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3/18
這次日本地震、海嘯、核外洩三災同來。日本政府的反應不如十六年前阪神大地震,日本媒體甚至稱此為「政府無對策的六天」。但日本民眾的處變不驚及媒體的冷靜自持,却令全世界刮目相看,同聲讚嘆「這才是文明國家」。政府何以致此?因為政權如走馬灯般換來換去,不易產生睿智決斷有大氣魄的領導人,而且三災接踵而至,屋漏偏逢連夜雨,講究程序又處事龜毛的官僚體制自然應變不及。至於民間,外界普遍認定武士道精神發揮了作用。
日本明治維新強盛,是武士道精神發揮作用。日本對外侵略,挑起中日戰爭及太平洋戰爭,也是武士道精神走火入魔。武士道精神如同任何氣質,都有正負兩面。負面的武士道既己在二次戰後遭懲罰,正面的武士道就逐漸蛻變為守法、自重、有榮譽感的「公民社會」美德。用英國的說法,就是紳士美徳。英國紳士美德既能自騎士精神演化而來,日本公民社會美德自然也能從武士精神演化而來。
不必引述西方媒體的看法,光是台灣民眾對日本這次空前浩刼的直撃觀感就非常令人動容。台灣交換學生看到日人沒有恐慌或情緒崩潰,都按照防震演習步驟做,「平時內歛的日本人遇到強震時更加鎮定」。而台灣網路作家說日本NHK「即時呈現的空拍畫面,冷靜而詳實提供海嘯的正確訊息。他們知道包括災區民眾及全球日本人都在注意,因為這是最重要的訊息來源。所以沒有災民呼天搶地的畫面,沒有記者跑去災區大呼小叫表演。對於訊息傳遞、政府政策發佈、NHK真是讓人欽佩。」台灣記者在日本採訪中也發現,日人排隊不爭先,車輛不亂按 叭,在天崩地裂中仍井然有序及沈著堅忍。
「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這就是武士精神的訓練。新渡戶稻造的《武士道》一書對武士道精神做了深刻描述。而歸本溯源,武士道是一種知行合一的生命原則,知識必須和實踐合而為一,所有義理勇氣的倫理必須在生活中表現出來,才稱得上美德。這是王陽明學說的精髄。經過這種訓練後,不畏生死,先問責任及榮譽的男子典範出現了,連「武家之女」也要求符合這種典範。如同江戶時代著名勇士林子平名句:「勇以義為依據。只要合乎道理就該毫不猶豫去做,應死時便勇敢赴死,該出征時便立刻出征。」日本久映不衰的《忠臣藏》及目前為勇救核災而自願牺牲的「五十勇士」、「一八0勇士」都是這種典型。
武士道精神可以為禍,也可以為福。而在日本最危疑震撼的空前活刼中,武士道精神發揮了文明社會中極難能可貴的鎮定力量。有了這樣的國民及媒體,日本上層無論如何庸懦,國家都不會滅亡。正像一句台灣諺語說的:「樹頭(基層)若站穩,不怕樹尾(上層)做颱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