諾希望」非常容易,它是政治人物慣技,它也一次次造成失望。而「帶來希望」不同,它甚至不必允諾,它本身的行動就充滿希望。「帶來希望的人」不會被動等待奇蹟或恩賜,他們往往在共同體的整體價值面臨絕滅、崩壞時出現,像尼采說的,他們是那種「選擇自由、擔負命運,分秒的準備迎接那些尚未到來的,和那些雖未出現但不至完全絕望的,並隨時促成那些將發生的」的人。 最形象代表318學運的《島嶼天光》這首歌,「為了守護咱的夢/成做更加勇敢的人」、「現在就是彼一工/換阮做守護恁的人」、「一直到希望的光缐/照著島嶼每一個人」,唱的就是「帶來希望」,也是啓蒙。啓蒙運動就是要讓天光照亮每一個人。 而為什麼啓蒙運動總是由較年輕一代 集體推動、在最苦悶之後產生大轉變潮?因為青年的眼光是向前的,向著明天(未來),而不太受昨天干擾;而大轉變潮則宛如歷史的青年期,使生活在那一代的人,尤其是年輕人,打破苦悶,衝決網羅,感覺新時代的來臨和新使命的召喚。 「救國」是五四運動及318學運的共同使命。看到411包圍北市中正一分局的混亂與躁動,大家更加感受318學運的紀律與美好,也更能體會「救國」與「造反」的區別。救國運動一定是有責任感的,學生是「我們」,警察也是「我們」,該究責的是誤國誤民及決策錯誤的人,而非警察。如果沒有比大人更優秀的責任感及擔當、更實事求是、更誠實,318學運決不會令大家感動落淚、尊敬感謝。318之為一場成功的啓蒙運動,其理亦在此。 事實上,像318一樣「懷抱理想而來,承擔責任而去」,在學運史上並不多見。學生雖說「青春無悔」,對貧富不均及政治腐敗更多義憤,對弱勢及被壓迫者更具同情,但在錯誤挑激(例如毛澤東文革)及盲目躁動下,學生運動更易朝「造反」道路走。411包圍中正一分局只是小焉者,中國文革搞到學生徹底造反,全國陷入無政府狀態,最後賴始作俑者毛澤東再扮演撲滅者,下令血腥鎮壓,才結束全國性暴亂。 貝托路琪導演的《巴黎初體驗》電影,描述1968年巴黎學運,也是高舉毛澤東「革命無罪,造反有理」旗幟,在街頭與警察對幹,毫無社會責任感。更不用說60年代美國學運主要發起者,多年後都紛紛懺悔當時年少無知,一味造反了! 米蘭•昆徳拉從西方,特別是共產極權社會得到一個結論:「青春是一個可怕的東西。年輕的尼祿、拿破崙、一大群狂熱的孩子,他們做作的激情和幼稚的姿態,真的會突然變成一場災難。」比起來,台灣318學運領袖之一說「即使未來變成被對抗的大人,也莫忘今晩」,台灣新世代真的太成熟、太有歷史感、太知道他們所做事情的重大意義了!不是他們多年後要懺悔,而是大人要自愧不如,要感謝他們喚醒了沈睡麻木的民主政治,復活了許多人心中已死的民主信念! 文學家卡繆有一篇談「藝術家使命」的演說,堪稱藝術家(包括詩人、作家、思想家)承擔時代責任的偉大宣言。把該篇講詞中的「藝術家」字樣換成「新世代」,剛好符合318學運承擔的使命:「歷史上並沒有多少像我們這樣的例子,新世代要去面對如此多、如此大的難題。可是,只要最簡單的詞彙、最輕微的行動,都能代表自由(台灣的內部自由及對外自由)的消長時,我們便該努力掌握它,並且節制使用它。危險(學運當然危險,如同作家為自由奮鬥一樣危險),使人古典。而所有的偉大,最終都根植於危險。」 「不負責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做為新世代反抗,我們必須遺憾只有一小段幸福時光;但我們也了解,只有這場考驗,才有機會使我們更為負責。新世代自由,如果只是為了確定個人安適,又有什麼價值可言?為了面對現實,必須不容許有謊言,新世代必須儘可能為自由付出代價。一旦自由成為危險的,它就不會再被姦淫了!」 台灣新世代會上升到「藝術家」高度,是台灣獨有的處境使然。台灣的地位妾身未明、存亡難卜,生於民主自由時代的新世代,比舊世代感受更深,更早承受身份認同的焦慮及災難。這原本不該由他們承受的災難,也使他們早熟。再加上他們是崩世代(他們自稱魯蛇世代),大人把他們的未來透支殆盡,他們若不自救,沒人會救他們。因此新世代的反抗理所當然,是大人對不起他們。 沒想到,這些苦難不但沒有讓新世代憤世嫉俗、唾棄責任,反而讓他們更成長、更具社會正義感、更穏健的接起責任棒子,並反過來感動、教育大人。整個太陽花學運的表現不但贏得舉世肯定、重新點燃台灣希望,也創造了21世紀的台灣傳奇。

不凡目標成就不凡運動

作者:孫慶餘 2014/04/06 不少世界級經濟學大師都警告,國際經濟協議不能只從開放項目對比談「利大於弊」,對受惠產業有利的事未必對整體國家有利,商業利益不能優先於國家利益。可怕的是,如此簡單而「要命」的原則,身為國家領導人及全民身家性命所寄的馬總統居然不管,他及他的政府官員且傾全力為「黑箱作業,一人決策,一字不改」的兩岸服貿協議背書,棄民主程序及國家安全如蔽屣。如果不是318學運為大家「救亡圖存」,台灣亡國之禍恐不遠矣! 不凡的目標成就不凡的運動。馬金體制一直力圖抹黑、抹綠、瓦解這次學運,把它打成「胡鬧」、「暴力」、「非法」,發動反運動、司法調查、特務及黑幫恐嚇、鄰居抗議、媒體醜化、各界喊話「孩子回家吧」等,甚至將學運冠上「藍綠(統獨)對抗」惡名,以為經過種種偽裝、欺詐,兩岸服貿協議就可類似2012年總統大選,在藍營及企業界「防止破壞兩岸關係」的大團結中輕鬆過關。他們全然忽略,這次學運恰恰不是胡鬧及藍綠對抗,它不僅訴求合理、目標明確,而且高度遠勝藍綠雙方,是一次關係國家及下一代生死存亡的運動。 藍綠都只爭朝夕利益、一黨之私,學生卻看到民主、國家及下一代的危亡。不只看到,他們還勇敢行動,像暴風雨來襲前大聲呼叫的風雨燕。更可貴的是,他們擇善固執,一往無前,身心都無私的奉獻給公共事業,無愧為「最後的社會良知」。看到他們為了一個理想,長期露宿街頭,誰能不感到心疼?看到他們為大人的失職,不得不起身捍衛民主,佔據立院,甚至衝進政院(為了靜坐抗議,而非革命或暴亂),誰忍心苛責他們? 當大人,尤其是保衛國家、維護民主有重責大任的馬總統,連民主的程序正義都不遵守,「先立法,後審查」的合理要求都做不到,執政黨立委也不敢承諾做到時,誰有資格責備學生不退出立院?必須先要求政府及大人兌現民主法治責任,再來要求人民及孩子守法。不要忘掉當年也是在美國民主體制下,馬丁路德•金恩着名的《伯明罕獄中來信》說:「人該守法,但不該守不公正的法。我們永遠不能忘記希特勒在德國所做的一切都是合法,而匈牙利鬥士在匈牙利所做的一切都不合法!」 許多人拿這次318學運比擬1848年以來的西方運動,特別是廿世紀60年代西方的學運。其實更恰當的比喻是中國的學運,包括從漢代、宋代太學生運動到民國五四運動。因為西方工運、學運的主調是反政府(往往走向無政府主義及虛無主義),中國卻因「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文化歷史傳統,學運本質是救國運動,反奸臣而不反政府。例如北宋以陳東為首的學運,要「除六賊,用李綱」;五四運動要「外抗強權,內除國賊」:漢代、明代學生要除閹黨。而台灣這次學運更不凡之處,是它打破了這個歷史輪廻,上升到目標明確的「人民立法」(創制權),成為高水準、高組織、高紀律的公民運動,不僅歷代學運無法相比,連當年黨外運動都瞠乎落後。 為什麼318學運如此不凡? 因為這些學生是網路世代。借用塔爾根《了解X世代》的分析,X世代被嬰兒潮世代視為頭痛而不可測的世代(如同我們誤認解嚴後出生的一代是草莓族),其實他們是資訊更發達、更創新、更合作、更勇於適變求變的一代。他們會坦誠交換理念、互相累積經驗、訂定共同目標,「腦力激盪在團隊合作中經常被使用。他們未必需要在團隊中當領袖,他們真正需要的是被當成一份子,參與目標擬定過程,並在執行團隊目標時佔一席之地。如果沒有這些特質,對X世代而言就不是團隊。」 由於這種經驗,他們的團隊歸屬感和忠誠不同於「生於憂患」(大蕭條、大戰、冷戰)的世代,傾向於務實而非威權式、家父長式的效忠,而且看多了尼克森水門案、卡特伊朗人質危機、雷根伊朗門軍售醜聞案等(如同台灣網路世代看多了扁馬的無能、欺詐),他們學會輕蔑低劣虛偽的政治人物,必要時就會振臂而起:「他們置身於快速變遷的環境,他們所知的最大連續性就是不連續,因此發展出他們世代的存活本能」。 換言之,當兩岸服貿協議及其簽訂過程,讓台灣網路世代覺悟民主未來及經濟未來(二者息息相關)即將不保,他們的存活本能就可能促使他們走向街頭、佔領國會,進而召開人民議會(實現審議民主、積極民主)。沒有比出生於民主體制及自由經濟中的網路世代,更把民主及自由當成空氣般不可缺少了!對於嬰兒潮一代只是意識形態之爭(因而可以被民族主義擺平)的事,對於台灣網路世代卻無異於生活之爭、存亡之爭! 為什麼馬政府的「利大於弊」宣傳,學生不能接受?因為連演藝界挺反服貿,都被中方惡意報復,未來大陸企業主大舉登台(透過投資、併購、借人頭幕後掌控),台灣員工還有政治自由可言嗎?統一台灣是中國迫切任務,在中共「以商逼政」之後,必然是「以民(中資企業的台灣員工)逼官」,與中國意見不合的反對意見及反對黨還有存活空間嗎? 而台灣房價在政府出手打壓後,豪宅仍由兩百萬一坪漲到三百多萬,一看就是典型的中資炒作手法,在馬政府只會助紂為虐之下(例如近月預期服貿協議通過,台灣房價又漲上來了),台灣人還要不要活了?在大經濟體有計畫「惡意併吞」小經濟體下,台灣小生意人還要不要做生意了?而為了貪一時獲利而出賣房產及事業的台灣人,未來是不是只能在高不可攀的新房價下,淪為大陸「一條龍」事業的員工,其背後大老闆一律是中共當局? 當馬江連民間版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的中性字眼,如「在台灣的中華民國」與「在大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都不能接受,說這是「兩國論」,顯然「一中各表」已被馬政府放棄,馬政府正在朝統一的道路加速前進。學生在這台灣生死存亡關頭挺身而出,不只是網路世代的自救,也是在救台灣的中華民國。這是最關鍵時刻的關鍵行動,不凡的目標成就了不凡的運動。台灣世世代代都將永遠感謝他們!

馬英九對學生機關算盡

作者:孫慶餘 2014/03/30 馬英九三拖四拖,萬不得已才對30日凱道行動給予善意回應。而且他對學生四項訴求承諾三項,內容既自相矛盾,又把責任推給立院,廻避獨裁黨主席必須對立院黨紀鬆綁(亦即回復國會自主),才是解開問題之鑰。同時,他再次指摘學生違法,警告民進黨勿利用學生純真,似為自已未來的推翻承諾預留伏筆。以上顯示,除了小動作頻頻,他還是一個機關算盡的總統。 從學生進佔國會,要求與馬對話開始,馬就小動作頻頻,如一再以「暴力」稱呼學生的和平佔領,以「違法」定性抗議他毀憲亂紀的學生,把公民社會的抵抗權及「國家最後的良知」學生蓄意醜化,總統府並一再放假話,分化打擊運動陣營。特定藍營媒體及政客亦配合演出,把這次學運硬抝成民進黨陰謀,把學運領導者描繪為民進黨棋子。一切的一切,都說明馬政府是將學生當敵人對付,將學生對馬政府的不滿上綱為藍綠對抗,甚至以當家鬧事的手法發動「康乃馨運動」,來對抗及抵消「太陽花學運」。 既知道呼籲民進黨不要利用學生的「單純」,又把單純學生當可怕的敵人對付,以不符比例原則的國家暴力驅離行政院靜坐學生(居然還有人指控這些人是「準政變」),以康乃馨「反運動」迎面對撞(阿扁當年也是以此手法對付紅衫軍)。這絕不是一個正派民主國家元首應有的作法,也不是一個曾經參與學運(因此更易同情及了解學運)者的正常反應,當然更與馬3月29日記者會的溫情喊話「學生關心國是的精神讓人動容」,完全格格不入。 會對學生關心國是感覺動容的人,絕不會搞以上一連串小動作,不會對學生要求與己對話充耳不聞。同時學生運動明明是針對馬的下令違反程序正義而發,要拯救台灣民主,如果馬真正對他們關心國是動容,他也斷無可能反咬他們破壞民主、違反法治。馬會如此反常,唯一的解釋就是他並非如他所說,是學運的過來人或同情者。 1971年釣魚台遊行,馬身為台大學生代聯會祕書長,不能不參加,但他遊行回來後到處「陳情」自清,與其他參與學生的坦然以對截然不同。當年底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台大學生展開救國運動,接連要求國會全面改選、內政革新及言論自由等,如火如荼,從頭到尾亦不見馬身影。 而且馬從來不是民主運動的同情者,當年參與釣魚台遊行,馬頂多是一名大中國民族主義者,後來總統直選呼聲高漲時,馬也是委任直選的擁護者。馬把自己打扮成學運過來人或同情者,與他後來的行徑落差極大,例如他在國外留學時,不只充當國民黨反民主文字打手,還被獨派指控是特務學生。 至於說馬機關算盡,他一再以強硬言論及拒絕對話激怒學生,讓事件不斷擴大惡化、學生無法回家,整個社會付出昂貴成本之後,才對凱道行動做出善意回應。這與其說是善意,不如說是計算。他既同意本會期通過國會監督條例,又要同步進行(而非暫停)服貿協議審查,這顯然自相矛盾。他把責任推給國會,也與學運展開後他把責任推給王金平的作為,一脈相承。 該負最大責任的人,永遠故做局外人及調停者,沒有比這更大的機關算盡了!而學生面對一個慣完「兩手策略」,既稱讚學生關心國是,又暗批學生被民進黨利用,既假意對話(不設前提就是對話不必有交集),又授意總統府惡意放話(企圖中傷及分化學生),既承諾解決問題,又不願負責解決問題的國家領導人,除了更加提高警覺,更堅持不懈的奮鬥下去,還能有什麼更高期望!

