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3日 星期四

阿扁組黨等於救民進黨.

2012/12/06




「一邊一國」連線準備組黨的消息,雖然止於傳聞,但以獨派穩定的選民比例(五到十%)及極獨人士的躍躍欲試,成為事實的可能性不小。許多人會以為這將分散綠營票源,對民進黨不利。其實這對徘徊在極獨與務實之間的民進黨,更可能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極獨被「一邊一國」黨帶走後,從此「利空出盡」,民進黨不必再與這些人虛與委蛇,可以吸引中間票源,專心扮演有政黨輪替希望的政黨。阿扁組黨不只是天大的好消息,還等於救了民進黨。

民進黨的激進與務實矛盾或說意識形態與非意識形態矛盾,自建黨以來始終存在。代表務實的美麗島系與代表激進的新潮流系一直纏鬥不休,差點閙到分道揚鑣。幸好棋高一著的新系總知如何「矛盾共存」。他們並在阿扁執政期間,搖身一變為「唱白臉」的務實派系,與阿扁「聯合共治」,成為黨內各派系的最大贏家。

照理說,民進黨解決了極獨問題,從此該風平浪靜才是。但二00四年大選及0六年扁家弊案,卻使阿扁歩上公投及「一邊一國」的鋌而走險道路。美中二方對「當家鬧事」的扁無可奈何(美國不給扁過境優待,扁就搞「迷航」,讓美國難堪:小布希嗆扁,扁就立刻回嗆),更助長了扁的有恃無恐及其他人的起而效法。新的更激進的獨派自此誕生,什麼北社、南社,甚至更機會主義的一邊一國連線及蕃薯黨,都因支持、模仿扁而更激進或順勢而起。他們又反過來成為箝制民進黨的新力量。

這些新獨派既是阿扁執政的遺產,也是「扁式台獨」(有什麼領導人就有什麼追隨者)。而扁式台獨與過去台獨的最大不同,就在其嬉鬧性、隨機性及情緒性,有如近年美國共和黨中的茶黨。民進黨被扁式台獨裏脅,不但讓民進黨早期的理想喪失殆盡,也讓民進黨被中間選民唾棄。如果說民進黨過去選票的逐年成長,是在擴大中間票源,縮小國民黨的支持圈,「扁式台獨」興起後,民進黨的中間票源就開始流出。對扁式台獨「胡鬧」的反感及害怕,讓已歸民進黨的中間票源游離而出。

蔡蘇二位主席任內不但無力處理「扁式台獨」,還不得不刻意討好他們,包括「敷衍」早已不是民進黨員的阿扁,以及在兩岸政策上躑躅不前。蔡英文為此輸去二0一二總統大選,蘇貞昌則在「中國事務委員會」上荒腔走板、進退失據。「扁式台獨」對民進黨的傷害,自二00五年來可說「一路走來,始終如一」。如同中美二國對阿扁的胡鬧無可奈何,民進黨也對扁式台獨的箝制無可奈何。

如今阿扁願意帶走「扁式台獨」,正是解決民進黨的燙手山芋。有這些「稻草人」(嚇鳥人)在,民進黨的中間選民都被嚇走了,縱然該黨能贏得二0一四年選舉,也必過不了二0一六這關。這些人被阿扁帶走,正如中世紀歐洲瘟疫被吹笛人帶走,無異救了民進黨。至於獨派大老說,阿扁組黨是為給民進黨施加壓力,讓對方更加賣力「救扁」(及照顧扁家),民進黨不妨成全他們,讓「一邊一國黨」接手扮演「救扁黨」。

少數派心態在台灣

. 2012/11/29




本屆金馬獎,台灣成為輸家。一些民進黨立委大鳴不平,不是說金馬獎「替大陸辦的」,就是呼籲「停辦」。這種洩憤式話語,立即引來專業電影人紛紛抗議。政治人物談電影,本就難免外行,外行還「語不驚人死不休」,除政治目的外,恐係少數派心態作祟。2004年319槍擊案發生,一大堆社會名流包括侯孝賢出面譴責阿扁,同樣是外行談政治,同樣是少數派心態。

侯孝賢說得對,金馬獎由幼稚到成熟,在華人圈有其公信力,其威望非香港金像獎及大陸金雞百花獎可比,民進黨立委們不該胡說八道。但少數派行為的特徵就是激進、反主流、故意唱反調。當年阿扁連任成功,那些社會名流也是站在少數派立場,否定專業辦案(連李昌鈺的鑑識他們都不信)。與成功及幸運的主流派相比,少數派充滿挫敗感。婦女、年輕人及少數團體相對較具少數派心態,從統治階級或特權階級突然「主奴易位」的人也較具少數派心態。

