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25日 星期日

政治考慮凌駕法律考慮

2010/07/26
高院法官爆發集體收賄案,馬英九一反過去之消極,立即裁決設廉政署,並稱檢調廉三頭馬車式新設計為「務實可行」,將來三方將如交叉火網,不讓任何死角出現。
馬英九的急就章如果不是太天真,就是政治考慮凌駕法律考慮。地位毫不獨特的廉政署不過是另一個疊床架屋的檢察系統及調查局而已。它的結果將是重要涉案人如何智輝、劉松藩、陳由豪、伍澤元、王玉雲等,照樣可以「聞風逃逸」,儒家式的「官大於法」運作照樣無往不利。
陳水扁之子陳致中爆發召妓醜聞,與馬英九、陳水扁同屬法律人的陳致中,不採他父親建議的「務必找出開他車召妓的當事人」,反而以發誓「召妓就退選」及指控他人陰謀來自清。這同樣是政治考慮凌駕法律考慮,是另一種急就章。身為法律人而不訴諸人法卻訴諸神法,本質就是一種作秀及欺詐。學法的目的難道是為隱匿證據(朋友的朋友也很可能是他自己),推給虛無縹緲的神明及陰謀嗎?
為什麼法律人不就法言法,卻習慣以政治思考代替法律思考?因為中國除法家以外,沒有人講求法治,更多的是儒家「禮治先於法治」、「宗法先於國法」、「國法不外人情」的傳統。而且偽裝仁義道德是一種政治治術,政治治術只會產生「法術」而非「法信」。兩千年來,西方所追求的法治,在中國就是以「法術」的面目出現。法術就是裁判因人而異,法律遇某些人會轉彎,天子犯法不與庶民同罪(落難的統治者另當別論)。瞿同祖說得好,在一個注重尊卑貴賤的社會,當然必須用差異性、個別性來執法,因為最需維繫的是那個封建禮法及等級制度。
西方自古希臘、羅馬以來就注重正義,這包括均衡、適度、正直、平等。從「公民人人平等」到「上帝之前人人平等」再到「法律之前人人平等」,法治的孕育擴展盡在其中。在中國進入「封貢體系」(所謂萬國來朝),開始設計親疏遠近的奇異對外關係法時,羅馬已由市民法進步到萬民法、普世正義(羅馬世界帝國及基督教世界帝國的伴生物),並廢除屬人主義改屬地主義。而不要忘了,標誌封建身分的屬人主義,台灣才剛廢除20年,從前是父親為河北人,子女在台灣出生也終生是河北人。
禮治主義及封貢體系必然輕忽公平及法治,政治考慮凌駕法律考慮。馬英九哪裡真是要肅貪,黨國思維的國民黨肅貪向來就是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宣示肅貪更像表演而非決心。至於獨派人士則以「政治正確」定義司法正義,對扁家貪污的縱容人所共知,不只法律之前不是人人平等,連阿扁及陳致中也因涉貪而享受更多關愛。以朝野這樣的法治心態,要有效打擊貪腐,難矣!