「強勢民主」對「傲慢總統」

作者:孫慶餘 2014/03/23 馬江金「三人幫」顯然無意了解,這次學生史無前例的佔領國會,是對馬政府強推服貿、黑箱作業、限期通過、委員會三十秒暴衝、違背程序正義、以行政命令輕率處理兩岸重大議題等一連串強暴國會及蔑視民意的「惡政」忍無可忍。學生的佔領行動不過是公民社會良心的集體爆發而已。 正由於無意了解或不屑了解,即使明明問題出在馬,馬金江仍只在不容忍暴力、國會是神聖殿堂不容侵佔、一應責任推給王金平、服貿協議對台灣有多好(因此不退回委員會重審、拒訂國會監督條例)等「傲慢」及「倒果為因」的回應上打轉。馬之不與學生對話,還公開譴責學生,是出於傲慢。江號稱與學生對話,卻全盤拒絕對話二前提,把辯論與訓話當成對話,也是出於傲慢。 對於「傲慢總統」或馬江金三人幫,最恰當的應對方式就是「強勢民主」。盧梭有一句名言「人生而自由,卻無往而不在枷鎖中」。這是專制社會壓迫人民的結果,也是民主社會人民放棄參與的結果。要改變這種結果,只有積極參與,蠃回人民應有的決策權力(代議制極易淪為人民放棄權力,讓總統及立委宣稱他們才有民意,人民沒有民意);這稱為積極民主,也就是強勢民主,以有別於只有投票權的弱勢民主。 如何走向強勢民主?就是負起公民責任,「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已經不是老生常談,而是公民社會基本德目。強勢民主強調:「為了享有自由(不容統治者犧牲人民未來),人民必須實現自治;為了享有(決策)權力,人民必須成為公民。總之,只有成為公民才能得到自由。」這樣的自由已和自由主義「免於」性質的個人自由不同,是共和主義「參與和共享」性質的共同體自由,而後者也與前者害怕大眾參與(對群眾運動不信任)不同,認為有健康的公民運動才有健康的民主。 這次學生佔領國會的種種表現,顯然是健康的公民運動。試問,如果國會權已被總統踩在腳下,總統可對國會議長呼來喝去、任意解職,還要國會議員按總統意旨一個命令一個動作,無視程序正義,這和蔣介石時代的「立法局」及「橡皮圖章立委」有何不同?國會還需要存在嗎?而執政黨委員把自己尊嚴拋棄不顧,國會還有神聖可言嗎?馬江金口口聲聲學生違法,不容學生侵佔國會神聖殿堂,但究竟誰先違法、先踐踏神聖殿堂?答案清楚,總統毀憲亂紀是因,人民憤怒是果! 馬江一再聲稱兩岸服貿協議是為台灣未來,稱中國開放八十項,台灣開放六十四項,「內行人一看就知道對台灣有利」。但國家前途是不能實驗的,它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台灣的「未來」可以隨便被馬「實驗」,而不必先和國會及相關民眾,特別是可能受害最深的下一代商量嗎?涉及台灣生死存亡的大事可以用行政命令處置嗎?一個九趴總統近年的每一項重大決策都讓人民災情慘重,把台灣搞到國力衰耗、萬物騰漲、貧富空前懸殊,他任何新的黒箱決策能令人相信對台灣有利嗎? 九趴就是「NG貨品」的證明,馬保證「有利台灣」的事,一定要從「犧牲台灣」的角度去理解,這是公民社會最基本的警覺。馬的無能、幼稚及自我感覺良好,已成為「全民的負擔」,如果不能請他下台,就必須更緊密防範他「害台」! 香港是台灣的前車之鑒。經濟過度依賴中國,接着就是民主及政治自由不保。馬江所謂「內行人知道對台灣有利」的內行人,可能只是指有力西進的企業及財團,不包括台灣的升斗小民及小生意人。因為任何人都知道中國不僅沒有真正企業自由,還想方設法吃掉台灣(吃掉庶民經濟就等於完成「吃掉台灣」的基礎手續)。台灣在兩岸服貿協議採「在商言商」方式通過後,面臨的可能不是企業競爭,而是「入島、入戶、入心 」的中國國力全面入侵! 中國開放八十項是「量的有利」,但馬江算過台灣名為開放六十四項實則涵括千百項的「質的不利」嗎?中國太大,台灣太小,馬江想過希臘吃掉特洛伊的「木馬屠城計」嗎?想過中國會這麼簡單放過台灣、這麼好心對台灣讓利嗎?你們用台紐、台星協議來比擬兩岸服貿協議,是不是頭殼壞掉?你們這些蔣家「黨國教育」成品不懂民主也就罷了,若連中共的對台企圖也不懂,不是太對不起「中華民國」了嗎?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大多數人民反對服貿協議草率通過,爭的還是中華民國的生死存亡,以及民主時代更重要的生活方式。亞里斯多德談城邦民主,說「具有美德的城邦不能犧牲升斗小民。人民追求的不是一種觀念上完美的政體,而是一種生活方式。」也正是因為有民主,才容許人民選擇生活方式。這是台灣人民絕對不能放棄及讓渡的權利,任何威脅這種生活方式的企圖都必須予以防範、制止! 美國開國之父傑佛遜說:「除了由民眾自己來保管社會最基本的權力外,沒有任何其他方法是安全的。如果我們認為民眾不具有足夠智慧和健全判斷力來進行管理,補救的辦法並不是去剝奪他們的權力,而是告訴他們如何去進行自由的行動。」佔領國會的學生做的正是保護民主及自由的行動。為了國家及下一代的未來,為了彌補政黨政治及代議政治的不足,他們有責任進行這個行動!

2014年3月19日 星期三

「逢中必反」回首來時路

2014/03/16 作者:孫慶餘 民進黨出人意表的公佈一份「民眾對兩黨中國政策態度」民調,其中國人對民進黨最不能接受者為「逢中必反」,對國民黨最不能接受者為「過於順從中國要求」(簡稱逢中必從)。民進黨醜媳婦大膽見公婆,公佈暴露自己缺點的民調,確實需要勇氣。只是不知道他們有沒有勇氣,踏出告別長期錯誤的第一步。 民進黨的長期錯誤始於建黨後,諸事待舉、民心未附、民主改革(如國會總統選舉、叛亂內亂條例)猶未確定前,就出現民主路線與台獨路線之爭,代表黨外時期「在野大團結」的外省籍黨員一一被鬥走,台獨黨網也一再被提出。當時黨內公職(美麗島系為主)主民主優先,黨工(新潮流系)主台獨優先,具聲望優勢的前者還能勉強壓住具人數優勢且逐漸躍居黨內思想主流的後者。如黃信介說「台獨可做不可說」,張俊宏試圖超越統獨對立之上談「世界島」。 而在1988民進黨臨全會台獨黨綱大對決前夕,仍未入黨的許信良、施明德,一個在菲律賓獄中,一個在台灣獄中,發表了異曲同工的訪談錄。施要求大家思考兩個問題:一是國民黨四十年來做的,也是將台灣獨立於中共統治之外。二是台灣實質上已獨立,不需再去喊台獨。施認為台灣當前最迫切問題是:對內進行政治改革,當各級政府民選次第完成後,民主政治自然步上正軌(人民當家作主實現);對外以更彈性名稱重返國際社會,只要不附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一部分,皆可接受。 許信良則以戰略視野分析大勢,說一種政治主張,除考慮其理想性外,尚須權衡後果及利害,政治鬥爭的一個原則就是「不要幫助敵人而使自己不利」,民進黨不需替國民黨解決台獨問題,因為國民黨做法已很明顯,民進黨強自出頭,反使自己陷入困境。許認為一般民眾仍不懂台獨真正意涵,甚至懷有恐懼感,民進黨應先做思想教育工作,而非政治動作;其次,中共為國際強國,美日皆相當在乎中共「一個中國」立場,民進黨與其主張(會被國際孤立的)台獨,不如爭取更多國外(包括中國)同情與支持。結讑是:民主比台獨更重要,民進黨應把執政當成首要目標,只要民進黨能在選舉中取得政權,許多問題都能迎刄而解。至於中共方面,國民黨與民進黨都應與之建立良好、和平、共榮關係,有如歐洲共同市場。 以上黃、張、許、施四人的話,放在26年後的今天,依然光閃動人且深具可行性。可是,儘管民進黨前身的黨外人士擁有一大群啓蒙者,心懷理想,更注重現實可行性,後進的民進黨員卻不是工於計算的個人及派系經營者,就是狂熱冒進的真實信徒。中國學者李澤厚所謂「啓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在民進黨內同樣發生,而且同樣先把台獨當「救亡」(避免亡於中共)工具,繼之變奪權、維權工具。在「救亡」的大旗下,不只中國要反,連中華民國也否定(不否定中華民國就不能建立台灣共和國),最後連民主派也一起打為「國民黨同路人」「中共同路人」。呂秀蓮最近對柯文哲的戴紅帽、戴藍帽,和幾年前扁游時期對付「十二寇」幾無不同。 也正是「啓蒙與救亡」的變調,台獨黨綱雖在1988年沒通過,卻拉長戰缐到1991年通過。從此,獨派手中有了黨綱武器,民主派更是當者披靡,民主路線與台獨路線之爭萎縮成選舉路線與台獨路線之妥協,如果不是1999阿扁要選總統,民進黨斷然不會通過暫時承認中華民國的《台灣前途決議文》。果不其然,扁政府後期扁游體制又通過了正宗台獨的《正常國家決議文》,至今無一任黨主席敢逾越。蔡英文不敢承認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蘇貞昌對中國事務委員會及華山會議虛晃一招,都證明台獨黨綱及《正常國家決議文》的魅影已深入他們骨髓。 「逢中必反」源自黑格爾「承認的鬥爭」:奴隸必須反抗主人,直至對方承認己方平等,鬥爭才告停止。但民進黨的「逢中必反」過猶不及,在國會全面改選、總統直選及憲法增修(即排除大陸地區)後,也就是「中華民國台灣化」及「2300萬人主權」誕生後,才開始大反特反:反中華民國,要切斷2300萬人共同安身立命的根;反中共,不是要對方承認我方中華民國,而是站在台獨角度反對及仇視中國。這已經脫離單純「承認的鬥爭」,進入為求自我認同而大肆製造敵人的沙文主義了! 因主張白人沙文主義而毀掉一世英名的杭亭頓說:「只有我們知道自己不是誰,並且知道我們在反對誰時,我們才能知道我們是誰。」威廉•康諾利說:「認同需要差異,解決對自我認同懷疑的方法,在於通過製造與自我對立的他者,借此建構自我認同。」以上都是最邪惡的建構自我認同的方式,不幸民黨主張台獨,就選擇了這條最差的路,也就是「逢中必反」的路。 到這階段,民進黨已不再是黨外血脈及「台灣長子」,而變身2300萬人的夢魘及惡魔了。大多數選民不讓民進黨執政,是公平的。甚至國民黨的「逢中必從」,也是民進黨的「逢中必反」逼出來的。逢中必反與逢中必從具有辯證關係,沒有民進黨的逢中必反,國民黨還不敢和中共掛勾,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還涇渭分明,一旦民進黨連中華民國都不承認,國共就找到共同反獨(制止民進黨勝選)的最大共識,民進黨也走上與執政漸行漸遠的不歸路了

對「馬習會」不能抱太高期望

2014/03/09 作者:孫慶餘 馬政府充滿期待的APEC「馬習會」,在兩岸事務主管單位「王張會」中已被打回票。儘管如此,馬政府仍不死心,日前陸委會副主委竟說,中國方面可將在北京舉行的APEC馬習會,解釋為「國內事務」。雖然陸委會馬上更正,但馬政府飢不擇食的心態已昭然若揭。為了見一次面、握一次手,把兩岸關係變成國內事務,馬英九心目中究竟還有沒有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關係被定位為「兩岸關係」,是兩岸往來的基礎,兩岸關係條例及兩岸九二共識皆循此基礎。在近年兩岸交流順利進展下,中方久已不提最傷台灣感情的「國內事務」,而跟着稱「兩岸事務」。沒想到馬政府卻矮化自己,以「國內事務」來取媚中方,對說錯話的官員(官員為馬習會而不惜去中華民國,這是何等可怕心態)又無任何處置。這提醒了大家,馬政府最近悍然調整高中歷史課綱,恐怕也是為了「去台灣化」(去中華民國台灣),以取媚中方。馬英九指派負責這次課綱調整的,正是對台灣人極不友善的大統派王曉波。 兩岸關係之不是「國內事務」,因為中方還不承認中華民國存在,「國內事務」正是否定兩岸有兩個政治實體的提法。早在1998年第二次辜汪會談,辜振甫就當江澤民面指出,兩岸關係的最大困難及障礙,是在中方否定中華民國存在的客觀事實,這只會激起台灣民眾反感,「自1949年以來,兩岸就是兩個對等的政治實體。」辜振甫說:「江先生,今後兩岸關係發展要有所突破,大陸總要務實面對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 即使最近「連習會」,連戰也對習近平建議,兩岸對「一中」內涵仍有歧異,應以務實態度處理「一中框架」及重視中華民國存在的現實:「不應忽視中華民國在兩岸關係拓展中,是一個資產,而不是負債,對兩岸間有積極作用。」 習近平上台後,對台政策較偏向「胡蘿蔔與棍子」中的前者。他在這次「連習會」中,溫情喊話更勝以往中國領導人,說:「兩岸同胞一家親。大陸尊重台灣同胞自己選擇的社會秩序和生活方式。大陸在一中框架下與台灣平等協商,做出合情合理安排。兩岸同胞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李克強隨即在人大會議他的首次施政報告中呼應上述講法)。關於馬習會,據轉述,習也說:「兩岸本來就是一家親,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沒有什麼分歧可以延續下去,大家坐下來好好談,一一想辦法解決。」 習近平言下之意,「馬習會」不是問題。但北京 APEC顯然已被排除,剩下的是什麼地方?什麼方式?海協會陳德銘日昨說,不一定要在國際多邊場合,可以是第三地,或台灣或大陸,不限港澳,核心是要看到九二共識或一中框架,看到兩岸是一家人,有共同的中國夢。 這些談話山重水複,轉來轉去,問題還在中方願不願務實面對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願不願以「一中屋頂」定義「一中框架」。如果不願,所謂兩岸一家人及共同的中國夢,就是「去中華民國」的一家人及中國夢,兩岸政治問題仍然無望和平圓滿解決,台灣民眾仍然必須時時為「擦槍走火」而提心吊膽,時時擔心有馬英九這種為了和中國領導人握手(馬自認這就是他的歷史定位)而不惜矮化國格的台灣領導人,以及為了和中國做生意而唯中共之命是聽的台灣企業家。 美國學者米爾斯海默最近的《跟台灣說再見》一文,絕不是杞人憂天。在台灣越來越自輕自賤,國際政治越來越傾向美中共冶,中國也對自己國際地位及武力越來越自信的情況下,中國「接受兩岸現狀」「兩岸政府合法化」(這是許信良的大膽預言)的可能性只會越來越小,台灣人對完全由中方主導旳「馬習會」能否比美「王張會」規格,自然也不能抱太高期望。