多數派是社會主流,不管是長期的多數派如國民黨,或阿扁連任成功後暫居多數派的民進黨,都是社會主流。社會主流的特徵和少數派不同,以溫和、穩健為主。2004、05年民進黨的表現正像社會主流,不甘心總統落選的國民黨及其支持者則像反主流。反主流凡事杯葛,如攸關台灣自衛的對美軍購,仍居立院多數派的國民黨在阿扁任內不斷杯葛,不管台灣死活,因為國民黨此刻已是少數派心態。

少數派心態不利於政治競爭。如果不是06年扁家貪瀆㢢案,民進黨「護扁心切」一起沈淪,被民眾唾棄,很難相信自暴自棄的國民黨有再起機會。國民黨確實表現太差了。馬英九是做為國民黨的「異類」,以形象清新而崛起。如同蔡英文也是做為民進黨的「非典型」,脫穎而出。國民黨的異類及民進黨的非典型,在兩黨沈溺於少數派心態時,特別為社會激賞。畢竟主流代表常態,社會大多數人就「社會共同體」而言,傾向溫和、穩健的主流,反主流永遠不易贏得選票。

在一般國人印象中,民進黨一直是做為反派角色而存在,台獨尤其是對現狀最大的反派。其實黨外時期,民主人士看似國民黨的反派,卻是進步民眾心目中的正派英雄,因為開放黨禁報禁、國會全面改選、總統直選等訴求符合社會心聲,民進黨的崛起及壯大得力於黨外遺產。當民進黨離棄民主議題,改打台獨牌後,正派英雄形象退色了。等到該黨為𥘵護扁家貪瀆而發動「本土政權保衛戰」,反派角色更是從此確立。

反派角色耍寶、為反對而反對、語不驚人死不休。呼籲停辦金馬獎和反對中華民國版「九二共識」、「憲法一中」,都是少數派心態作祟。明知這些對政黨再輪替有害,他們卻像自虐狂般無法自拔。看到今天民進黨的沈溺「獨癮」,很難想像當年他們曾為執政而通過目光遠大的<台灣前途決議文>及氣度恢宏的<族群多元國家決議文>。

<台灣前途決議文>哪裡去了?

2012.11.27




吊足外界胃口的蘇貞昌民共交流佈局,拖拖拉拉,最後出爐,竟然定位為黨內意見整合平台,名稱維持台獨老套的「中國事務委員會」,而非最中性、最受社會期待的「兩岸事務委員會」。蘇貞昌稱此符合黨的立場,也就是<台灣前途決議文>內容。其實說它符合<正常國家決議文>還更恰當,<台灣前途決議文>已經形同作廢,今年總統選後眾所矚目的民進黨兩岸政策新思維,等於白忙一場。

為什麼<台灣前途決議文>形同作廢?因為其中的氣度及包容已不見了。該決議文曾指台灣「依目前憲法稱為中華民國」、「經過九二年國會全面改選及九六年總統直選,台灣已成民主國家」、「朝野在國家認同上水火冰炭的尖銳衝突漸趨緩和,開啓了一致對外的契機」、「朝野差異已從國家認同的價值層面,縮小到確保國家安全與主權獨立的政策層面」。在一九九九年,這是何等氣魄、何等前瞻的思維。民進黨能開創政黨輪替先例,不是沒有原因的。

不寧惟是,二00四阿扁連任成功,民進黨緊接又通過了<族群多元國家一體決議文>,指建立台灣主體性主張「既非狹隘的地方主義,更非偏激的排外主義」、國民黨過去的壓迫「並非外省新住民的原罪」、國家認同「應建立在公民意識基礎上,中華民國認同與台灣認同應互相尊重、理解和接納」。如果說<台灣前途決議文>是強調民主優越性及確保國家安全下的一致對外,<一體決議文>就是強調對內和諧,消弭認同對立。台灣的民主轉型及「轉型正義」眼看即將成熟到位。

但二00六年扁家㢢案爆發,民進黨由阿扁及游錫堃領軍,府黨並進,展開了所謂「本土政權保衞戰」:凡是不利於阿扁的紅衫軍運動、司法起訴、罷免案,全是要推翻本土政權的陰謀。於是,民進黨前面兩個決議文都不算數了,0七年游錫堃主持通過了<正常國家決議文>,以現任總統、現任執政黨主席之身,否定族群與朝野和諧,質疑中華民國國號,要求台灣正名、制憲、舉行公民投票,建立新國家。