2010年7月18日 星期日

司法官無恥是謂國恥

2010/07/19

檢方經過長期監控,一舉收押四名受賄司法官。雖然事主何智輝照例逃遁,但雙方勾結及枉法裁判內幕早已大白於世,無所逃於天地之間。他們的無恥行為及其周邊同事的心照不宣,不啻證明司法系統的病入膏肓。古人說「士大夫無恥,是謂國恥」,在民主法治時代,這句話已該改成「司法官無恥,是謂國恥」。
為什麼「士大夫無恥,是謂國恥」?因為在封建時代,士大夫泛指皇族以外的官、紳統治階級,統治階級腐敗,國家即喪失是非公道。而民主法治時代,公權力由行政立法司法行使,行政立法權往往集於一身或一黨,對政客及官員腐敗濫權的制衡嚇止,剩下了司法權,反對黨及輿論則只有薄弱的道德力量。
如果司法權跟著腐敗,能被收買,遇事枉法裁判,提錢辦事,則不只弱勢百姓哀哀無告,原該捉鬼的人也淪為易卜生的《群鬼》,行政立法司法三權群魔亂舞,暗無天日,建立在法治上的民主制度,跟著衰亡。所以說司法是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司法官無恥,是謂國恥」。
司法官無恥之比政客及官員無恥嚴重,不只是捉鬼的不能變鬼,而且司法官俸祿比照部長級,有終生優遇,如果再「知法犯法」,就是罪加數等。同時若貪腐已形成共犯結構,例如這次三位收押法官中,竟有兩位列名高院自律委員,其中一位甚至四度擔任主導人事升遷的司法院人審會委員,廣獲同事愛戴,則司法系統之道德扭曲及價值錯亂已不待言,「有錢判生,無錢判死」、「一審重判,二審減半,三審豬腳麵線」就是司法常態了。
更可怕的是,立法與司法沆瀣一氣。何智輝數案纏身,竟能當選立院司法委員會召委。「法官法」也竟能被司法及立法(國民黨立委)系統聯手阻擋十多年不通過。這暴露了法官只有保障沒有淘汰及國會議員刻意護航的狼狽為奸面目。許水德當年說「法院是國民黨開的」,確實是真話。而司法院既將操守有問題的11名法官列入「正己專案」,為何遲至今天才辦第一人,讓其餘的繼續為害國家人民?
貪污是一門權力尋租學,出租權力可以換取榮華富貴。而升官發財自古就是中國人求官的目的,即使標榜「清廉.愛台灣」的民進黨上台執政,又有幾人清廉了?民進黨當道人物幾乎都是法律人,八年執政下來,除陳定南外,又有誰關心司法改革了?司法的弊病不由飽受司法殘害的反對運動人士去改,難道要留待黨國思維的國民黨去改嗎?這是民進黨執政最對不起台灣人民的地方!
顧炎武談「亡國」與「亡天下」,前者只是一家一姓易主,後者卻是「仁義杜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今天的司法系統正是率獸(何智輝之流)食人的怪獸,說「司法官無恥,是謂國恥」一點也不為過。

2010年7月11日 星期日

永遠長不大的政黨

2010/07/12
儘管美國國務院亞太副助卿公開讚賞簽ECFA對台灣和全球都是利多,「兩岸目前狀況勝過數十年來任何時刻」;日本急於尋求透過與台灣企業合作,進軍大陸,南韓以「Chiwan」形容兩岸經貿聯手後的競爭實力。但台灣朝野兩黨在兩岸議題上,卻像永不相交的平行線,即使已有超過六成民意有條件支持ECFA,民進黨仍反對到底,而且不惜訴諸國會流血衝突。
為什麼是國會流血衝突?因為這是最悲壯的反對形式,背後寓意「永不與中共妥協」或「永遠不做中國人」。用理性思考是無法理解「勇敢的台灣人」的行為模式的。
民進黨根本不想討論ECFA。立院協商針對該付委審查或逕付二讀,協議可否修正或包裹表決,這些全非民進黨興趣所在。他們只是想反對、拖延審查(拖延也是為了反對),最後打一架。然後任務完成了,他們自認盡了「抗敵禦侮」的責任,國會反ECFA大戲於焉「行禮如儀」落幕。
民進黨主席不是再三交代「理性問政」嗎?民進黨立院黨團不是鴿派聲音蓋過鷹派聲音,主張「悲壯而理智」而非「悲壯而失控」嗎?確實不錯。但台灣的國會文化從來沒有辯論傳統,而且「打」能一了百了解消爭議,無論打人或被打都對自己及支持者有了交代。打的動作也產生希臘悲劇那種淨化效果,使雙方突然如釋重負。國會打架既悲壯,又帶有救贖及發洩性質,堪稱是結合希臘悲劇及奧林匹克運動的台灣偉大發明!
可是,台灣朝野政黨在兩岸議題及其他多數爭議議題上,情願反對到底,訴諸國會流血衝突,這種焦土抗爭實際阻斷了理性對話空間。而理性對話正是民主政治的根本,國會代議制是為理性對話而設。當朝野政黨對理性對話已經沒興趣,台灣還需要國會嗎?國會還能成為凝聚兩黨(或多黨)共識的地方嗎?沒有了兩黨共識,台灣的國家決策又能走多遠?
中共可以變成台灣最親密的朋友,也可以變成台灣最可怕的敵人,兩岸關係越密切,代表兩岸問題越複雜。這絕不是靠過去「漢賊不兩立」的意識形態及敵我意識就能應付。這需要朝野及兩黨一致的兩岸政策,需要國民黨與民進黨坐下來一齊商討對策,即使民進黨不贊成國民黨執政的某些做法,民進黨也該扮演好體制內的監督者,而不是如同流寇般的體制外擾亂者。
兩岸老死不相往來的時代結束了,不論全球市場或全球分工,中國大陸都是台灣極重要夥伴,政治上更必須努力化敵為友。民進黨對中國的鴕鳥政策確實已行不通,20幾歲的成年政黨還玩幼童遊戲,人民是會搖頭的。