政黨比個人更不道德

2014/03/02 作者:孫慶餘 曾經指出「國王的新衣」而被譽為說真話孩子的柯文哲,最近頻遭藍綠兩黨修理,突然又變成說錯話的孩子。他的「二二八不一定要追究元凶」、「庶民與權貴之戰」等談話,兩黨都各自咬住反駁,民進黨對他甚至加上大野狼、外星人、迷幻藥封號。柯文哲錯了嗎?恰恰相反,錯的是私心作祟的政黨,符合一句經典名言「政黨比個人更不道德」。 柯文哲說不一定要追究二二八元凶,意思絕不是不要真相。身為二二八受難者家屬,每年二二八都看父親傷心落淚,而且迄今只有受害者而無加害者,他如何可能不要真相?問題是,繼續沈湎在傷痛或互相猜忌裡,台灣還要不要走下去?他是基於社會和諧,希望彼此寛恕(憐憫),才說不一定要追懲元凶。這與探不探究真相是兩回事。 但大家看蘇貞昌、呂秀蓮如何反駁他。蘇說這是外來政權屠殺當地人民最悲慘的惨劇,更該讓真相呈現,才對得起寃死的人,才有原諒。呂說二二八受難家屬有兩類,一是伸張正義,一是依附權貴,柯文哲如此說話,不知道他是屬於哪一類。很顯然,蘇是強調沒有真相即沒有原諒,呂是意指柯依附國民黨。他們明知柯不是那樣的人,卻說那樣的話,目的當然是打擊柯! 而「沒有真相就沒有原諒」,蘇的意思是藍綠或「本土」、「外來」政權要繼續鬥下去嗎?這是一個在野黨主席該說的話嗎?蘇忘了屠圖大主教來台示範,推動南非轉型正義成功,要靠兩個正確方向,一是「沒有真相就沒有和解」,二是「沒有寬恕就沒有未來」嗎?蘇難道只要前者不要後者嗎?至於說柯「依附權貴」,呂捫心自問,人民給了扁政府八年執政機會,你們究竟追了什麼真相?伸張了什麼正義?怎麼扁政府一事無成,現在卻成柯的責任了?而柯只不過強調寬恕,怎麼又依附權貴了? 柯文哲母親幾句話點出了政黨不道德的一面:「我們也是二二八受難者啊,難道還要為這件事(和民進黨)彼此吵架嗎?雖然希望這種悲劇不再發生,但人生總要向前看。而且我們不是不再追究真相,而是我們沒有能力追究。」人生必須向前看,卻有一票靠災難吃飯的人永遠叫大家向後看。同時這些有能力追究的人(蘇呂都是扁政府要員)不去追究真相,反去責備沒有能力追究的小老百姓及二二八受害者。聽到柯母這番話,民進黨不會覺得慚愧嗎? 民進黨當然不會慚愧。尼布爾的「群體比個人更不道德」著名論述早已指出,個體之能道德,是因在關鍵問題上能考慮與自己不同者的利益,做出利他,有時甚至自我犧牲,而群體(例如政黨)則缺乏這種理性去抑制利益衝動,缺乏良知去理解不同群體需要,缺乏反省去感覺慚愧,他們永遠是群體中心主義及群體中的個人利己主義,不認為自己做錯,所有的錯都推給別人,其表現為民族狂熱、族群偏見、政黨偏執等。 群體之比一般個人邪惡,根源在於群體行為總是從更低級衝動出發,更多激情而更少良知,個人利益或仇恨常藉群體利益掩護,以集體之名作惡。包括納粹對六百萬猶太人的屠殺、蘇聯及中共政權的大整肅大清洗、國民黨的二二八,都是政權、政黨比個人更不道德的例子。民進黨自己選不上台北市長還打擊、排斥柯,以及國民黨指柯住豪宅、父母有錢,「所以也是權貴」,同樣是政黨比個人更不道德的例子。 柯文哲標舉他的市長選戰是「庶民與權貴之戰」,並無不妥。權貴子弟就是官二代、太子黨,有權有勢,形成「世家」,特別能以權謀位、權錢相通、富貴逼人。國民黨指柯住八千萬豪宅、父母有錢,所以也是「權貴」,顯然刻意扭曲該詞涵義。柯是標準專業人士,無權無勢(二二八受害家屬過去還飽受官方歧視及刁難),醫師、律師縱然有錢,頂多是上層中產階級,與有能力官商勾結、兩岸通吃、叱咤股市的權貴不可同日而語。國民黨張冠李戴,要窮人「仇柯」,用心和民進黨蘇呂同等邪惡!

從「柯文哲現象」到「柯文哲難題」

2014/02/23 作者:孫慶餘 柯文哲現象不是偶然的,那是對朝野兩黨製造藍綠對立又無能解決百姓急迫問題的反彈,用柯文哲的話說,就是「把百姓當白痴,百姓憤怒了,找到一個出口,我剛好是那個出口」。 但隨柯文哲現象也帶來了柯文哲難題。因為他是政治素人(而非陳文茜說的政治高手),雖有高IQ及解決急迫問題的能力(他負責的台大醫院創傷醫療部每天要面對在30秒內決定一個瀕危病患的生死),卻沒有高EQ控制自己的嘴巴,講話經常失言。用醫學名詞說,他有亞斯伯格症傾向,也就是他自嘲的「超級白目」。 有亞斯伯格症傾向者,不善察言觀色,得罪別人而不自知,縱然其失言或怪異表現不是有意,卻非人人能諒解。這就為柯文哲埋下了變數。例如他說「危邦不入,亂邦不居」,說民進黨「律師世代該結束了」,都是真話,像指出「國王的新衣」的孩童。但童話故事沒有交代那孩童下落,真實的情況一定是惹來一場麻煩。就柯文哲言,情況亦是如此,出現了兩個變數。 變數之一是,他得罪了他最需與之整合的民進黨,增加整合變數,民進黨已將他排除在第一階段整合名單之外,第二階段雖仍保留彈性,但不表示黨內出缐者一定會和柯再辦一場民調。變數之二是,他讓自己的民調處於不確定中,在媒體對他保持高度好奇時,他的失言是一種「狂歡」、「賣點」,在他民調遙遙領先後,忚自然成為「眾矢之的」,媒體也對他改為積極檢驗(這是每一個高民調者必須面對的下一階段考驗),此時他的失言就可能變為「罪過」、「反面賣點」。 最明顯的例子是,柯開玩笑說,胡志強妻「腦袋秀逗」、胡志強「笑得很開心」。這是重疊兩種情境,製造笑果。但在媒體剪接式報導下,他成了過度諧謔、拿別人痛苦當玩笑,產生負面效果。結果胡志強低迷的民調突然拉高,民調原本穩定領先的林佳龍反而莫名其妙下滑,「躺著都中槍」。 這絕非柯始料所及。問題是,柯氏風格就是這樣,他可能永遠改不了,導致喜歡者恆喜歡他,不諒解者就會轉頭而去。而無論國民黨或民進黨,都在等待他「犯錯」,造成民調重新洗牌,結束柯文哲現象,並一併解消柯文哲難題,回歸藍綠對抗、兩黨争雄的「簡單原點」! 柯文哲現象不是柯文哲製造出來的,不是呂秀蓮所說的「柯P迷幻藥」,它實際是「選民現象」,尋求改變及突破的選民本身,是現象主體而非客體或受體。柯文哲難題則是柯文哲製造出來的,他對民進黨及自己都帶來難題:民進黨尚未準備好接受或禮讓無黨籍出征(儘管民進黨在北市全無勝算),柯的容易失言又帶來了不確定,讓民進黨更趨於觀望,等待柯「自爆」(自己炸掉自己),國民黨也抱著看好戱心態,等待柯重大失言,被媒體「一槍斃命」。 對柯文哲現象是「選民現象」非常了解的柯,深知自己是選民「出口」,他呼籲選民給台灣一個創新機會,「是要選擇一個機會、希望,還是走回頭路」。但對柯文哲難題顯然還不了解的柯,卻不斷發生失言風波,讓自己變成最大變數:儘管民調仍居高不下,卻有可能急轉直下,不是被其他人打敗,而是被自己打敗。 如何使柯文哲現象持盈保泰、使柯文哲難題化於無形?關鍵還在柯的一念之間。如果他明白自己是選民出口,他就更該努力扮演好選民代言人、代理人角色,而不是好逞口舌之快的自走砲。自走砲不是選民的出口,是自己的出口。選民要的是大快人心的公共批評,是主持社會正義的良心發言,是彩虹聯盟的競選陣容,是比藍綠兩黨更佳的解決之策,絕不是針對個人(如胡志強)且無關選舉的諧謔玩笑,不是超出北市長格局的狂言豪語(如「我選上,阿扁就會放出來」)。 總之,柯文哲即使有亞斯伯格症傾向,那也是察言觀色方面,而非審時度勢及規劃方面。當柯能小心發言,不針對個人信口開河,能審時度勢,專心當選民出口,柯文哲現象或許就能持之以恆,柯文哲難題也迎刄而解了。

改善兩岸關係未必改善國格

2014/02/16 作者:孫慶餘 王張兩位主管兩岸事務官員正式會晤,互稱主委、主任官銜,王並在南京謁陵時提到中華民國。馬英九稱這是「隔海分治」63年來不得了的歷史性突破,具里程碑意義,會讓台灣國際關係持續擴大。情況真有如此樂觀嗎?兩岸關係改善真會改善台灣國際關係,尤其是處境艱難的國格嗎?恐怕未必如此。 陸委會、國台辦主管互稱官銜,看似「政府」間交流,其實兩岸事務機構本非正常國家機構,是因應兩岸特殊關係而設的臨時機構,主司「中國內部事務」,不脫「一個中國」框架,它與代表國家且具政府間關係的內閣部會交流是不同的。如果中方願意在其他部會,包括國家領導人間也交流,並互稱官銜,這才算改善台方國格,以及兩岸「關係對等」。否則所謂「隔海分治」、「兩岸分治現實」,都是台方自說自話,不獲中方認同。「一中各表」更只是中方䆟忍的「一中自表」,除特定區域外,在各種官方場合及國際埸合都不容出現,也就是「中華民國」不准出現。 王郁琦單單在南京中山陵提中華民國,因為這是中方容忍的特定區域,之前連戰、宋楚瑜同樣在此提過中華民國。馬英九熱衷的APEC「馬習會」,中方予以回絕,也因那是領袖會議;讓馬習在APEC見面,等於讓中華人民共和國元首和中華民國總統見面,變相承認中華民國、承認「兩岸分治現實」。一旦中方在各國領袖面前默認中華民國及兩岸分治,而台方沒有先承認中方的「一中框架」,中方還能振振有辭「統一台灣」嗎?不要忘了,1995年李登輝一篇美國康乃爾大學《民之所欲,長在我心》演講,大大觸怒中方,原因正在他多次提及中華民國! 問題是,被拒於國際組織門外已極難堪,如果一國元首出國,連自己國家名稱都不准提也不敢提,這還有國家尊嚴嗎?還像一國元首嗎?而一國國民無論在國內國外,如果連自己國家名稱都不能提,國家的象徵如國旗、政府職銜都必須廻避,他的國家還是一個國家嗎?中華民國國格之艱難,問題正在這𥚃。近幾年兩岸關係雖有改善,中華民國國格卻困頓依然。馬英九津津樂道的「歷史性突破」及「里程碑」,只不過是中方把小鳥籠放大一點,鳥籠本質並沒有變。世界上有一個政府會為鳥籠稍稍放大而沾沾自喜,甚至「驕其妻妾」的嗎? 改善兩岸關係若不能改善中華民國處境,最終國名還要被迫取消或悲慘消失,這樣的代價是不值得的,也是違反中方「我不吃掉你,你不吃掉我」保證的。真正兩全其美的終極解決是共存共榮,這只有「一中屋頂」能做到。而為了促成「一中屋頂」,中方必須比容忍「一中自表」還更寬大,做到接受「兩岸分治現實」,在這個基礎上推動「一中屋頂」。台方則必須繼續改善兩岸關係,朝「一中屋頂」努力,並維持中華民國主體性。當然維持中華民國主體性就是維持現狀 ,也就是維持現在的主權獨立,不另搞台獨。 維持中華民國主體性絕非容易的事。沒有主體性,只能被動統一(被吃掉);主體性過度伸張,又會走向台獨。像扁政府當年教科書改革,建立台灣主體性是對的,但「去中國化」就過度伸張了,中華民國現狀就要破壞了。馬政府現在「撥亂反正」改革教科書,一個程度內也是對的,但矯枉過正到回復蔣介石時期兩岸史觀,中華民國在台灣的主體性就不見了,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及主權重疊的結果,中華民國主體性也自動消失了。一個沒有主體性的國家還能叫國家嗎? 極獨極統最喜歡否認中華民國國格,說「不是主權國家,何來國格」。然而,擁有人民、領土、政府、主權,特別是最重要的「主權在民」的民主中華民國,不是主權國家是什麼?世界上有比主權在民國家更正當合法的主權國家嗎?聯合國雖是主權國家參與的組織,但並不表示不加入聯合國就不是主權國家。難道中共宣稱中華民國滅亡了,在台灣的中華民國也要跟著宣稱自己滅亡嗎?那在台灣的兩千三百萬人又是哪國人?總統、立委、縣市長及各級公僕是哪國公僕? 黑格爾說只有「要求被承認的鬥爭」,沒有放棄被承認及自我否定身份的鬥爭,如果有,那一定是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筆下的「天生的奴隸」。黑格爾針對「要求被承認的鬥爭」又說:「不賭自己生命的個人,必然不會被承認為一個人,他也始終不能做為獨立的自我意識。」這段話同樣適用於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中華民國要被承認國格及改善國格,一定要先確立及維護自己的國格:「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

