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4/19
台灣的政黨政治已變成選舉的同義詞。為了選舉,一切經濟、社會、文化、兩岸議題都被當做政治議題打,而且無限上綱到政治禁忌層次。統獨問題早已變成愛台、賣台之戰。
現在ECFA明明是經濟議題,又已變成賣台、反賣台之戰。在選舉的簡化邏輯操縱下,簡直沒有一件事不能歸入統獨議題,不能導向政治禁忌。而政治禁忌訴諸的正是恐懼。
現代人比過去更容易沉浸在恐懼中。原該是最警覺所以最不恐懼的風險社會,反而比危機社會、戰時社會更充滿恐懼,千分之一或萬分之一風險都變成「你可能就是那一萬分之一」的恐懼。
有鑒及此,政客們更不錯過操作機會,把一萬分之一變成恐懼。學者稱此為「恐懼政治」,也就是小題大作、虛事實炒,以擴大民眾焦慮,動員最大民間恐懼,達成制止或打擊對手,圖利自己之目的。羅斯福總統的名言「我們唯一值得恐懼的,就是恐懼本身—那會使我們由後退轉向前進的努力陷於癱瘓的無言、沒有道理、毫無根據的恐懼」,指的就是這種恐懼。
恐懼是禁忌社會的特徵,這種社會由原始時代蔓延到現代法西斯、極權社會,即使民主社會也未全脫遠古遺傳或榮格所謂「種族銘印」影響。禁忌社會是一種消極、保護的社會,它的禁忌體系由無數責任及義務組成,什麼都規定好,凡不能碰觸的就是禁忌,凡碰觸(觸犯)禁忌的就陷入恐懼(如30年前在台灣爭取自由是「禁忌遊戲」)。當恐懼的自懲功能失效,就訴諸社群懲罰,如兩蔣時代反對及攻擊政府屬「意圖叛亂」,用叛亂的罪名強迫你恐懼及不敢觸犯。民眾越恐懼,現存秩序越易守護,靠現存秩序獲益的人越安如泰山,社會也越懼變怕變,形成惡性循環。
過去國民黨政府反獨及後來民進黨政府反統,就是惡性循環的例子。當「中國」是神聖的,相對「台灣」就是污穢的、避之唯恐不及的、提都不能提的。
相反,當台灣是「神聖的」,「中國」就頂替「台灣」過去的不潔及禁忌地位。統獨惡鬥的深層意義其實是一種禁忌戰爭,一種要你恐懼及要你住嘴的神聖對不潔之戰。卡西勒《論人》一書如此描述禁忌社會:恐懼支配著禁忌體系,恐懼就是要去禁止。禁忌體系越發展,越有把人類生活凍結於消極狀態而壓制開創性的危險。
不少人評民進黨拒簽ECFA是「鎖國」。然而藍營某些人「鎖在中國」的態度,同樣是「鎖國」。而與其說這二者是鎖國,不如說是守護禁忌,是還沒有脫離禁忌恐懼的封閉心態。
當藍營指摘綠營鎖國,綠營指摘藍營賣台的時候,雙方都有必要反省,你們是用民主時代的開放心態在說話,跳脫了統獨情緒,還是雙方都用禁忌時代的封閉心態在說話,從來沒有脫離統獨情結,也就是禁忌恐懼繼續在雙方心頭作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