2010年7月4日 星期日

反ECFA不要反過了頭

2010/07/05
綠營反ECFA(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從街頭嗆聲到立院審查,只要於法有據,如何反對都無所謂,因為社會需要「另一種聲音」照顧台灣利益。但反ECFA轉成反一中市場,顯然已經變調。反ECFA轉成選舉造勢,甚至喊出「棄馬保台」、「用選票選出咱的人」,則完全走調,形成族群(統獨)鬥爭。
一中市場之令人疑慮「鎖進中國」,並非杞人憂天。綠營反一中市場無可厚非。但把ECFA說成一中市場,不如說是台灣走向經濟全球化及區域整合的第一步,它的範圍不限於一中市場,就如當年提出「大中華經濟國」也不限於一中市場,而是區域經濟整合一樣。當台灣能透過ECFA避免邊緣化,並透過中國讓利贏得緩衝期,準備迎接不讓利的FTA(Free Trade Agreement,自由貿易協定),如衝擊力最大的美國農畜產品,說ECFA具備FTA先期良性效果,提供台灣「轉大人」機會,是不誇張的。
不要忘掉,在WTO(World Trade Organization,世界貿易組織)架構下,一切雙向對等,沒有讓利這回事。台灣弱勢產業能透過ECFA得到喘息,有利於加緊轉型升級合併,這是中方特殊的善意。而且,在中方已表示台灣與他國簽FTA為「合情合理」,且ECFA也有單方中止規定(所謂退場機制)下,實在看不出台灣會被如何「鎖進中國」,馬英九又如何可能「賣台」。綠營為ECFA事指控馬英九親中賣台,未免太早了些。
尤其不當的是,提倡「生命共同體」的李登輝,竟然指馬英九不是「咱的人」。這使「生命共同體」的良法美意落空,李登輝融合族群的典範思想白忙一場,較偏私的李登輝否定了較公正的李登輝。如同沙特的名言:「虛無不斷進入實有」,卸任十年來的李登輝正經歷虛無(否定)不斷進人實有(肯定)的過程。這不只對他的歷史定位不利,也對台灣的族群整合及國族建立不利。
國族建立需要「生命共同體」意識。國家先於國族,有中華民國台灣這個最大公約數,才有中華民國台灣人這個國族,兩千三百萬人無論統獨都是同一國族,都是同胞,「他不重,因為他是我的兄弟」。相反,說「他不是咱的人」則是在推翻生命共同體,在否定國族,否定中華民國台灣這個最大公約數,讓台灣變成吉拉斯筆下那個《沒有正義的土地》--那個仇恨分裂、自相殘殺的母國。
族群融合由於統獨歧異,在台灣看似渺茫無期。然而,族群最多的美國卻研究得出,隨著代際更替,本土化是必然歷史趨勢,剩下的只是「象徵的族群性」,不影響自然融合。李登輝受蔣經國提拔,民進黨又從國民黨手上和平接下政權,台灣完成兩次民主政權輪替。在這樣形勢有利融合,誰擁有多數民意,誰就代表人民的時代,反ECFA若不要分「咱的人」及「不是咱的人」,只能說是反中國反過了頭。這對民進黨吸引中間選票絕對無益有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