民進黨終須認清現實

2014/02/09作者:孫慶餘 > 民進黨「接納」柯文哲案一波三折。最新說法是將柯納入黨內整合機制,一起參加初選民調,勝者出選北市長,柯不必入黨;另一種更開通說法是,黨內不提名,開放競爭,若柯民調依舊居高不下,等於變相禮讓柯。以上兩種說法,看似民進黨已認淸「現實」,願意從善如流,其實問題還卡在蘇貞昌。新潮流系總召鄭文燦指出:「新系尊重每位成員的取向與決定,但提名主控權操在黨中央,尊重黨中央權限。」言下之意,新系已由原先集體支持顧立雄,變為在柯與顧兩邊押寶,但如何提名整合,權限在蘇貞昌,而蘇仍在「長考」。 > 蘇貞昌領導的特色是「頻頻長考,下出爛棋」,哪一子最爛,他就下哪一子。蘇的這種風格,可謂屢試不爽。由於蘇保守閉塞、「多疑少決」(這是官渡之戰曹操大勝而袁紹一蹶不振、中原雄主一夕易人的主因),在他黨主席任內,民進黨已與社會嚴重脫節。評論家江春男說馬英九跛腳,施政天怒人怨,但「民進黨卻欲振乏力,外人進不來,自己走不出去,與社會缺乏互動,黨內士氣低落。」 > 有林義雄背書,最近正籌组政團的民間司改會執行長林峯正也說:「看不到藍綠兩大政黨的良性競爭,只有上台下台的議題。」「民進黨現在好像沒有論述,只剩選舉。很多社運議題,民進黨大多落在後面,而且不敢表態。民進黨與社運隔閡越來越大,不但没有溝通語言,也沒有溝通對話。」兩人的話都印證了蔡英文不久前發人深省的一席話:「現在已是公民社會要不要接納民進黨,而不是民進黨能不能領導公民社會。」 > 前民進黨主席施明德春節期間也有一篇文章令人動容,他說張德正會採取冷靜、劇烈的抗議行動(其目的完全不在傷人),開砂石車撞總統府,不只是針對馬政府,而是他投過扁馬藍綠,最後都絕望了:有這種感受的不止他一人,社會上太多人都對藍綠深惡痛絕,「張德正抗議」代表的正是弱勢受害者由呻吟、無助、絕望、忍無可忍,最後起而怒吼、行動的心路歷程。 > 施明德的文章等於間接訴說了「第三勢力」何以終於崛起,以及柯文哲人望何以居高不下的因果。對於第三勢力籌組政團,民進黨立委陳其邁甚至說:「搞不好,民進黨在北部會變成小三!」 > 民進黨成立已廿七年。廿七年前,民進黨人何等年輕有為、意氣風發,渾身挑戰强權與惡勢力的膽識(㜶美「趙子龍一身是膽」),是弱勢者心中的英雄及拯救者。但曾幾何時,民進黨已暮氣沈沈、不務正業,民進黨律師世代不是熱衷永遠無解的朝野對抗,或不停止觸怒世界強權且不利民進黨的統獨對抗,就是對弱勢者權益不聞不問,對諸多正義議題畏首畏尾,對社會動向及選民意向生疏冷漠,越來越像昏庸老邁的國民黨。針對急待定案的北市長參選問題,手握決策大權的蘇貞昌日前還假惺惺說:「黨內提名有一定程序,產生的人選將是為民進黨贏得選戰的最佳人選。」 > 蘇貞昌的可惡正在這裡。民進黨在台北市哪來勝算?除二十年前拜國民黨分裂(趙少康、黃大洲票源重疊)之賜,阿扁當選一屆市長外,民進黨從無勝算,幾次選舉甚至找不到人選,必須採取徴召。而年底七合一選舉,蘇貞昌也刻意助游錫堃出缐,存心輸掉新北市,並訂下「六都蠃三都」的目標,亦即台北、新北、桃園都準備棄守。像蘇這種全無志氣、士氣的庸人,竟誑稱台北市將產生為民進黨贏得選戰的最佳人選,真是笑話。誰是那個人選?顧立雄嗎?還是呂秀蓮?柯文哲可沒說他要代表民進黨!民進黨在台北市是「衰尾道人」,最好也不要去拖累柯文哲! > 台北市並不是藍營的大本營。不要忘掉當年高玉樹讓國民黨連吃敗仗,打到國民黨不得不使出奧步,把北市改為院轄市,市長成為官派。為什麼高玉樹能,民進黨卻不能?「台獨黨」及「打架黨」危險形象太深入北市人心也。這是無黨籍的柯文哲在北市可以獲得人心而民進黨候選人不得人心的根本原因。民進黨想在北市讓國民黨敗選,終須認清這個現實。

被誤解的中間選民

2014/02/02作者:孫慶餘 由於選民對國、民兩黨普遍失望,太多人寄望「第三勢力」出來打破並制衡兩黨壟斷局面,為台灣注入新的政治活力,近年「中間選民」遂越來越受重視及討論。但奇怪的是,不少藍綠陣營理論家都否認台灣有中間選民,或認定中間選民就是游離選民及不關心政治的選民,這些人傾向不投票,對政治無影響力,根本不值得重視;即使他們偶爾想投比兩黨更佳的「第三勢力」候選人,一碰到「藍綠對決」號召,仍會紛紛向兩黨歸隊,或因害怕他們更反對的一方得利,而不得不「含淚」「含恨」投另一方。所以,歸根結底,中間選民是一個「無效議題」,中間選民時代在台灣還沒有來到。 中間選民是無效議題嗎?中間選民時代真的沒有來到嗎?持此論調者一個有力證據是,民間聲望極高的宋楚瑜,近年兩次獨立參選台北市長及總統(也就是第三勢力候選人),皆以慘不忍睹比數落選,兩次皆是「天下不歸藍,即歸綠」,不論現任者做得多爛,宋都毫無機會。尤其2012總統選舉,宋的預估得票一度衝破150萬票,聲勢看漲,最後卻因九二共識的「藍綠對決」,大多數支持者改投兩黨,致使宋兩面落空。這個結果更增加了「中間選民時代沒有來到」的說服力。 然而,過去的黨外怎麼成長為民進黨的?民進黨怎麼由20%左右的得票(彭明敏1996年第一次總統民選得票20%,被稱為綠營最基本盤)成長到2004阿扁的50%以上的?答案是選票的轉移,也就是過去投國民黨的人改投民進黨(當然2004投阿扁的人,很多又因失望而於2008改投馬英九)。因制衡需要或政見因素或候選人因素而轉移投票的人,全部可以稱為中間選民。自認不屬藍綠固定支持者而仍願意投票的人,更是標準中間選民(西方稱為獨立選民)。大家都看到,這類選民在台灣越來越多,包括不支持藍也不支持綠的區塊已明顯大於藍綠各自基本盤。以上證據適足以攻破「中間選民是無效議題」的大膽假設。 但既然有那麼多中間選民,為何第三勢力候選人在台灣仍無出頭空間?一個重要原因是統獨對抗。統獨對抗不只讓明明已將當選的蔡英文,因九二共識而大量流失票源,也讓宋楚瑜橫遭波及,原本藍營游離出來的宋支持者,必須回去救九二共識,也就是不得不投馬。這種政策型或策略性投票,正是中間選民的特色。也因為有了中間選民,投票結果才能那麼理性,那麼表現「群體智慧」(其理想型態是中間大兩頭小)。 中間選民對一個社會之珍貴,就在於他們比其他人更擔心也更了解不恰當(如不承認九二共識,如極獨、極統)候選人當選總統的風險。一個民主社會而無中間選民,不只不可思議,而且極度危險。以台灣人對兩岸局勢及台灣國際地位的敏感,在統獨議題上,當然是中間選民而不是兩黨基本盤主導了選情。這是明知台獨不利選舉還樂此不疲的民進黨,在兩黨競爭上最吃虧的地方。越是高層次選舉,買票及組織運作作用愈小,統獨議題作用(而且主要是負面作用)愈大! 事實上,台灣選舉會岀現「中間選民時代沒有來到」的錯覺,也是因為統獨對抗。這種零和對抗讓正常的投票傾向,亦即肯定性投票,變成否定性投票。肯定性投票就是因支持誰而投票,一般民主投票都如此。否定性投票則是因反對誰(怕他當選不利台灣)而不得不投相反一方,台灣近年的投票大多如此。否定性投票不但易讓不該當選的人當選,也會讓好的候選人或第三勢力候選人錯失良機,全民同受損失。台灣政治及經濟局勢之越來越糟,國家領袖選出不得人是主因,而選出不得人又是統獨對抗所致。當大多數中間選民都不得不「含淚」「含恨」投票,他們就被當做藍綠兩黨基本盤了!理應隨民主進展而更擴大的中間選民也被誤認為不存在了!

「庶民政治」決戰「權貴政治 」

2014/01/26 作者:孫慶餘 台灣今年選舉出現「非政黨屬意候選人」民調一路領先的局面,綠營的柯文哲與藍營的連勝文皆是。連的出缐在藍營尙非首例,1998年馬英九也是以黑馬之姿,勢如破竹參選北市長,連當時的總統兼黨主席李登輝都不得不「被動配合」助選。而柯在綠營則屬首例,既顯示選民對兩黨中央不滿(馬政府的低效、失能及腐敗,民進黨難逃監督失職之責),也代表他們對非典型素人(非政客)的喜愛及期待。柯與連二人如果最後脫頴而出對壘,更代表「庶民政治」與「權貴政治」的一場重要決戰,其結果必將影響台灣未來政治走向。 台灣是後進民主國家,必須先解決「政治正義」(先求政治參與的體制公正與機會平等,其方法為民主運動及民主改革),再解決「經濟正義」。而經過廿多年民主實踐,大家已發現,貧富差距、官商勾結及經濟不公日趨嚴重。這已不是單純的民主選舉能解決,還涉及哪種施政方向及哪類人當選,更能彰顯經濟正義。也就是,選民有必要在庶民政治與權貴政治之間進行選擇。特別當民主已進入第二代,「世家政治」逐漸成型,官二代、富二代紛紛擔任公職或投入選舉時,權貴政治及其衍生弊病更值得關注。 七年前,綠黨最早指出「經濟談庶民,政治搞權貴」,抨擊政治世家第二代透過「長輩提攜」,輕鬆進軍政壇,而一般人則無法跨越越來越高的參政門槛。今年,民進黨北市長參選人顧立雄進一步主打「拒絕權貴的庶民政治」,把庶民政治與權貴政治的決戰正式端上枱面。顧的訴求是「唯有透過庶民政治,從使用者的角度,也就是市民的角度來思考公共政策,才能確保公共資源不被單一政黨及少數權貴把持、世襲」。顧的訴求當然也是柯文哲的訴求,因為從馬政府到郝市府,權貴政治暴露出的低效、失能、腐敗,已遠遠超過扁政府時代阿扁一家的特權、貪腐,層出不窮的各種官商勾結,使國家及市府財源動輒損失百億、千億。經濟學分析政治決策過程的所謂「尋租現象」,正在台灣大行其道。 「尋租」意指向政府官員(首長或其經辦部屬)尋求壟斷利益或正常管道得不到的利益。尋租者亦是投資者,其手段可以是「關係」(即「有關係就沒關係」)或賄賂,其結果尋租者及出租者(價差、利差都稱為「租金」)均獲暴利,國家及人民利益受損。一般談「尋租」,主要是企業賄賂。但施政不上軌道的國家,凡能「買」到特權或方便的,都是尋租;其中最大的特權或方便就是買官,包括民選公職。 想一想政治權貴及世家,當他們擔任公職或當選公職時,有多少一般人無法夢想的可用關係及機會管道!當出租者及尋租者都是同一掛人,也就是當權與錢的交易、互換管道無比𣈱通,監督機制又不足時,國家及人民將蒙受多少損失!這也是先進民主國家如美國,選民眼睛雪亮,以致洛克斐勒家族在政治上無法更上層樓,大富翁彭博還得自掏腰包從政的主因。 權貴政治絕不只是住帝寶、喝一瓶20萬洋酒、住紐約川普豪宅、參加花花公子海夫納兔女郎趴而已,權貴政治就是政、法、商、企都有大型艦隊、律師團隊、政商網絡待命,形成密密麻麻、縱橫錯落的互利關係,以人民及國家利益為維繄上述關係的祭品(不要忘了台灣的食安危機亦是政商關係祭品),進行「權」與「銭」的遊戲、交易、交換、交好。近日盛傳連朱有合作贏得政權的「十年計劃」,涵括連、高、郝、吳四大家族,外加更多扈從家族:如果傳說屬實,就是最典型的權貴政治。這種權貴政治一旦實現,類似菲律賓世家大族永遠把持國政的諸多腐敗不公現象就會在台灣複製,其後果不堪設想。 相對之下,顧立雄標榜公共資源不能被單一政黨及少數權貴把持、世襲,柯文哲誓言當選市長後會比酷吏更可怕、對腐敗及官商勾結將嚴格執法,他們指的都是庶民政治。庶民政治較不懂官場禮儀、應對進退,講話不中聽、百無禁忌,但庶民政治恰好能切斷權貴政治綿密經營的食物鏈及尋租關係,讓同一批人長期把持政府利益的局面結束,也就是讓腐敗因子大幅降低。對迫切需要經濟正義的現階段台灣,應是庶民政治更適合選民才對。

2014年1月20日 星期一

民進黨丟掉「奶嘴」才能長大成人

2014/01/19 在蘇昌貞一手主導下,民進黨通過了不痛不癢的《2014中國政策檢討紀要》,中間除柯建銘提議凍結台獨黨綱、蘇貞昌說「台獨黨綱已是過去式,不必凍結(或廢除)」,激起一點水花外,九場華山會議就此無聲無臭收場。事後蘇還對意猶未足的外界嗆聲說:「外界認為紀要沒新意,要看民進黨宣布統一、放棄台獨才是新意。省點心吧!不要老是在這邊打轉!」 蘇認為外界老是在台獨黨綱打轉。但民進黨及蘇難道不也老是在台獨黨綱打轉嗎?華山會議難道不是為蘇這次個人秀準備的嗎?蘇的「過去式論」是替自己表態,以為自己表完態,台獨黨綱就與他無關了,他的「2016對外最後一哩路」就走完了。但身為民進黨主席,用這種個人秀交代台獨黨綱問題,是不負責任的。外界注重的是「生民國脈」問題,而不僅僅是蘇的個人利益問題。 事實上,外界要看民進黨如何處理台獨黨綱,絕不是要民進黨「宣佈統一,放棄台獨」,而毋寧說要了解民進黨有沒有領導國家的能力及方向感。如果過半選民害怕台獨黨當政(不要忘掉扁政府「一邊一國」政策引起的國際風波加重了選民對台獨黨的疑慮),想要重新執政的民進黨難道不該以主流民意為依歸嗎?如果多數民眾要的只是民進黨與主流民意同步,支持中華民國現狀,難道如此簡單意願及要求,民進黨也吝予辦到嗎?一個不能與大多數選民的憂懼喜樂同步的政黨,有能力及資格上台執政嗎? 支持中華民國現狀絕非難事。民進黨就是在中華民國體制下競選及宣誓就任,遵守中華民國政治遊戲規則。民進黨也是在1991年驚心動魄的台獨黨綱事件,以及二屆國代選舉台獨激進路線大潰敗後,全黨決定走向選舉總路線。1999年,為助阿扁參選總統順利,民進黨又通過尊重中華民國現狀的《台灣前途決議文》。現在蘇貞昌更主張台獨黨綱已是過去式。既然是過去式,選民又那麼在乎及害怕台獨黨,民進黨為什麼沒有勇氣及決心凍結或廢除已無實質意義的台獨黨綱? 蘇貞昌不主張廢除台獨黨綱,理由是「這是一個過程,就像你能廢除13歲或20歲的你什麼嗎?」他以人的成長比喻政黨,完全不具說服力。因為生命是不會重複的,政黨行為卻是可能重複的。阿扁的「四不一沒有」就被他後來的「一邊一國」推翻了,民進黨1999的《台灣前途決議文》也被游錫堃主席任內的《正常國家決議文》推翻了,民進黨等於在阿扁當政時退回台獨黨綱至今。基於後法優於前法原則,民進黨不凍結或廢除台獨黨綱,蘇貞昌所謂的「過去式」就不是真的過去,只能說是「蘇個人2014年版的過去式」。 相較之下,蔡英文的「台灣共識」新說法有了一些新意,認為應縮短台灣內部想法差距,才能凝聚最大籌碼,「若內部差距很大,整體面對中國力量就不夠強。最主要的,還是要以台灣主流民意為思考基礎」。既然要以主流民意來思考,也就是以「民之所欲」來思考,凍結或廢除台獨黨綱難道不是一勞永逸解決這項無了無休困擾的最佳辦法嗎?台灣(中華民國)是主權國家這個事實絕不會因民進黨廢除台獨黨綱而有改變,倒是不廢除台獨黨綱才會產生矛盾:把不是主權國家的台灣共和國誤認為主權國家,並排斥中華民國。 在大多數民眾不支持台獨,美國又已由「不支持台獨」改為正式「反對台獨」下,仍以黨綱主張一個並不存在也不太可能存在的台灣共和國,只能說是不智做法。而若這不智做法執拗到底,不惜犧牲再度執政機會時,那已經不是不智,而是無能、愚蠢,沒有領導國家能力。人民如何能把生民國脈交給一個對自己國家不忠誠,還隨時可能在兩岸問題上出亂子的政黨?切莫忽略「人民同意,美國接受,中國忍受」是台灣政黨上台執政的基本底限。 也許有人會說聯合國支持獨立自決,台灣共和國不失為一種獨立呼聲。但聯合國支持獨立自決,是就被壓迫民族而言。台灣已是民主國家,對外行使獨立主權,對內參政機會均等,國號是中華民國。連民進黨都一致同意壓迫時代早己過去,並相信國會全面改選及總統直選後,人民當家作主程序已經完備。那接下來難道不該以努力爭取執政、排除上台阻力、贏得民意支持為目標嗎?民進黨有沒有領導國家能力及方向感,首先就看這點。如果連台獨黨綱這個「奶嘴」都丟不掉,民進黨還能讓國人相信自己已經長大成人、值得托付重任嗎? 作者:孫慶餘

