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15日 星期日

「許信良一代」:消逝中的典型

2012/04/14
民進黨本次黨主席選舉,參選空前熱烈,不只人數最多,而且包含兩位前主席許信良與蘇貞昌。其中許的參選尤其突兀。某些人或許認為他是不甘寂寞,「老驥伏櫪,志在千里」。老友們卻認為他是志在留下典型,「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讓黨員記住當年黨外及民進黨草創時期,他們這一代是如何處理棘手的黨內外、國家、兩岸問題。在民進黨統獨壁壘分明,個人主義盛行,唯恐不夠激進、排他的現在,「許信良一代人」的風格已近消逝,但它仍像卡萊爾稱頌的「基督教的晩霞」,在無神論衝擊下,德性光輝依舊閃閃動人。
「許信良一代人」的最大德性就是無私與包容,顧全大局。這些廿世紀70年代初嶄露頭角的新黨外,有康寧祥式的溫和反對典型,對國民黨既反對又合作,行為如同民主國家反對黨。當美麗島政團在70年代末趨向激進時,老康依然保持溫和,形成康系與美麗島系並立,卻未迸出競爭火花,而且1979年底高雄事件發生,美麗島政團被一網打盡,老康馬上接起延續黨外香火的棒子,讓黨外不致潰不成軍。儘管有人因他未被抓而懷疑他或痛恨他,公開斥責他「康放水」,進而對他無情批鬥,他始終默默承受,未曾反駁或反撲。沒有對「黨外大家族」的無㺨與包容,老康能如此奉獻及隱忍嗎?
黃信介是另一個「黨外歐基桑」典型,賣自家財產捐輸黨費,受責罵時不予介懷,大而化之的性格維繫了綠營內部團結,他的名言「台獨可做不可說,統一可說不可做」更是膾炙人口。設若不是黃信介的包容與大度,統、獨、溫和、激進和平共處,民進黨創黨幾年恐怕早已分裂了,民進黨可能成長為與國民黨分庭抗禮的反對黨嗎?
林義雄的無私及耿介屬於「聖人」(民進黨神主牌)典型。試問有誰能在黨主席任內,光榮將本黨候選人送上總統寶座,自己卻功成身退,不受封賞,選擇那「人跡罕至的小徑」的?光是他這一表現,就讓民進黨氣勢及格局壓過國民黨,民進黨隨後能在立院成為「第一大黨」,豈是偶然的?林義雄曾說「有什麼樣的執政黨,就有什麼樣的反對黨。」他的話也可改成「有什麼樣的黨主席,就有什麼樣的政黨。」
以上諸人還有一個共同特徵,就是對民主的信仰。他們相信民主先於一切,有民主就有獨立(獨立是指人民上面沒有統治者或外來殖民者,並能行使國家主權),同時統獨之爭不只分裂國家,而且傷害民主;全世界沒有一個分裂的國家能深化民主,也沒有一個認同衝突的國家能團結對外。這二者正是民主制度最大的致命傷及毀滅因子,像「潘多拉盒」一樣,不能輕易打開。特別當中華民國已是「自由國家」,為統獨而自相殘殺更屬愚昧。
許信良同樣擁有上述美德。他從不戀眷權力,一度為民進黨沒有贏得過半縣巿(這是超難度目標)而光明磊落辭黨主席,二度因阿扁宣稱要選黨主席而自行禮讓。他的包容性奇大,從黨外時期起,他就跨越統獨、國民黨、黨外,甚至兩岸,不囿於門戶之見。這一方面使他比任何人更高瞻遠矚,二方面也更易引發爭議,他主張台灣大膽開拓大陸商機的「大膽西進」論,甚至使他被激進獨派打破頭。但他從不記恨,他的出發點也是「義所當為,毅然為之」,不是為自己,而是為民進黨,為台灣,為「新興民族」。他勇於探索、不畏挫折、全球化的開闊視野,正是後代民進黨人普遍缺乏旳。這次黨主席選舉民進黨最需傾聽的,也是他洞燭先機的黨內外、國家、兩岸見解。
阿扁時代來到後,「許信良一代人」的風格在民進黨內已近絕響,自私、自保、不講真話、不知謙退、黨同伐異、逢中必反、以偏激為榮、以不寬容為傲,成為新的時尚。這使得前一代人的德性格外令人懷念。去年,許信良以參與黨內總統初選,提升蔡英文、蘇貞昌的競選高度。這次黨主席選舉,希望許信良也能以他的高瞻遠矚,提升民進黨的競爭格局及政治視野,讓「典型在夙昔」發出美麗彩霞,留下最後餘暉。

