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7日 星期四

無私方能成就公民社會

2014/06/22 民進黨通過決議,年底北市長選舉不提人選,全力協助柯文哲當選,期待整合出最大在野力量,讓北市不再被一黨壟斷,給市民一個改變市政的希望。同時稍早前,雙方也達成協議,民進黨不要求柯當選後入黨,也不介入其人事安排。以上這些,民進黨都體現了「為民主相忍」及「成全他人」的無私風範,也是成熟公民社會的正面示範。 而另一方面,大家同樣看到民進黨少數黨員如呂秀蓮「非我黨派,其心必異」及前大老沈富雄「憑什麼是你」的悻悻表現,對民進黨的禮讓柯「不依不饒」,為公民社會做了負面示範。 呂秀蓮堅持柯的國家認同不清楚,質疑柯非政黨提名故不需承擔責任,呼籲民進黨乾脆宣佈開放參選,並稱柯若落選蔡英文主席該辭職。 呂的批評全然不知所云。柯哪一點國家認同不清楚?要認同妳呂秀蓮才叫清楚嗎?柯不是民進黨提名就叫不需承擔責任,那妳呂眼中還有「公民責任」「公民社會提名」這回事嗎?究竟是黨大還是人民大?同時阿扁貪腐害了民進黨,民進黨全黨上下哪個人承擔了責任?還不是要靠選民(公民)來給民進黨教訓?至於宣佈開放參選,呂的意思是民進黨本來就選不上,不如大家胡亂攪局,把柯一起拉下來嗎?那呂連最起碼共和國的品德都沒有了,比「寧與外賊,不與家奴」的清廷惡劣! 沈富雄的出發點和呂大同小異,說柯是政治草包,「柯寶」「連寶」都是寶,自己更有資格當市長,而且他認為國民黨弊案一大堆,連未必被市民認同,到最後關頭一定是「沈柯決」,連自動被邊緣化。 沈富雄和呂秀蓮都忽略了一件事:形勢比人強。關鍵不在「憑什麼是你柯文哲」,而在公民社會喜好誰,誰就有光環。同時公民社會的判斷力未必比沈呂差,廿世紀90年代後,台灣每次大選結果都證明「人民眼睛是雪亮的」。當選民傾向藍綠對決時,第三勢力就會被犧牲(例如2006年選市長的宋楚瑜),當選民厭惡藍綠兩黨時,柯文哲這類素人就會脫頴而出。 「柯文哲現象」反映的其實是公民的成長,在厭倦了扁馬兩任政府的貪腐及藍綠政客的作風後,柯的清純直白格外讓人欣賞。此時沈呂還用藍綠對決及政客眼光談問題,只顯示他們看不到公民社會的成長。 公民社會需要被政黨政客欺騙而成長,公民自己起來承擔國家責任。美國越戰時,三任總統甘迺迪、詹森、尼克森都欺騙人民,憤怒的人民及國會最後通過了更嚴格、透明的戰爭授權法案,使總統不再能獨斷獨行。尼克森也是在人民及媒體更加懷疑警覺下,破獲了水門事件,因而身敗名裂。六、七〇年代美國公民社會的快速成長,甚至使奈斯比在《大趨勢》一書中預言代議制民主及兩黨政治即將式微,與之平行的獨立選民(中間選民)正在興起。這不正是台灣公民社會亦步亦趨的路嗎? 公民社會成長,政黨及政客也必須跟著成長,才不會被淘汰。而公民社會最大的成長就是無私。古希臘伯里克里斯流傳千古的《殉國戰士葬禮演說》,談的主要就是公民(民主)社會的無私:無私才能愛國,才能為公共利益而獻身。法國孟德斯鳩談《共和國的品德》,也強調無私,「君主政體靠的是榮譽的激勵,共和國的品德則是捨棄自私,去愛國及守法。這種愛要求人們不斷把公共利益置於個人利益之上。它是一切私人品德的根源,私人品德以公共利益為重。這種愛是民主國家所特有。只有民主國家,政府才由每個公民負責;而民主和萬事萬物一樣,公民要保存它,就要愛它,一如君王愛君主政體,暴君愛專制政體。」 台灣的政黨、政客愛民主政體嗎?與其說愛它,不如說利用它、作賤它還更恰當。這是政黨、政客和本質,也是公民社會必須「強化社會,馴服國家」的主要原因。用哈伯瑪斯的話,就是做為國家的公民,必須以公開的監督,將公權力限制於有限功能下,在「公共領域」(哈伯瑪斯是指公共意見得以形成,並對公權力施行民主控制的領域)的調節下,將政治權力轉化為「理性」權力。 中國人特別欠缺公共利益或公共領域的素養。魯迅讀了美國傳教士明恩溥的《中國人的性格》一書,大為感奮,寫出《阿Q正傳》。而明恩溥一百多年前就指出,中國人只想照顧好目己,政府不關他的事;政府也不重視公共事務(例如道路、交通及其他便民的事);街道兩旁胡亂擺滿貨攤,把「公共」地方佔為己有;人民對「公共」的東西不但不當一回事、不加愛護,甚至佔有、偷竊:知識份子對民族非常狂熱,但對國家興亡卻自認匹夫無責,「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中國的政體根本不可能被推翻,因為它是一個立方體,每面都一樣,被翻倒時,只是換了一個面------ 這樣超穩定體系的中國傳統,沒有公民社會的自覺、成長,幾乎無法撼動。而台灣公民社會要推動國家進步,除了把公共利益置於個人利益之上,也就是無私之外,別無他途。呂秀蓮、沈富雄都從私心談問題,都是中國傳統的產物。柯文哲談「公民治理」、「市政透明」、「在野大聯盟」、「公民大聯盟」,反而符合公共利益,適於當前公民社會需要。民進黨禮讓柯,從「一黨壟斷必定腐敗」、「政黨必須不斷輪替才能中斷貪污食物鏈」的角度看,完全正確,從「無私方能成就公民社會」的角度看,也立下良好典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