政治素人才該說真話

2014/01/12 民進黨畢竟較國民黨更具彈性,該黨中執會據稱已決定増設「柯文哲條款」,將非黨人士納入初選民調,促成在野大聯盟。此一決定不止為柯參與民進黨初選掃除障礙,也有助擴大民進黨支持基礎,讓對柯「愛屋及烏」的選民順勢惠及民進黨。但就在這轉折關口,發生了柯「律師世代應該結束了」的談話,讓仍然「律師當道」的民進黨內一片譁然。許多人認為這是柯口誤,要他更正談話,改成他是「泛指一種政治性格和政治文化,非指涉特定個人」。 以上更正只能說是脫褲子放屁,說了不如不說,甚至越描越黑。不指涉特定個人的「政治性格」及「政治文化」,不就是指涉整體律師群嗎?外界對民進黨枱面人物「律師性格」的批評由來已久,這正是民進黨有待改善之處(馬英九當政後,喜好「言偽而辯」,慣說假話,責任推給他人,大家也認為這是「律師性格」)。律師性格就是好辯、善辯,只求辯贏,以逞口舌為能事,凡事對不對或該不該,都想以口舌決勝負,不理外界觀感。一人有這種毛病尚且無妨,一個世代都有這種毛病即頗嚴重,久而久之,便令外界覺得他們「製造對立」「泯滅是非」,民進黨相較國民黨更大的理想性格反而因此埋沒,「民進黨與國民黨一樣壞」、「一個爛黨,一個亂黨」的評價不脛而走。民進黨不是變得更受民眾歡迎了,而是更被討厭、更覺得缺少理性了。 阿扁貪腐入獄,竟說是遭政治迫害,堅不認錯,完全無視他的貪腐是美國政府舉報,艾德蒙洗錢防治中心有世界公信力。而他被舉報,又因他再三衝犯美國「紅缐」,他的律師性格在他總統任內發揮到極致,到他下台被起訴後,仍然積習不改,讓大多數國人印象惡劣。阿扁的律師性格影響了民進黨,在他之後的黨主席及派系人物大多在枱面上是一套話,下台後又是一套話,見了獨派是一套,見了統派又是一套(看看阿扁仼內改過幾次台獨語言!),完全辜負了黃信介「台獨可做不可說,統一可說不可做」的智慧珍言,也敗壞了歷任黨主席如黃信介、許信良、施明德、林義雄、江鵬堅建立的「政治誠信」,讓民進黨的執政之路橫生多少波折!台灣的未來出路平添多少阻力! 扁式「律師世代」的問題,社會看到了,柯文哲也看到並講了出來。他說:「過去20年,台灣有一現象,就是耍嘴皮,凡事都要辯贏,這樣的律師世代應該結束了;律師的特質就是抗爭、反對權威,他們的努力及犧牲有其歷史價值,但耍嘴皮、喊口號應該過去了,台灣該進入文明國家理性討論的態度。」以上類似「國王的新衣」的話,只有天真小孩或政治素人才敢講出來,所謂「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誡」。柯文哲之可貴,之受中間選民及新一代選民欣賞,原因正在這裡。如果每一個人都像現在政治人物一樣世故,公開只講假話,不講真話,試問台灣如何進步?政界如何氣象一新?而講真話的政治素人如果必須更正,說自己不是這個意思,試問清新之氣從何而來?大家切莫忘了,「清新」正是受夠藍綠惡鬥的尋常百姓敫殷企盼的政治基本德目! 柯文哲自己比較成問題的是「言多必失」,該講的(事渉公共議題)也講,不該講的(事涉私人隠私)也講。例如他說顧立雄早上六點起來寫臉書,「太矯情」;說連勝文為了安全住帝寶,「那麼害怕就不要出來選」。這種公私混淆固然是政治素人特色,但政治素人也必須學習成長,不是世故,而是分清批評範疇,以免莫名其妙失去人和,又結下太多寃家,成為媒體指摘的「高IQ,低EQ」——另一種失敗人格。 作者:孫慶餘

民進黨做為使命型政黨.

2014/01/05 柯文哲入黨案終於有了轉機。主張「能拖多久就多久」的柯醫師,先是獲得謝(長廷)系力挺「兩階段民調」、「成功不必在我」。繼之蔡英文一改先前支持顧立雄的立場,在元旦發表臉書《反省再出發 期許一個全新的2014》,質疑勉強社會優秀人才入黨參選,在人心及環境快速丕變下,「這個模式是否仍是唯一選項?」之後本土社團台灣、南、北、東社連袂開記者會,呼籲民進黨停止批鬥柯,不要只顅自身利益,人民期待的是最強棒市長候選人,內規可以修改(民進黨已為阿扁等人「量身訂做」改過幾次內規)。面臨這些衝擊,原本逼柯入黨、態度強硬的蘇貞昌一伙,不得不開始軟化。 蘇貞昌改口說:民進黨有責任不讓綠營分裂,要把國民黨以外的黨外力量集合起來。代表新潮流系的段宜康也改口說:民進黨要謙卑面對柯文哲現象,將之視為向社會展現自省和開闊胸襟的機會。把持民進黨黨務的「新蘇聯」眼看眾怒難犯,立即見風轉舵。惟有蘇貞昌操弄出來的局外人顧立雄還在狀況外,仍堅持柯要入黨,以便進行「政黨對決」,並表示柯若不入黨,未來市民不滿意施政,民進黨要不要承擔?而呂秀蓮則繼續批判柯,說這位救世主要結合在野大聯盟,如果他真的這麼偉大,美麗島事件時就該站出來(她忘了那時柯還太年輕)。 蘇貞昌說到了重點:民進黨有責任團結綠營,不讓國民黨以外的黨外力量分裂。這正是當年民主運動時代「黨外精神」之所在。阿扁最先忘掉「黨外精神」及「新中間路線」,在總統第二任期大搞極獨,把中間選民(廣義的綠營)推向國民黨。蘇貞昌擔任主席後,又切割綠營,讓民進黨孤立化、小格局化、成為公民運動旁觀者,而且對自己的孤立及小家氣洋洋得意,連民進黨是「民主運動之子」都忘掉了,連當年黨外的血脈也不再珍惜了。這種「民進黨大於綠營」、「民進黨領導綠營」的傲慢,才是民進黨近年一直欲振乏力的主因。 明明本黨選不上北市長,還要逼柯文哲入黨,否則就要自己提名來「亂」。明明新北市長不能提游錫堃(林義雄、陳定南都對游深惡痛絕),蘇貞昌為了防堵蔡英文,就是不惜提早初選,助游不公平取勝,不顧2014整體選情。而馬政府施政腐敗無能,民怨之沸騰數十年來僅見,反對黨形勢空前大好,蘇竟認為六都只贏三都(台中、台南、高雄)就好,志氣及雄心小到極點。當年許信良主席任內,一無憑藉,只靠激勵士氣,揚言要拿下所有縣市,果然全黨士氣如虹、將士用命,拿下金馬花東以外的所有縣市。比起許信良及當年(包括黃信介時代)民進黨的豪氣,現在的蘇貞昌及民進黨真像辛棄疾詞形容的「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了! 民進黨是台灣「民主運動之子」,是幾個世代「黨外」的努力及悲願成就了這個黨,民進黨因此對整合綠營、禮讓「黨外」賢能負有責任,絕對不能小看自己。民進黨一旦缺乏高度、寬度,也就是缺乏上述的使命感,孤立於台灣歷史之外去看自己,它就喪失了「民主運動之子」資格,淪為近年的欲振乏力、被進步選民(中間選民)揚棄! 蔡英文元旦的《反省再出發》一文,是民進黨內難得一見的自省佳作,提出民進黨做為使命型政黨應有的新思惟。她說:《看見台灣》、《十二夜》兩大記錄片,民進黨都缺席了,309反核大遊行及洪仲丘虐死事件兩大公民運動,民進黨也都成了觀眾;「點出問題,提出對策,本是政治人物的責任,現在民間社會力量卻走在前面。」「當街頭讓給了公民團體,民進黨該如何轉型?現在已是公民社會要不要接納民進黨,而不是民進黨能不能領導公民社會。很可惜這個思考民進黨一直沒有啓動。」 那些斤斤計較柯文哲必須入黨的「黨棍」型民進黨人,看到蔡英文暮鼔晨鐘般的文字,如果心中還有一絲絲使命感,能不頓然愧汗交加嗎? 作者:孫慶餘

2014年1月4日 星期六

「凍結台獨黨綱」又是鬧劇一場

2013/12/29 一場比一場無趣的九場民進黨「華山會議」,眼看又將步上蘇貞昌主席任內每一件事後塵,白忙一場。沒想到立院總召柯建銘竟在最後一場提議凍結台獨黨綱,產生石破天驚效果。當然,以柯與蘇「密切勾結」的習性而言,石破天驚是假,替蘇放起身砲才是真。而蘇要幹什麼?要宣布台獨黨綱是歷史文件(即「過去式」),沒有凍不凍結問題。意思就是民進黨已走過台獨黨綱階段,今後要追求蘇貞昌「台灣共識」與謝長廷「兩岸憲法共識」合而為一的目標:「憲政共識」。 民進黨主張的「兩岸憲政共識」,其實是要求兩岸都走民主憲政,以此形成兩岸共識。該一主張「文不對題」,完全沒有觸及統獨問題,更不承認「中」華民國地位。就因民進黨連中華民國的「中」都不承認或不敢碰,才會有不承認九二共識的問題。九二共識原本有爭議性,民進黨不承認並無不妥,但自兩岸官方共同寫入兩岸正式文件後,它的存在已是事實,民進黨卻「打死不認」。一個執過政的反對黨,連現政府的外交權及外交結果都否認(原因是不𠄘認中華民國之「中」),這已經不是固執,而是破壞遊戲規則,拒絕國家體制內遊戲了! 蘇貞昌「不必凍結台獨黨綱」的觀點,透過該黨政策會做出說明:「台獨黨綱是戒嚴時期產物,現在台灣實行民主憲政,國會及總統皆已民選,是主權獨立國家,台獨黨綱已成歷史文件,沒有凍不凍結的問題。」這是一套既不能自欺也無法欺人的說法,因為實情是:一、台獨黨綱恰恰是後戒嚴時期、沒有戒嚴法也沒有懲治叛亂條例時的產物。一九九一年該黨第五屆黨大會修改一九八六年原始黨綱,增列「建立主權獨立自主的台灣共和國」,變成台獨黨綱。二、台獨黨綱從未完成「階段任務」,成為過去。非常不可思議的是,即使全國百姓認定中華民國已是主權獨立的憲政民主國家,民進黨仍不放棄台獨主張,蔡英文甚至為了這個不放棄(不承認建立在「一中各表」上的九二共識),情願放棄即將到手的總統寶座! 三、最重要的,民進黨內的「左王」(激進獨派)始終有賣點,而且人少聲大,是黨內主流聲音。蘇貞昌不敢得罪他們,蔡英文不敢拂逆他們,辜寬敏、阿扁、游錫堃更輪流爭當「左王」。其中辜寬敏「回國投誠」後,一直隸屬調查局系統。阿扁是親手毀掉台獨的台獨歷史大罪人,為了尋求總統連任,不惜觸犯美中二國對台政策底缐,得罪美國史上最「友台」的總統小布希,逼出中國公布《反分裂法》及逼使美國由傳統上「不支持」台獨改為正式「反對」台獨,也就是讓「法理台獨」從此胎死腹中,成為過去式。蘇貞昌以為是台獨黨綱成為過去式,不知道台獨早已在阿扁時代淪為過去式! 過去式為什麼還有賣點?關鍵正在民進黨不成熟、不面對現實的集體自瀆性格。聲稱台獨是「自欺欺人」、「辦不到就是辦不到」的阿扁,為了掩飾扁家貪瀆,仍在明知法理台獨已被他毀掉後,大玩特玩極獨。游錫堃與阿扁同惡相濟,在黨主席任內推出《正常國家決議文》,把好不容易回到正道的《台灣前途決議文》(該決議承認中華民國合法性)再度推翻,走回台獨老路;這次選新北市長,他也同樣大打台獨牌,目的不在選舉,而在爭當黨內「左王」,以為站據黨內主流地位,未來就能號令全黨,爭取總統提名。 辜寬敏、阿扁、游錫堃大搞「死馬當活馬玩」的台獨,黨內向來未聞譴責之聲,也未有人痛快指出法理台獨已被阿扁玩完。大家都在「認真作假」。蔡英文主席任內,最認真巴結討好的人,就是辜寬敏。蘇貞昌主席任內,不只討好獄中的大「左王」阿扁,還結盟蓄意搶當新「左王」的游錫堃,蘇游聯手,存心放棄新北市。而柯建銘玩票性質的提議凍結台獨黨綱,黨內更是一片反對之聲,沒有半個人從法理上、國際大形勢、國家大戰略上,剖析台獨黨綱對國家、對黨、對人民的利㢢得失。最可笑的是,還有所謂的台獨理論大師說,拿掉台獨,只會加強促統力量,在獨立已是台灣普遍民意下,凍結台獨黨綱是愚蠢行為;言下之意,多數民眾懼怕台獨上台是假議題,台獨才是多數選民的最愛。以上各人,堪稱假到極點! 已成為過去式的「法理台獨」,居然還是民主時代(主權國家及人民當家作主時代)最大反對黨的最愛。他們最在乎的不是上台執政,而是檢驗政治正確;縱然台獨全無國際空間,他們也要堅持,縦然總統因此不當選,他們也無所謂。面對這樣的民進黨,凍結台獨黨綱當然只會是蘇貞昌式的再度虛晃一招,註定鬧劇一場! 作者:孫慶餘

