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12日 星期二

馬英九別推卸責任

2011年 07月11日
*現代民主政治標榜政黨政治,鼓勵政黨競爭及合作。可是在台灣,不只政黨之爭變成高度危機動員的藍綠對抗,任一方當選都扯上「國家危亡」(如馬連任就是2016台灣準備選特首,蔡當選就是台獨噩夢重臨),且在國家危亡大帽子下,其他小黨生存飽受壓制,除設置扼殺小黨參政的5%得票門檻,小黨「攪局」還須承擔大黨敗選責任。馬政府更創下民主政治先例,把所有施政不力責任推給前朝,卸責政治取代責任政治。
*沒有責任政治,就沒有政黨政治,政黨輪替也失去意義。既然執政黨不須為自己的施政結果或不作為負責,什麼事都沒有責任,政黨輪替就成了多此一舉。問題是,政黨輪替本質就是改正前朝缺失,證明我能更好,如果每件事都拿「我沒做好,因為問題出在前朝」或「我沒做好,但前朝更沒做好」做搪塞,人民選你幹什麼?越多的搪塞越證明自己不負責也不適任。
*執政者不同於在野者,後者有監督及指摘的權利,前者有負責及被監督的義務。因為大權在握的一方負有民命,必須做事,而且以政績為答覆。如果執政者做事不力,還把自己裝扮成受害者,整日諉過及指摘前朝,那不只是錯亂,還是得了便宜(權位)又賣乖。既然受人民付託而不負責,只想模仿在野黨,乾脆下來做在野黨好了,讓能負責的一方去做執政黨。
*馬政府把所有壞事推給扁政府、李政府,李、扁甚至被從中華民國史、國民黨史中抹除;同時所有好事都加給兩蔣,忘掉當年的國庫通黨庫、黨庫通私庫,以及長期戒嚴帶來的停滯、血淚、社會不公及人性扭曲。馬英九還成立一個馬辦競選團隊,專門數落前朝不是,用「比爛」來替馬政府卸責,以致馬辦被稱為「罵辦」。而馬在被黨內提名的隆重日子,居然不談自己的責任及願景,反而大談蔡英文當年反對將老農津貼加碼,「不關懷農民」;扁政府將米酒價錢調高,「民眾苦不堪言」;蘇、謝行政院長任內電話詐騙猖獗,「是國民黨執政才解決人民痛苦」。
馬英九的「比爛」大多似是而非,自我感覺良好,反映他既在狀況外又不關心。如同他對黨內其他同志及藍營友黨全不關心,搞到國民黨十八大眾心離散,友黨不得不跳出來捍衛生存權。他對農民及環保全不關心,搞到農民運動死灰復燃,環保運動方興未艾。他一手打房,一手護房(為了美化經濟數字),搞到奢侈稅形同虛設,房價越打越高。
*馬英九推進兩岸關係,但政策只做半套,搞到製造業加速外移,新產業卻未相對發展,就業機會不斷流失,比新加坡、香港不如。他熱心兩岸協商,卻視反對黨為寇讎,搞到不是「團結對外」,而是「團結對內」。
*極端注重人權又促成《世界人權宣言》簽署的小羅斯福總統遺孀艾莉諾,人們稱讚她:「她會點燃一根蠟燭,而不是詛咒黑暗。」台灣人民要看的正是身負國家領導及團結重任的馬英九,會不會點燃一根蠟燭,而不只是詛咒前朝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