民進黨因貪腐而訴諸極獨冒進主義,完全逃不過多數民眾法眼。這已不是建黨初期的台獨,而是沒有理想、沒有是非的台獨。做為台獨新教父的阿扁更是貪污嫌犯,像杜魯門當年對蔣家的評語「他們一家都是賊」。而且阿扁0五年就已昭告天下,正名制憲是「自欺欺人」、「做不到就是做不到」。明知自欺欺人還要欺、做不到還要做,恰恰說明了這些帶頭者在認真作假、假戲真做。其結果,不只民進黨遭到選民嚴厲教訓,甚至馬英九聲望及治績再差,都能連選連任。

而民進黨如果以為馬會搞垮國民黨,蘇蔡等人下屆選舉穩坐釣魚台,那將是嚴重誤會。首先,馬是馬,其他人是其他人,對馬英九失望未必對其他人失望。其次,國民黨無論如何「弱化」中華民國,中華民國都會存在,這是國人及舉世共識。反而在民進黨不承認中華民國及憲法一中下,中華民國不是弱化,而是可能搞砸,這也是舉世共識。

自0七年以來,民進黨謹守<正常國家決議文>不放。阿扁、游錫堃都已下台了,蔡蘇兩任主席仍忠實執行扁、游路線。「九二共識」都已寫入兩岸官方文書及中共十八大正式文件了,民進黨還堅持沒有九二共識。「憲法一中」明明是李登輝時代國統會的決議,蘇貞昌卻稱比「憲法一中」含蓄的謝長廷「憲法各表」不代表民進黨立場。

我方的「九二共識」及「憲法一中」提法,全部源自中華民國憲法。不承認二者,即是不承認中華民國憲法、不承認憲法所導出的憲政體制,也表示在我國憲法體制下從事政黨政治,卻要推翻憲法。蘇貞昌振振有詞的「民進黨立場」,既蹧蹋了<台灣前途決議文>,虛擲了藍綠和解及民共交流的契機,也辜負了黨外及創黨元老的氣魄與前瞻。蔡英文與蘇貞昌真的把民進黨愈做愈小了。

密室改革無法取信於民.

 2012/11/22


馬總統召集行政、立法、考試三長談年金改革,一副鄭重其事之狀,結果什麼也沒談成,還是馬個人唱獨角戲,會後做出「儘快改革,不能把責任推給後人」的宣示,而民怨所在的年終慰問金及軍公教18%竟然不碰。年金改革在全世界都是浩大工程,涉及人口半數以上,台灣尤其號稱「軍公教吃垮國家」,改革迫切無比。沒想到馬又是虛晃一招,不但密室決策依然,漠視民怨也依然。

馬如果作風不改,他只會更加證實<經濟學人>的評語:荒腔走板、老是搞砸事情的人。

馬好談改革,常說「今日不做,明日會後悔」。但改革關鍵不在做,而在做什麼及如何做。馬從美牛、油電雙漲、證所稅到現在年金改革等,問題都出在他密室決策、脫離(漠視)民意、一意孤行的做法。

例如政府吸收油電虧損,原有照顧弱勢及穩定物價之意,馬卻義正辭嚴指責虧損不能轉嫁全民,把這稱為改革;結果物價一飛沖天、消費力打趴、景氣打趴。證所稅也一樣,明明承認課不到稅,卻堅持上路,為馬個人面子不惜打趴股市,造成股民及證券業哀鴻遍野。

一而再再而三下來,民眾現在聽到馬講改革,已本能認定馬又在找窮人麻煩,又是一場經濟災難開始了。

為什麼民眾普遍不信賴馬的改革?因為馬從來不給富人加稅,以根本解決稅收不足問題,而是情願找升斗小民及一般股民開刀,油電健保勞保證所稅無不如此。至於年金改革,國民黨本來就是軍公教政黨,馬如何可能「自我改革」,顧及社會正義、職業類別正義,甚至更重要的世代正義?

軍公教福利優渥,外加年終慰問金及18%,同樣也是轉嫁全民,慷全國納稅人之慨,但馬不敢「義正辭嚴」。馬既不敢碰,就不能杜悠悠之口,不能獲社會共識。沒有社會共識,年金改革豈能不被馬搞砸?