「柯文哲現象」的省思

2013/12/22 民調聲望居高不下的柯文哲醫師,原本並無參選北市長意願,經過各界不斷鼓勵,逐漸心動。但他面臨幾個問題:以什麼身份參選?無黨籍嗎?那與民進黨的關係是什麼?競爭者還是合作者?如果民進黨堅持他入黨才能合作(已入黨還能算合作嗎?),否則決定推人參選,柯何以自處?不惜兩敗俱傷,參選到底嗎?還是退出,回復「兩黨包辦,生人莫近」模式?還是委曲求全入黨,冒着另一種兩敗俱傷(藍大於綠,他與民進黨俱敗)風險? 以上問題被稱為「柯文哲的兩難」:柯入黨,固然免去與民進黨兵戎相見、兩敗俱傷之局;但柯入黨,也意味他的非黨籍、非典型魅力失色,中間選民可能不投票,再度回到兩黨對抗之局。一場無比珍貴、難得一見的「柯文哲旋風」或「柯文哲現象」,就這樣消失不見了! 其實柯文哲的兩難也同樣是民進黨的兩難,甚至更糟,是民進黨僵化、官僚化的顯現。國民黨在選戰艱困區,都有禮讓黨友或非黨籍參選的記錄,難道過去「招降納叛」戰績輝煌的民進黨,如今竟淪落到要和黨友搶一席自己不敢夢想、也毫無把握的台北市長嗎?過去「在野大聯盟」(包括新中間路線)的概念是民進黨提出的,效果宏大,繼縣市長大勝後,又累積成阿扁上台執政。如今柯文哲重提「在野大聯盟」,民進黨居然一反常態,拒人於千里之外,難道經過八年阿扁執政的民進黨,已變得傲慢、積重難返,不想再「重返榮耀」了嗎? 民進黨絕對不能忘記,在藍绦之間居於劣勢的民進黨,必須蠃回中間選民這塊,才能「重返榮耀」。而目前沒有什麼比「柯文哲現象」更能幫助民進黨贏回中間選民了,因為「在野大聯盟」是目前唯一有望取代國民黨執政的選戰模式,尤其在中部以北更是如此。民進黨只要策略正確,與選民同心,民進黨的潛力無比巨大,1998年許信良第二仼黨主席期間,該黨曾贏得花東金馬之外的所有縣市,國民黨幾乎「亡國」,這就是「在野大聯盟」的奇蹟。而沒有1998年的奇蹟,斷然不會有2000年阿扁上台執政的另一次奇蹟! 現在鐘擺剛好又擺到類似1998到2000年的狀況,2014七合一選舉之後是2016總統大選,如果2014民進黨大勝,2016就有可能再接再勵獲勝。而勝負關鍵,極可能是柯文哲式的「在野大聯盟」,也就是柯建議的:柯不入黨,與民進黨諸參選人一起做初選民調,誰最高,其他人就支持誰参選。這不但免去緣營間的廝殺,也能團結在野,保住中間選民,成為2014乃至2016綠營的雄厚資本。相反,如果不此之圖,必須勉強柯入黨,結果很可能如柯指出的:「把獅子趕進籠子裡,民進黨為何要選擇這必敗的打法?」 蘇貞昌主席任內,每一決策都是「必敗的打法」。並非沒有高人對他建議,是他多疑、過度計算的個性,使他聽不進任何高人建議。他根本不知道,「柯文哲現象」正起於選民對馬政府的極度不滿,以及對朝野兩黨,特別是民進黨的失去寄望,柯文哲的真率敢言剛好說出中間選民的心聲。民進黨如果對柯文哲這個說出「國王的新衣」的小孩斤斤計較,等於對中間選民斤斤計較;相反,如果民進黨包容柯的直言,民進黨等於包容及認同中間選民,民進黨支持柯,更等於與中間選民同心。 還有什麼比一個謙虛、包容、與中間選民同心的政黨更能走出扁式執政陰影了?那糾纏了民進黨五、六年,使民進黨在選戰上吃盡苦頭的阿扁負面遺產,有比「認同中間選民,也讓中間選民認同」更好的醫治、處理方式嗎? 柯文哲說中間選民看到民進黨,票「蓋不下去」。這是實話。「蘋果」及「新頭殼」網路公佈民調,也顯示近百分之八十受訪者不希望他加入民進黨。民進黨看到中間選民想法了嗎?民進黨不怕放棄中間選民嗎? 作者:孫慶餘

台灣居然走到「啥米攏是假」

2013/12/14 台灣選岀今年年度代表字「假」。這顯示人民還是有智慧,能分辨什麼是真,什麼是假。從年初馬英九的四大年金改革弄虛,到取消「戴著鋼盔往前衝」的證所稅、洪仲丘案軍方軍檢集體造假串供事件、一連串各類食品及食品大廠攙假造假事件,到「馬王鬥」戲劇性轉折及黃世銘非法監聽案「假話假說」「真案假辦」,以及全世界原物料連年下跌,唯獨台灣油電瓦斯連年上漲,帶動百物不斷飛漲,再到年尾世界封測第一大廠日月光及眾多電鍍廠排放廢水的「數據造假」及「預埋暗管」(蓄意汚染)事件,2013年堪稱假字開頭,假字收尾。 事實上,這一年涉及人民食衣住行民主法治的事,幾乎很少不是假的,或明明看是真的,只因主政者無能或不誠信,真的又變成假的,而且註定只要馬英九「邁達斯之手」碰過,什麼都會變成假的。人民真的已不知道在馬政府主政下,哪件事會是真的了! 馬英九真的那麼假嗎?也許不是。但他對無力推動或勉強推動(即二者皆條件不足)的事,往往獨斷獨行,不與黨內商量,又自我感覺良好(信心十足),結果當然後續無力,半途而廢。更嚴重的是,事情一旦做不好,馬本人及其團隊不是伺機再推,沈著應戰,而是一定推責他人,例如扁政府、李政府、王金平。如果扁李王都無法推責,他們就推給「世界景氣」及「大環境」,或乾脆把壞事說成好事。好像馬政府不是被選出來領導及負責,而是選出來享受及卸責的。 於是,馬團隊凡事只好一路扯謊、卸責、圓謊,「啥米攏是假」。而這種風氣形成後,既然什麼都不必負責、都可以弄虛作假,很快不肖的「馬友友」大廠小廠們(味全、富味鄕、日月光等),就有恃無恐,跟著上行下效了!切莫忘掉,商人是永遠在揣摩政府,永遠最會摸透政府心意、最清楚執政者弱點的! 食品攙假造假以往皆有,為何在馬政府時代接二連三爆發?因為馬時代管理最鬆懈,領導最無能,以致「造假有理,出事無事」。那種「有關係就沒關係,沒關係就有關係」的腐敗邏輯,在馬政府時代發揮到極致。如果不是人民憤怒已到極點,「嚴懲嚴辦」全然不是馬政府選項,發生在大統高振利身上的求償,不如說是作秀及塞責,希望食品風波儘早過去。馬政府抽驗食品,甚至已轉向對付國外進口名品,意圖以「國外大廠一樣違規添加」,來平衡(變相挽回)國內食品惡名。 同理,日月光汚染高雄後勁溪,還「數據造假」及「預埋暗管」,彰化多家電鍍廠也如法炮製,排出劇毒廢水,如果不是估量馬政府害怕「重辦會影響企業投資」(經濟部長即作此表示)、台灣形同無政府狀況(最易混水摸魚),這些廠商們敢如此膽大妄為嗎?如果不是《看見台灣》空拍記錄片,讓污染及破壞國土在全民面前無所遁形,早已查知狀況卻心照不宣的馬政府會有所行動嗎? 年初馬英九𣈱談四大年金改革,何等豪情壯語,什麼「讓民眾安定三十年」、「在火車墜下懸崖前拉住」、「今天不做明天就會後悔」,這些改革而今安在哉?馬不顅全國反對、誓言戴著鋼盔往前衝的証所稅改革,如今又安在哉?更別說全世界原物料連年下跌(如國際燃煤下跌六成),台灣廠商卻聯合拒跌,國營的油電瓦斯還帶頭漲價,導致民生用品跟漲,人民痛苦指數空前高升,這是什麼油電改革?而曽是亞洲四小龍之首的台灣,如今經濟發展年年在全東亞敬陪末座,成績壞到極點,堪稱「滿座歡笑,一人向隅」,馬政府上下竟還有臉歸咎國際「大環境」!一個國家的執政團隊假到這種程度,能期待民主法治食衣住行不做假嗎?能倖免「啥米攏是假」嗎? 作者:孫慶餘

民進黨不想取代執政黨

2013/12/08 政黨輪替執政是在野黨最大夢想,也是正常民主現象。但蘇貞昌擔任民進黨主席後,所行所為都為個人保權固位,對自己可能不利而對黨有利的事絕對不幹,例如歷次公民運動都「不動員」、成立中國事務委員會只「聊備一格」、兩岸問題華山會議大辯論「虛晃一招」。 另一方面,蘇對結盟有利,可共同對抗「黨內敵人」(目前是蔡英文)的事卻毫不遲疑,無論多不公平、多沒人性都幹。例如與蔡英文互動良好的柯文哲,頻遭蘇冷落及冷言冷語奚落。例如新北市長初選,蘇為遷就起步已久的游錫堃,刻意提早進行民調,將宣布參選才半個月的莊碩漢、羅致政一併「作掉」(羅大喊不公平而退出初選,冷漠的黨內竟無人理他)。 蘇游結盟雖在「新蘇聯」(新潮流與蘇系)之外,又新加入游系。但蔡英文競選明年黨主席幾成定局,而且拜蘇一連串自私自利惡行自誤,蔡的支持度遠高於蘇。因此最近蘇又突生奇想,有意親自下場選台北市長,以提高人氣,藉口是為明年七合一選舉發揮北部「毌雞帶小雞」效用,因為新北市的游錫堃缺乏魅力。蘇的意圖透過柯建銘向呂秀蓮轉述。 蘇明知游有阿扁包袱及魅力不足缺陷,卻支持游選新北市,游出缐後,蘇又嫌游沒魅力,不能在北部「母雞帶小雞」。蘇明明三番兩次登門拜託顧立雄選北市長,現在戰況不明,黨內三雄(顧立雄、吕秀蓮、許添財)加上綠營柯文哲,蘇又想出來攪局。見利忘義、三心二意,這就是蘇的最大問題。 而蘇如此惡質,民進黨居然由他胡搞甚至配合他,沒半點道德勇氣指摘,連挺身而出指出黨內明路的人都沒有,整個黨顯露的氣息是得過且過,只顧個人前途,不管黨的前途。馬政府做再斓,民怨再高,在野黨機會再大,民進黨都不肯「努力」取而代之,只想等待天上肥肉掉到嘴上! 柯文哲是綠營多年未見的高人氣明星,包括藍營人氣最旺的連勝文都非敵手,任何有企圖心、有展望的政黨,絕不會放過培植、拉攏柯的機會。蘇貞昌竟對他實施「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三不政策。柯三次求見民進黨北市選戰徵詢人段宜康談整合,段也拒見,段還說任何候選人他都沒見(事實上只有柯求見)。同時,只因為柯提到民進黨「兩個太陽」(這是人盡皆知的事),黨內就人人走避,沒人敢支持他,唯恐得罪任一個太陽。民進黨這樣對待一個綠營高人氣明星,堪稱是創黨廿多年來僅見! 對高人氣的柯是一套,對低魅力的游又是一套。幾乎所有人都心知游碰上藍營任何人(朱立倫、侯友宜、李鴻源),篤定落選,民調也已事先顯示。但民進黨(尤其蘇貞昌)就是不接受創意,把機會讓「新人新政」發揮,情願助游上陣,以慘不忍睹的比數輸去新北市。游慘輸新北市,不只是民進黨實力更弱的北市受影響,國民黨還有餘力支援其他六都選情,讓台中保住,甚至搶攻南部一都。而且朱立倫已無後顧之憂,可以不被馬英九及民進黨「綁」在新北市,全力準備直攻2016總統大位。以上佈局及結果,民進黨都可能面臨大輸,一盤本來好好的棋局就這樣糟蹋了! 民進黨「兩個太陽」之爭,無不自私自利,只為個人利益及意氣,殺得難分難解,黨內也無任何夠份量老人,居中調解,讓他們「相忍為黨」,黨內各派系更是自求多福,各自選邊站,連敢說真話的人都沒有,遑論主持公道了。柯文哲只不過扮演純真小孩,指出「國王的新衣」,說出黨員說不出口的話,就被各派系集體抵制,沒人敢理他,這樣的民進黨能有前途嗎?能取代執政黨上台執政嗎? 作者:孫慶餘

民間檢驗食品 凸顯政府失能

2013/11/30 商周雜誌為《牛奶駭人》一文及其檢驗結果「造成社會紛擾」,表示道歉。這引出一個論題:商周錯了嗎?或,民間檢驗食品錯了嗎?答案是否定的。必定是政府對食品安全的把關喪失全民信心,民間機構或媒體才會越俎代庖,自行檢驗,替人民把關。而如果政府領導人已經保證食安問題不再發生,問題仍層出不窮、一再發生,這只證明一件事:不是政府領導人虛應故事騙人,就是國家治理機制失靈,亦即「政府失能」。 馬政府失能的證據不勝枚舉。幾乎所有食品大廠都違法,包括公營而最不該違法的台糖在內。長久以來,一些標榜「百分百」、「純」的包裝食品,大都標示不實,涉嫌欺詐(絕非疏忽,因為這已成普遍風氣),歷任政府卻任其自然。但馬政府更嚴重,在民間風險意識空前高張的近年,尤其是2011年楊技正舉發塑化劑,引發全民食安危機後,衛福部及農委會仍像「沒事人」般,不積極舉發及調查,甚至拖延(如這次包裝米混充事件)或阻礙(如富味鄉、味全事件)調查及公佈。 這背後透露的就是官商勾結、商業利益重於人民健康(間接導致人民生病及健保虧損)、政府及業者沒有食安社會責任感。也正是政府包庇,諸如「山水米」公司以外國劣米混充台灣高級米,才會一犯再犯,屢罰不改,台糖也才敢加入犯規行列。當公民營企業一起淪陷,而人民絲毫看不出食安希望,並且人人自危時,政府失能是確定的。 美國學者福山討論21世紀國家治理的名著《國家建構》,舉阿富汗為例,說九一一事件暴露出阿富汗「這個失敗國家是如此之弱,以致可以被一股非國家勢力(基地恐怖組織)實際刼持,成為全球恐怖行動的大本營」。同理,台灣人民也可以說,馬政府是如此之弱,以致被奸商及兩岸炒作勢力劫持,成為「變相搶刼集團」的天堂。台灣豪宅已飈到一坪四百萬,彭淮南高喊「泡沫來襲」,馬政府卻束手無策,這不是國家失能是什麼?甘比亜斷交、日本公告台灣為H7N9疫區,相關單位居然不知𣎴覺,這不是國家失能是什麼? 誠然,治理「貪婪之島」是不容易的。台灣這個移民社會,自明清以來就充滿重利逐利之風。清代台灣府志說,閩粵人突破官方種種限制,「私造大船,出海貿易,以一倍而博百倍之息。」「愚民蹈利如鶩,違禁私通,日益月盛。」他們移居台灣後,將這精神也帶到台灣,「涉險阻而來,倍蓰、十佰、千萬之利,在所必爭。」黃叔璥《台海使槎錄》說:台灣居民「止知逐利,戶販舟載,不盡不休。」面對這樣跡近海盜的商業傳統,沒有重懲重罰,商人幾乎沒在怕,何況還要官商勾結,馬政府保護人民安全的意識空前薄弱! 同樣是人,美國商人進口世界各地又好又便宜東西給人民吃,有政府負責把關,台灣商人卻挖空心思進口第三世界劣質品給人民吃,政府還責怪民眾「貪買便宜貨」。這不是台灣人天生命苦命賤,不配吃便宜好貨,恰恰是商人及政府將人民視為「過路客」,聯手痛宰! 大政府、小政府的爭論,自美國開國以來風行不衰。諾齊克的最小國家理論,是最新範本,他提出政府「應僅僅承擔制止暴力、盜竊、詐騙和契約履行等十分有限的職能」。可是,即使這最有限的「守夜人」職能,馬政府都不願𠄘擔,食安危機正是一種嚴重的盜竊、詐騙及不履行政府及企業的社會責任(社會契約)行為。類似商周雜誌這種自保兼自力救濟的民間檢驗,能不挺身而出嗎? 作者:孫慶餘

