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6日 星期日

由逃避主權到面對主權

2010年 12月27日
*媒體報導,中國熱已成民進黨顯學,中方人士大方走進民進黨,蔡英文則捐出兩千萬選舉結餘款,成立兩岸智庫。這是和共。另一方面,兩岸六次江陳會,民進黨台北市黨部與一邊一國連線照常抗議,不少民進黨公職參與。這是仇共。仇共與和共並存,顯然互相矛盾。但由仇共到與共和平相處,本須經歷矛盾共存階段。關鍵在於,民進黨能否成功轉化仇恨,體認自己維護國家主權的責任,虛心扮演國際共同期待的角色?
*民進黨常有一種永遠在野黨心態,認為兩岸關係不干我事,自己的角色就是反對到底,即使國民黨唱白臉,他們也要唱黑臉,然後把所有兩岸關係或國共關係進展,一律罵成「傾中賣台」。這種心態對囿於反共教育的民眾尚無所謂。但政黨若和愚夫愚婦一般情緒用事,或只想坐收挑撥仇恨漁利,這種政黨是邪惡的,至少是煽情、無責任感的。
*國民黨過去同樣仇日,後來為了反共保台,馬上「以德報怨」。中共每年炒作南京大屠殺,70年如一日,甚且隨時煽高反日情緒,但對中日應有的雙邊關係,從來不含糊。相比之下,扁政府對中共的過卑過亢及一廂情願,只算幼稚園水準。民進黨高談主權而放棄或杯葛兩岸會談,尤其像兒童。民進黨到今天給人的印象,依然是一群欠缺國際視野、沒有國家格局(雖然地方執政遠優於國民黨)的主權逃避者。
*《孫子兵法》說:「主不可怒而興師,將不可慍而致戰。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外交策略及國家大戰略正該如此。而我們看民進黨的表現,似乎更像達爾文生存術,而不像兵法。達爾文說:「生存下來的物種並不是最強的,也不是最聰明的,而是最能適應環境(並淘汰他人)的。」一大堆民進黨人擠台獨窄門,只因為南部有選票,因為全國百分之十是極獨選民。高舉擁扁旗幟,強調阿扁沒罪的一邊一國連線,就是最善淘汰他人者,他們完全無視外在更大環境。而可悲的是,五、六百萬張非極獨選票選出的其餘民進黨人,竟然受制百分之十極獨,形成極少數壓制大多數的奇特景象。
*極少數為何能壓制大多數?這必須回溯到創黨之初新潮流少數派以台獨帽子鬥爭美麗島系及康系多數派。新潮流系成功了,台獨冒進主義從此統治民進黨,到阿扁時更變本加厲,由極獨而仇中仇共。極獨終於積重難返,代表唯一政治正確。今天的一邊一國連線不過是當年新潮流生存術的如法炮製而已。
*極獨主權觀及鎖國政策都是過猶不及。在兩岸關係大幅推展的今天,民進黨要再度執政,走出極獨及鎖國困境,只有遵循兵法原則,也就是由仇共到和共,由逃避主權到面對主權(如接受一中各表、兩會協商)。
中國熱及成立智庫是當行之路。但更重要的,如果多數派無法掌握話語權及主導權,轉化黨內仇共情緒,民進黨恐將與2012失之交臂。

民進黨兩岸政策不能缺席

2010/12/25
 *兩岸江陳大會在台北舉行,成為例行公事,民進黨台北市黨部及一邊一國連線帶頭反陳雲林(反中),也成為例行公事。民主社會容許示威,這不成為問題。成問題的是,民進黨及一邊一國連線示威什麼?是飛彈對準台灣?還是只是看中國不爽?還是為了台獨建國,必須抗爭一切反台獨勢力?這些問題統統被歸入一個更大問題,即民進黨的兩岸政策內容如何?或「蔡英文路線」方向如何?
 *蔡英文是有別於阿扁路線的新路線執行者。她的路線其實不是新路線,而是李登輝時代民進黨及扁政府前期標榜的路線,後者並稱為新中間路線。為了與李登輝的「戒急用忍」有別,民進黨曾主張兩岸協商投資保障,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熱烈討論「李侃如架構」式兩岸和平協議。阿扁當選後,更提出「樍極開放,有效管理」總目標,以揮別前朝的「戒急用忍」。二00二年阿扁的「大胆談話」,更是別具新意。
 *可是,一夕間為了選舉,阿扁轉向「一邊一國」,「反導彈公投」、「制憲公投」,民進黨的新中間路線也開始大翻轉,出現最激進的極獨反中路線。兩年前民進黨中央全員動員反陳雲林,今年民進黨台北市黨部及一邊一國再度繼續動員反陳雲林,都是扁政府後期極獨反中路線的延續。
 *馬英九週四表示,「九二共識」是兩岸關係的基礎,由於該一共識的存在,對岸理解台灣不搞台獨,如何處理「九二共識」,是蔡英文必須面對的挑戰。言下之意,如果民進黨承認「九二共識」,就不該動員反陳雲林,而該樂見兩岸交流正常化。畢竟江陳會不同於國共平台,是兩岸官方的變通性往來。做為台灣體制一部分的民進黨,沒有理由反對這種兩岸對話。
 *民進黨會說,「九二共識」根本不存在。但阿扁提出的「九二精神」也算「九二共識」。沒有正式名稱並不表示沒有那種內涵。「九二共識」的真意就是「一中各表」。中共過去只取「一中」,不提「各表」,現在逐漸放宽解釋,兩岸往來的模式主要採取「九二精神」。如果蔡英文不回到「九二精神」,民進黨的二岸政策就無法改變,「蔡英文路線」也無法執行。民眾會認為民進黨根本不承認中華民國,連中華民國那個「中」都不敢碰觸。
 *其次,中共對台灣敵意已六十年,導彈對準台灣本是敵意的一部分,李登輝的「兩岸祕使」,阿扁的「積極開放」,都是在導彈瞄準不進行。正是懷有敵意才需要和解。至於台獨建國,那是政治主張,不必然要抗爭一切反台獨勢力,反而應該透過交流,逐漸讓各方了解,化除敵意、擴大友誼,最後找出各方都能接受的可行方案。民進黨兩岸政策不只在兩岸現實接觸上不能缺席,在扮演國際共同關注的兩岸角色上也不能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