民眾不信賴馬密室決策、「越改革越糟」的作風,召開國是會議不失為解決年金改革困境的更佳辦法。由朝野共同承擔責任及風險,社會共識將足以克服各種反改革阻力,榮耀及歷史地位則歸在位總統。當年若非李登輝召開國是會議,即不可能成功解決萬年國會、中止動員勘亂、回復憲政等棘手問題。

特別台灣不是正常民主及憲政國家,社會分裂及政黨敵對異常嚴重,國是會議正可做為整合社會各界的最佳平台。既然年金改革已是全國共識,為何不讓整個社會來共同背書?

遺憾的是,本身瑣碎不堪的馬竟指當年國是會議是疊床架屋,沒有通過任何有約束力的決議,一切還要回到體制內解決。官僚馬英九居然把凝聚社會共識的國是會議視為體制外,把有社會公信力的決議稱為沒有約束力。

馬是如何漠視民眾及民意,迷信官方權威(官方當然就是他本人及他的小圈圈),由此可見了。馬自我感覺良好的一連串「改革」,會帶來普遍社會驚恐、反感、無感,也理所當然了。



黨國幽靈還在徘徊.



1012/11/11

馬英九最近接受<亞洲週刊>專訪,好不容易承認油電雙漲時機不對,以後推動政策要多聽各界聲音,避免引發爭議,造成民怨。這對「永不認錯」、「永遠都是別人錯」的馬,堪稱一次難得的自省。然而,取消退休軍公教年終慰問金如此廣獲民意支持的政策,居然只因為一小群退休軍公教人員抗議、軍系立委基於鐵票攸關連署提案保留慰問金,政府高層又突然變得支吾其詞、模稜兩可起來。這只說明一件事:黨國幽靈還在徘徊。

這群退休軍公教的抗議口號「罷免馬英九」、「不投國民黨」、「要造反」,無非是再簡單不過的洩憤語,是到口肥肉不甘失去的悻悻反應。但聽在心虛氣弱的國民黨政府及軍系相關立委耳中,儼然成了魯迅說的「於無聲處聽驚雷」。何謂驚雷?鐵票鬆動!為什麼鐵票鬆動那麼嚴重?因為國民黨倚軍公教為基本盤(事實上基本盤有諸多慣性,哪有那麼容易鬆動)。國民黨之不敢得罪軍公教,猶如民進黨之不敢得罪極獨選民,兩種懼怕都是黨國幽靈作祟。

民主國家的政黨大都趨近中間,討好最大多數選民,即沈默的螺旋那一塊。台灣的國民兩黨卻不同,討好的都是少數選民及特定族群。國民黨對軍公教的優渥簡直形同買票,台灣退休軍公教的待遇(過高所得替代率加年終獎金、一年三節慰問金)全世界絕無僅有。民進黨則拼命巴結獨派、提高老農津貼、反對本外勞薪資脫勾。兩黨不是不怕吃垮國家,就是不顧國家整體發展。

「黨國」的㢢病正在黨與國不分,視國家為黨之所有,不只國庫通黨庫,國家人才如國軍、公務員也視同黨「豢養」的人才,由此形成黨國體制的信賴保護原則。這種「我支持你、投票給你以交換你保護我」的信賴保護原則,就是至今朝野仍徘徊不去的黨國幽靈。其結果,鐵票部隊使選舉不公正,民主永遠上不了正軌;少數特權一起吃國家、吃其他人民;在同一國家內,其他人民淪為二等公民,他們才是一等公民,有如歐威爾<動物農莊>的名言:「所有動物平等,但有些動物更平等。」

執政黨「率獸食人」,把該用於建立健全社會的全民納稅錢賞給少數特權,當然是錯誤政策,取消退休軍公教年終慰問金純然為了還給社會公道。無論國民黨執政或民進黨執政都必須記住,民選總統不是黨國繼承人,沒有人有權慷國家(人民)之慨,把人民納稅錢私相授受,用於照顧某黨忠貞黨員或討好特定族群,也沒有任何國會議員可以不顧普遍正義,只代表特定利益集團,形成什麼軍系立委、警系立委。軍人及警察屬於國家,根本不需特定國會代表,否則這又和黨國體制有何分別?

此外,信賴保護原則是指正當合理的信賴,退休軍公教的獎金慰問金正當合理嗎?黨國統治時期的私相授受可以在民主時代繼續適用嗎?特權階級吃定人民、吃垮國家,非要到引發大革命大暴亂,才肯相忍為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