怪異的台灣選舉文化

2013/11/24 台灣的選舉市場真是變化多端。想選的選不了或面臨不公平競爭,不想選的被政黨及民眾逼著選,沒政績甚至沒治理經驗的,民調居高不下,有治理經驗的,民調上不來。這全然不是民主社會常態:多數選民感性壓倒理性,全憑個人好憎看人材,政黨領袖亦不遑多讓,只憑個人利害(不顧政黨利益及國家利益)用人材。 當民主已遠離「選賢與能」要旨,只看外貌俊秀及能言善道,這種民主不變質、不倒退,幾乎不可能。 台北市號稱台灣首善之區,人文薈萃。但一個什麼公職都沒待過(台北捷運局是純酬傭)、也還沒說要選台北市長的連勝文,只憑在媒體鏡頭前講話得體,民調居然遙遙領先。直到最近,馬連兩大黨內勢力窩裡反,開始對付連惠心(生技產品案)、連勝文(胖達人案),抖出連家在大陸經商內幕,民眾才警覺連家與大陸官方牽扯太深,連民調也開始下滑。即使如此,他仍是國民黨中問鼎台北市長的最熱門人選。 柯文哲也沒有說要選市長,他甚至不是民進黨員,但他也在民進黨群雄中遙遙領先,深受選民喜愛,同黨中表態要參選的呂秀蓮、許添財、顧立雄全部瞠乎落後。其中呂曾任桃園縣長,治績不錯,許添財兩任台南市長,治績尤其傲人。但北市綠營選民根本不管治績、經驗,只看「媒體效應」,把媒體寵兒當英雄膜拜。阿扁、馬英九當年正是循此一途徑脫颕而出。孔子說:「以貌取人,失之子羽;以言取人,失之宰予。」台灣選民卻不斷在犯同樣錯誤。 朱立倫與連勝文相同,都是志在更上層樓,遭到馬英九阻擋。如果朱堅拒馬要求,不尋求連仼,而是直攻2016總統大位,他或岳父高育仁會被爆出什麼驚人弊案,殊難逆料。高育仁最近挑明了說:「連任與否,朱與馬想法不同。」「馬應從領導人立場思考,誰最有勝選可能?誰最能為國民黨保住政權?」他的話沒錯,朱和連都是總統及北市長最具勝算的人選。無奈馬兼黨主席,就是要確保只提名他能信任的人,其餘一概排斥。朱連不幸都是馬要排斥的人。 民進黨也有相同問題,蘇貞昌處心積慮排斥蔡英文勢力(如羅致政、柯文哲)及黨內孤鳥(如莊碩漢),以確保自己派系及結盟派系(如游錫堃)合作愉快,助他明年順利連任黨主席。為了黨主席之位,蘇犧牲全黨都在所不惜(這點很像馬)。以新北市為例,游是穩輸不贏,游這次出馬,主要是「回收」當年行政院長仼內「關係」,募集最後一筆資金,蘇也明知游目的在此,但為了抵拒蔡英文勢力,他不惜犧 牲新北市。如同他為了抵拒蔡英文,不惜推出顧立雄而排斥柯文哲。他上仼以來的作為莫不如此。 選民見樹不見林,感性壓倒理性,注重外表而不注重內在,「反智」的傾向非常明顯。政黨領導人則自私自利,私心壓倒公心,注重利害關係而不注重為國求才、為黨舉才,甚至「以個人興亡為己任,置國家生死於度外」。台灣的選舉文化墮落至此,選舉市場之日趨怪異、非理性,也就勢所必然了。 作者:孫慶餘

台灣食安危機:「貪婪之島併發症」

>2013/11/15 > 這一陣子,台灣食安危機幾乎已達最上限,人人「談油色變」。同時隨著揭露越多,「吃什麼都不安心」的階段隨之來臨,一個社會信心總崩盤的局面隱隱出現。馬政府一貫秉特「等待媒體焦點轉移、議题冷卻」,讓事情不了了之的解決方式,這次還行得通嗎?人民這次還有那麼容易打發嗎? > 馬政府的支持者辯稱,全世界都有食安問題,歐美也有馬肉冒充牛肉、初榨橄欖油成分不實等事件。問題是,當食品涉及毒物、重金屬、致癌、汚染等嚴重衛生安全時,歐美政府敢像馬政府這樣「無設防」、「無責任」、「無後續解決」,最後仍任其自然(任人民自生自滅)的嗎? > 馬政府的官員也辯稱,油品公司諸如大統混油,2007年就發生了;言下之意,這不是他們的責任。問題是,明知混油,還對這種違法情形視而不見,全部推給前政府,那2008以後的馬政府是在做什麼的?人民選出你們不是來負責改善前任缺失的嗎? > 事實上,馬政府比扁政府無能、顢頇、卸責,不只一端,只是這次食安危機扮演駱駝上的最後一根稻草,造成社會信心總崩盤而已。台灣過去曾以「台灣經驗」自豪,自廿世紀九0年代,美國時代雜誌以整整兩頁篇幅,報導「貪婪之島」後,台灣富而無禮、貪婪不顅整體社會發展的形象就不脛而走。其嚴重情況一拖再拖,終於惡化為今日的「貪婪之島併發症」。 什麼是「貪婪之島併發症」?就是一、政府不負責,各項商品管理鬆散,出了問題,就推給個別廠商,或責成民眾自己小心;而不負責的背後,其實是官商勾結,廠商及資本家成為統治集團的一員或後盾。二、廠商沒有社會責任感,以偷搶騙心態經營企業,視民眾為過路客,出了事則有政府護航或敷衍,頂多罰罰小錢,躲過風頭後照樣我行我素,什麼刑責也沒有,什麼責任都不必追究。 三、最重要的,民眾貪小便宜,極易被廠商「收買」,只要吃不死又有便宜,下次照買不誤;胖達人爆出攙假風波,新聞何等聳動,照樣有人光顧捧場,就是這種心理。這不是寬宏大量,而根本是沒是非、沒社會正義,不知民眾表現及表達自己力量,方式就在集體性施予懲罰,對不顧民眾健康及生命安全的廠商(包括政府),一定要讓他們一次出局,永無再犯機會,以此保持永久警惕。當政府不負責時,這也是民眾唯一有效的救濟或自救。否則民眾就真的只是一盤散沙及一堆過路客。 而以上的民眾自救,西方早已行之有年,成為制度及法律。其轉捩點就在諸如三浬島核電廠意外、艾克森阿拉斯加洩油事件等,演為「群眾事件」及「公眾憤怒」。沙士堪的《應對公眾憤怒》一書,即在描述政府及廠商激起民眾公憤,以致不得不認真出面解決問題的過程。作者說:企業及政府總是試圖掩飾他們所犯的錯,湮滅對他們不利的証據,做出誤導的說明,直到公眾對他們信心崩盤,引起廣大公憤,讓企業及政府無法再敷衍缷責為止。 這次食安危機,台灣民眾「吃什麼都不安心」,社會信心總崩盤的現象已經出現。至於會不會引發社會公憤,以集體性懲罰來對付敷衍卸責的政府及怙惡不悛的大廠商,仍然有待觀察。也就是說,如果社會仍然讓政府及廠商「頭過身就過」,可以靜待媒體焦點轉移、議題冷卻,那最後的勝利者仍將是政府及廠商!台灣的「貪婪之島併發症」仍然沒有解決!人民仍然被政府及廠商聯手打發! 作者:孫慶餘

總統兼黨主席的「圍城心態」

2013/11/10 馬英九想在國民黨十九大通過「總統兼黨主席」,其做法完全師承阿扁,其心態也神似阿扁,亦即一種「圍城心態」。 扁家貪腐,被陳瑞仁檢查官起訴,紅衫軍發動「天下圍攻」、「百萬人圍城」,黨內隠隠有逼扁下台之傳聞,阿扁心驚膽顫,決定通過「總統兼黨主席」,由他「以政輔黨」,控制意外。馬英九不遑多讓,政策「多做多錯」,施政滿意度跌到九趴,成為前所未見的「九趴總統」,噓聲罵聲丟臭鞋聲四起,以致馬英九不敢在台北開十九大,逃到台中梧棲,還規模浩大的圍城四里,把自己圍在安全的保護網裡,隔絕外面抗議聲,並以「總統兼黨主席」,箝制內部逼退聲。他也自稱是「以政輔黨」。 「以政輔黨」完全是笑話。在民主國家,黨是選舉機器,是志願結合,不屬政府機關,要政來輔什麼?(又不是退輔會,要把國民黨員當老榮民來「輔」)對國民黨如此列寧式政黨,這與其說是「以政輔黨」,不如說是「以政制黨」。 因為「黨國」原屬一體,所以國庫通黨庫,黨官通國官,「以黨領政」。等到民主時代來到,黨國互通不被允許,政的重要性因掌握資源而變大,但列寧式體質沒變,本質還是黨大於政,於是控制黨遂成為獨裁統治者的當務之急,其方法就是「以政制黨」,讓黨的列寧特質為統治者所用。在這種「你消我長」關係中,獨裁者控制、壓制黨權唯恐不及,怕出現「兩個太陽」,怎麼還會去輔助黨! 外界以為馬要把「總統兼黨主席」寫入黨章,是怕明年七合一選輸被逼辭黨主席。這推測合乎「圍城心態」。但馬的害怕恐怕更大,因而野心也更大。就像患有被害妄想症者往往先主動攻擊對方一樣。馬不只明年七合一選輸不下台,他還要控制二O一六總統及立委選舉提名,以選出聽話及不會清算自己的人。他甚至想控制二0一六總統選舉,在「裡應外合」下,讓民進黨上不了台,確保卸任後沒有人清算自己。 馬最近幾個月的動作,「圍城心態」的反撲異常明顯。他以關說案對付王金平,以化妝品禁藥案及大陸投資內幕對付連家,郝龍斌雙子星案也已被收服,接下來是對付朱立倫、高育仁。當藍營媒體雞毛當令箭的痛打關說案,把中國文化習見的關說當「禍國殃民」大罪對待時,馬關注的其實是權力,而非關說,馬與王的和解讓小題大作的藍營媒體都成了「枉做小人」。 馬的算盤打得精,但人算不如天算。阿扁當年也以為「總統兼黨主席」,從此高枕無憂,誰想到馬英九上台後,他被關到現在 。馬有可能重蹈覆轍。一個把國家搞到亂七八糟,經濟一蹶不振,人民連吃什麼都沒有最起碼安全感的國家元首,他可能逃脫歷史的裁判及人民怒火要求的審判嗎?馬英九未免想得太美了! 其實以整體利害計,馬與其搞落伍又反時代的「總統兼黨主席」,不如讓列寧式政黨體質脫胎換骨,以黨政二元來實現「黨政分離」,對他及黨都更有利。否則不只強摘的果不甜,馬回天乏術的個人聲望還可能拖累黨,就像當年扁總統兼黨主席後,民進黨兵敗如山倒,元氣至今無法恢復一樣。 「黨政分離」有什麼好處?一是黨失去強人箝制而恢復元氣,二是總統的施政無能或個人貪腐未必拖累全黨(總統兼黨主席,黨就需為總統成敗負連帶責任,扁政府末期至今的民進黨正是如此),三是民主政治本來就需黨政分離,只能更向前走,不能走回頭路。 比起黨的前途,國家元首欠缺安全感作祟的「圍城心態」是不重要的。當年扁要兼黨主席,林義雄就曾公開建議,下屆黨主席不能由曾任總統、行政院長、總統府祕書長者產生。如果民進黨接受林義雄建議,黨政不是分離了嗎?民進黨這五、六年來幾近「亡黨毀黨」的災禍不是可避免了嗎? 作者:孫慶餘