荒謬決策比錯誤決策可怕

2012/04/13
> 馬英九連仼成功後,開始帝國大反擊,瘦肉精美牛案、油電價「合理化」案、都更「圈地趕人」案、復徵證所稅案、一國兩區案等密集推出,一波接連一波;人民被逼得喘不過氣來,不只民怨沸騰,而且社會驚嚇,幾近被技術性擊倒。馬還引用蔣經國「現在不做,明天會後悔」的話,說他準備「戴起鋼盔」,挨罵也要做。他無比神勇,但他真的做了正確決策嗎?還是一如既往,又做了粗糙、不顧後果的決策?
> 大家常說錯誤的決策比貪污可怕。大家不知道的是,荒謬決策比錯誤決策可怕。錯誤決策可以更正,是文明進步必經的歷程。荒謬決策卻「堅持正確,差以千里」,再加上官員集體合理化,錯誤往往無從補救,拿國家前途及全民身家財產當實驗品,孤注一擲。中共當年從三面紅旗到文革,就是荒謬決策的著例。什麼全民大煉鋼,提早超英趕美;什麼「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宣稱糧食畝產百萬斤。這些比<天方夜譚>不可思議的計劃,全黨居然正經八百執行,沒有人跳出來指出荒謬性。現在馬英九做的很可能就是那種毛式決策,內閣則成為集體背書者及幫兇。
> 馬英九指摘凍漲、緩漲形成「少補多,窮補富」的不公不義現象,算什麼能源政策?但民主政府最基本的社會政策不就是照顧弱勢民眾嗎?當弱勢民眾普遍覺得一次漲足及政府領導漲價才是不公不義現象,而且歷次政府領漲的最直接受害者都是弱勢民眾,請問馬的公平正義是指什麼?過去他不也贊成凍漲、緩漲照顧弱勢嗎?事實上,很少人反對油電價合理化,反對的是政府配套不足,民生物資狂漲,富人相對之下沒受害,或可以轉嫁,窮人反而受害。馬英九必須有能力解決這點,才配談公平正義。
> 難道馬以為民生物品齊漲,受害的不是窮人嗎?難道馬不知道台灣已是M型化社會,大多數窮人及新貧族薪資不漲,每月數千元的新增支出會醸生社會問題嗎?更不要忘了,正是馬任內北台灣房價漲到不合理地歩,難道逼窮人食衣住行都陷入絕境,就是馬政府的政策目標嗎?馬引用蔣經國「現在不做,明天會後悔」的話,但蔣指的可是十大建設,而不是政府領導漲價。蔣也不會把「殺雞取卵」用到股市來,台灣的股巿已夠不正常,散戶虧損累累,經常活在擔驚受怕中,馬政府還天天用證所稅議題來凌遲股市,這是有人性、有同理心的作為嗎?馬居然還要「戴起鋼盔」,跟窮人的怒火作戰!
> 台灣很少人討論荒謬決策,但馬政府很可能最適用這一詞。荒謬決策是指一人做出愚蠢決定,組織中其他人明知不合理而仍予以合理化並執行到底。荒謬來自於行為與現實的脫節,而且結果與組織自我感覺良好的目標相反,弄到不可收拾。政府荒謬決策的原因在於政治人物並非想為事件找出最佳解決辦法,而是在決策過程不斷積非成是,擴大整個荒謬決策參與的共犯結構,「可怕的不是個人或集體犯下決策錯誤,而是明知不妥,還冥頑不靈的持續進行錯誤。」馬英九連任成功以來的一連串帝國大反擊,給全民的整體印象正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