黃世銘不下台真是「難辦」

2013/11/03 台北地檢署起訴直屬最高長官檢查總長黃世銘,看似以下辦上,大水冲倒龍王廟。其實黃及特偵組涉及非法監聽立院,侵犯立法權(更別提侵犯人權),又非法監聽同僚陳守煌、林秀濤等人,不當取得關說情資,這些都是法所不容,立院藍綠立委也吞不下去的。尤其馬政府肆無忌憚四處監聽,形同白色恐怖復辟,如果不辦黃世銘,對立院及國人皆無法交代,對國家的形象更是重大傷害。國際會認為馬政府在走民主回頭路,刻意向中共看齊。 然而辦黃世銘,不能牽扯太廣,故只提出洩密罪,只針對黃一人,其他人放過,目的是要黃自動請辭,「人走茶涼」。沒想到,黃居然滿口謊話官腔,說自己是被選擇性辦案,一輩子奉公守法(非法監聽是奉哪個公?守哪個法?他還有法治觀念沒有?),盡心盡力為國為民服務(非法監聽是為哪個國、哪個民服務?),舉發司法關說案竟遭起訴(依據毒樹毒果理論,非法監聽不能做為舉發證據,何況司法關說案並不屬特偵組偵辦範圍),感到痛心疾首(意即自己是有功竟不受賞),決定等一審有罪才辭卸職務,以謝國人。 主導非法監聽乃罪大惡極,在民主國家為人所共憤。美國尼克總統至今翻不了身,就因水門監聽案。如今黃世銘不只罪証確鑿,坦承不諱,並有馬英九交出兩份報告,他還信口雌黃,戀棧職位,要等一審判決有罪才下台。這個人有沒有廉恥心,有沒有法律常識,已甚明顯。而一個犯罪又藐視立法權的人,如果非要逼立院及人民公開趕他走,甚至賴定馬英九而堅持不走,那只能說不識大體至極了! 新上任的法務部長羅瑩雪也非常鄕愿、不適格,整天說些有辱本身職位的話。對黃世銘案,她說洩密罪非屬法官法得予停職的「情節重大」,不用急着決定去留。她知不知道,黃的真正罪狀是非法監聽,洩密僅在其次?黃案主要是政治案件,而非司法案件?同時,北檢辦最高直屬長官,長官還在上面指輝他們,這案子如何辦得下去?更別說黃世銘根本認為北檢對他是不公平的選擇性辦案了! 大家要知道,台灣的司法體系頗為特殊,檢查機關並不隸屬司法院,而隸屬行政院的法務部,它雖然也配合法院法官辦案,但它是行政系統,如果遇到素行不良總統,它就是總統及行政權對付立法司法二權及壓制人民的「偽司法」打手,有如警察。其次,檢查機關採檢查一體原則,檢查總長享有法院組織法的檢查事務指揮權,所有各級檢查機關都得聽命於他。 試問,在這種行政、司法不分的體制及機構下,每個檢查機關都被黃世銘干預到,誰辦得了他?而唯一能任免他的法務部長又是一個女鄉愿,完全不像法務部長,黃世銘可以高枕無憂,一審又如何放手進行?留黃在任上,到一審判決出爐,無異要他指揮北檢辦自己案子。司法偵查審判應該這樣進行的嗎?全世界有這樣可笑的案例嗎? 黃世銘已為馬政府帶來行政、司法權皆不彰的危機。馬英九又有「教唆洩密案主犯」或「洩密共犯」的嫌疑,他的涉案大小、罪行輕重,全憑黃一句話,馬之投鼠忌器自不待言。黃案未來如何發展不得而知,但黃世銘不下台,案子「難辦」是必然的。 作者:孫慶餘

食品安全責任在政府

2013/10/26 像大統、富味郷如此重要、大型的食品公司,竟然爆發食品長期攙假、造假事件,欺騙政府(榮獲優良食品標章、國家磐石獎、國家正副元首合照背書)、違背社會責任(越大的公司理應承擔更重社會責任)、危害人民健康。這已經不是衞福部長「人心險惡」一詞可以形容,而是整個社會基礎的動搖,是人心何以敗壞致此,台灣何以變成如此無政府、無法治、無道德狀況,簡直是商業版的霍布斯叢林世界! 直接受害的人民最了解誰該負責。孕婦、小民異口同聲說:「最可惡的是政府,這個政府居然不做食品安全把關!」總歸一句,政府要負完全責任,孔子說的「草上之風必偃」正是指此。事實上,大統、富味鄕事件是果而非因,前面有太多黑心造假事件無罰或輕罰,等於變相鼓勵黑心造假。在本輕利厚又無風險之下,自然引誘更多人「謀財害命」。所謂「殺頭的生意有人做,賠本的生意沒人做」,既𣎴殺頭,又不賠本,生意人能不趨之若䳱? 自古無商不奸,台灣人在相法上被歸類為「閩南財格」,尤其貪財重利。而且有好的政府,台灣人就守法,沒有好的政府,台灣人就見利忘義;後藤新平的治台名言「台灣人貪財、怕死、大頭病」,至今適用。對付台灣黑心生意人,沒有比重罪重罰更有效了,最好讓他們「一次出局」,沒有下次! 無奈政府對大型企業偏偏傾向縱容、包庇,把他們當「社會棟樑」(易卜生式的社會棟樑),對小民反而極度苛刻,無權無勢就該受苦受難。試問向黑心廠商求償,哪個受害者成功了?人民要求政府嚴格把關食品安全,政府什麼時候兌現了?不過是嘴巴嚴格、口惠而實不至,早已被奸商看穿,現在連人民也看穿了! 政府常要人民自求多福,自行鑒別黑心商品,諉稱政府預算、人員編制不足,甚至有關官員還當眾落淚,博取同情。沒有比這種說法及態度更誤導人心了!政府是最理性的機構,韋伯的「現代性」核心,指的就是政府結構的理性化發展,包括普遍主義、專業化、情感中立等。哭哭啼啼博取同情,或諉過於人,根本不是現代政府的應有作為,反而是不負責任的變相逃避。食品安全缺人就要補人,缺錢就要補錢,相關罰則跟不上時代就要修法,豈有賴給人民去自求多福之理!更沒有找學生當志工查黑心商品之理! 試想,國家政務官人數近年不減反增,政府改造白忙一場,「五都改制」形同「五都添亂」,造成冗官充斥,這預算何處來的?還不是排擠人民最需要的項目例如食品安全來的!同時,政府每年有那麼多預算用於不急之務的事如放煙火,為什麼沒有預算用於保障食品安全?莫非缺錢缺人更有利於官商勾結?人民已經把預算使用及編列之權交付政府,剩下就是政府的責任,政府能不顧人民的托付與需要,反過頭來要人民自行負擔食品安全嗎?那人民還要政府做什麼?要納稅做什麼? 食品安全絕對是政府的責任。人民有免於恐懼的權利,其中包括食品安全。這相對就是政府的職責,是國家設官分職、建立政府的目的。極權國家還懂得稱自己是「人民政府」,難道號稱民主國家的中華民國竟不知「為人民服務」嗎?當「政府」的字義及職責已由「統治」一變而為「治理」,再變為「管理」,難道中華民國政府還以為自己是「作之君,作之師」的古代統治者嗎?否則怎麼會自我感覺良好如此,對人民的憤怒、受害「虛應故事」或「充耳不聞」如此? 衞福部公佈過去十年五大造假食品,如素食攙葷、假牛肉、假蜂蜜(居然還敢宣稱「不純砍頭」)、果汁沒果汁、米粉不含米。此外,還有知名廠牌罐裝咖啡不含咖啡、粉絲不含綠豆、塑化劑事件、毒奶粉事件、毒澱粉事件、胖達人事件等等,直至這次大統、富味鄕假油、毒油(工業用棉籽油混入食用油就變成毒油)事件,簡直層出不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衞福部難道以為公佈了這些,自己職責就了嗎?難道米粉沒有米,還能叫米粉嗎?衛福部不管人民衛生安全,還能叫衞福部嗎? 馬總統面對大統、富味鄕風暴,又行禮如儀提出二十八字真言,要以嚴肅態度、嚴厲處罰、嚴密檢舉監控,來防止類似事件再發生,還要召開全國食品安全會議。這些官樣文章如果有用,上述這些毒、假食品事件也不會一爆再爆,没完沒了,在全國人面前及全世界丟人現眼了。會一爆再爆只證明一件事,就是政府不負責任。除了以認真、有效、持續行動,兌現政府讓人民日常生活免於被「謀財兼害命」的恐懼外,馬政府再說什麼都沒有用了! 作者:孫慶餘

民主理想不能僭越民主實踐

2013/10/20 為什麼民進黨倒閣案輸得那麼慘?連一個接受「道德良知」召喚而跑票的國民黨立委都沒有!這不是國民黨立委沒良知,而是民進黨道德喊話用錯了地方,把實現政黨政治的場所當成倫理學教室。你要推倒執政黨內閣(訴諸政黨對決),還要執政黨立委支持你,這根本違反民主制度設計原則。你說馬政府、江內閣民意差該下台,但民意未必即是選票,國民黨民意差也不表示民進黨民意好,而且當年阿扁民意跌到十幾趴,外加百萬紅衫軍倒扁,阿扁照樣未「聽命」下台。 「千夫所指,無疾而死」是前民主、前法治時代規範人心的無形準繩,有如專制帝王時代用「天人感應」(上天譴告)規勸帝王一樣。什麼國家政壇愛玩道德戰(看看黃仁宇《萬曆十五年》和韓國古裝劇中道德整人戰有多熱門),什麼國家距離民主法治就還遙遠!民主時代是用輿論及選票來討論及判定政黨成敗得失的時代,黨與黨的對決如倒閣案基本上與人民無關,政黨把自己等同於人民或自認代表人民,以此來僭居某種道德優越性,若非欺詐,亦是某種不當比附。 事實上,政客的利益超越政黨,政黨的利益又超越人民,政客及政黨永遠不代表人民,只有人民能代表自己,盧梭《民約論》已說得夠清楚了。而這次倒閣案,明明是蘇貞昌等幾個人決策,連民進黨中常會都不獲參與,蘇竟然滿口「人民」,倒閣失敗後還說國會多數(黨)在國會外是少數,「今天你們 與人民為敵,將來人民一定要你們加倍奉還!」與蘇一鼻孔出氣的柯建銘也說:「2014、2016年全民一定會十倍百倍奉還!」誰是人民?誰要某人加倍奉還?人民絕對不會說這種話的,只有失敗者洩憤才說這種話。自己失敗了,就說人民會報復;自己決策錯誤,就說是為了人民,是做對的事。「沈默的人民」未免太好用了!, 十八九世紀革命年代最常犯的錯誤是「自由自由,多少罪惡假汝之名而行」,政黨惡鬥年代最常見的惡習則是「人民人民,多少欺詐假汝之名而行」。「人民」賦予說話者某種道德優越性,可以站在高處批判人、整人、欺騙人,連帶他的邪惡動機也被隱藏,壞人變成好人。如此惡用道德及人民,民主不只不容易進步,還可能被少數政客帶向墮落毀滅。 民主有理想的部份,也有現實的部分;理想是它的整套價值、終極目的,現實是熊彼德所謂的程序、手段(他根本不承認民主有何偉大目的)。熊彼德認為多數民主學說的主要缺陷,在於把手段、程序抬高為理想,現實反而被忽略。民進黨正是這樣,在需要手段的地方,手段往往被他們抬高為理想,藉此批判他人,以掩飾自己的不顧現實及不願面對現實。 民主的現實部分,凡有選舉就必須配以罷免,在總統制國家,是對民選總統的罷免權,在內閣制國家,是對內閣的倒閣權。前者應由人民發動,是人民之權;後者由國會自行發動,是國會之權而非人民之權。而人民發動罷免,通常不計成敗,只做自認對的事,國會反對黨發動倒閣,一定衡量實力、時機。現在民進黨發動倒閣,剛好相反,把自己的責任推給人民,把民主的手段部分無限上綱為偉大理想,用「民意」之名來解消自己的不負責任,做錯了事還振振有詞,說人民會加倍奉還,甚至說倒閣案沒過,江宜樺更該下台。這已經不是手段使目的合理,而是在歪曲乃至扭曲民主,完全胡說八道了! 倒閣戰不是道德戰,民進黨把倒閣戰當道德戰來打,就是把現實讓位、犧牲於空洞理想,而民進黨的理想性根本經不起檢驗,已經很少國人相信民進黨比國民黨更具道德理想性。民進黨最好小心,別把自欺而不能欺人的理想玩過頭,最後連民主的現實(實質)部分也被自己玩完了! 作者:孫慶餘

倒閣戰不能玩成道德戰

2013/10/18 民進黨倒閣案如預期敗下陣來,連一個接受「道德良知」召喚而跑票的國民黨立委都沒有。這不是國民黨立委沒良知,而是民進黨道德喊話用錯了地方,把實現政黨政治的場所當成倫理學教室。你要推倒執政黨江內閣(訴諸政黨對決),還要執政黨立委支持你,這根本違反民主制度設計原則。你說馬政府、江內閣民意差該下台,但民意未必即是選票,國民黨民意差也不表示民進黨民意好,而且當年阿扁民意跌到十幾趴,外加百萬紅衫軍倒扁,阿扁照樣未「聽命」下台。 「千夫所指,無疾而死」是前民主、前法治時代規範人心的無形準繩,有如專制帝王時代用「天人感應」(上天譴告)規勸帝王一樣。什麼國家政壇愛玩道德戰(看看黃仁宇《萬曆十五年》和韓國古裝劇中道德整人戰有多熱門),什麼國家距離民主法治就還遙遠!民主時代是用輿論及選票來討論及判定政黨成敗得失的時代,黨與黨的對決如倒閣案基本上與人民無關,政黨把自己等同於人民或自認代表人民,以此來僭居某種道德優越性,若非欺詐,亦是某種不當比附。 事實上,政客的利益超越政黨,政黨的利益又超越人民,政客及政黨永遠不代表人民,只有人民能代表自己,盧梭《民約論》已說得極清楚了。而這次倒閣案,明明是蘇貞昌等幾個人決策,連民進黨中常會都不獲參與,蘇竟然滿口「人民」,倒閣失敗後還說國會多數(黨)在國會外是少數,「今天你們 與人民為敵,將來人民一定要你們加倍奉還!」與蘇一鼻孔出氣的柯建銘也說:「2014、2016年全民一定會十倍百倍奉還!」誰是人民?誰要某人加倍奉還?人民絕對不會說這種話的,只有失敗者洩憤才說這種話。自己失敗了,就說人民會報復;自己決策錯誤,就說是為了人民,是做對的事。「沈默的人民」對台灣政客未免太好用了!, 十八九世紀革命年代最常犯的錯誤是「自由自由,多少罪惡假汝之名而行」,政黨惡鬥年代最常見的惡習則是「人民人民,多少欺詐假汝之名而行」。「人民」賦予說話者某種道德優越性,可以站在高處批判人、整人、欺騙人,連帶他的邪惡動機也被隱藏,壞人變成好人。如此惡用道德及人民,民主不只不容易進步,還可能被少數政客帶向墮落毀滅。 民主有理想的部份,也有現實的部分;理想是它的整套價值、終極目的,現實是熊彼德所謂的程序、手段(他根本不承認民主有何偉大目的)。熊彼德認為多數民主學說的主要缺陷,在於把手段、程序抬高為理想,現實反而被忽略。民進黨正是這樣,在需要手段的地方,手段往往被他們抬高為理想,藉此批判他人,以掩飾自己的不顧現實及不面對現實。 民主的現實部分,凡有選舉就必須配以罷免,在總統制國家,是對民選總統的罷免權,在內閣制國家,是對內閣的倒閣權。前者應由人民發動,是人民之權;後者由國會自行發動,是國會之權而非人民之權。而人民發動罷免,通常不計成敗,只做自認對的事,國會反對黨發動倒閣,一定衡量實力、時機。現在民進黨發動倒閣,剛好相反,把自己的責任推給人民,把民主的手段部分無限上綱為偉大理想,用「民意」之名來解消自己的不負責任,做錯了事還振振有詞,說人民會加倍奉還,甚至說倒閣案沒過,江宜樺更該下台。這已經不是手段使目的合理,而是在歪曲乃至扭曲民主,完全胡說八道了! 倒閣戰不是道德戰,民進黨把倒閣戰當道德戰來打,就是把現實讓位、犧牲於空洞理想,而民進黨的理想性根本經不起檢驗,已經沒有多少國人相信民進黨比國民黨更具理想性。民進黨最好小心,別把自欺而不能欺人的理想玩過頭,最後連民主的現實(實質)部分也被自己玩完了! 作者:孫慶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