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8日 星期一

反核就是反不測風險

2011年 03月28日
核災後的日本瞬間由工業社會寵兒及超優生,變成《聖經》中頭上有印記的該隱,外人爭相撤離,日本食品遭拒,旅客不敢入境,儼然地球瘟神。連老成持重的張榮發都公開反核,說日本如此注重核能安全國家都無法應變,何況台灣。反核將重新成為顯學,主要理由有二:一是反核就是反不測風險,全球沒有比核外洩及核污染更大的風險。二是核災是最民主的災難,富貴貧賤地位高低無一倖免。
在核災之前,人類談論風險,都是可測量、有區域性、有職業性、有階級性,甚至有時間性的風險,例如肺癆、流感、殺蟲劑、化肥等。這些風險並非不能躲開或予以防治,富貴人家更是特權,可以不涉足危險公共場所,避免疾病傳染,可以吃有機食品,避免殺蟲劑及化肥。但核污染不同,它是不能保險,沒有邊界及區域的,由一國擴散到一國,而且不分種族、階級、有錢、無錢一起受害。不只是人,包括土地及土地上的物產(公共或私有)都一體受害,財產頃刻化為烏有。它甚至是沒有時間性的,污染的地區幾個世代可能都無法居住。

過去的風險局限於少數人,還經常有冒險獲益的機會(如股市名言:愈大的風險,愈大的獲利)。而後工業的核化風險卻沒有獲益者,人人都是輸家及受害者,它冒著地球上所有生命都自我毀滅或遭受毀滅的風險。而且由於後工業的風險大都是「不測」的,人沒法用傳統方式及時制止,等到察覺時大多禍已鑄成,甚至無法挽回(如蘇聯車諾比及這次日本核災)。因此後工業的風險更可怕。它的可怕正在於它的「不測」、「不可經驗」,全憑專家及政府一張嘴保證。這種保證比起災難的活生生例證,簡直一文不值。張榮發會反核,就是比較日本與台灣處理核能安全及應變措施後的良心建言。

如果日本不能避免核災,台灣有能力避免嗎?答案是沒有。別說九級地震及海嘯一起來,就是八級台灣也承受不了。而切莫忘記,台灣與日本都同處活躍的斷層帶,都被並列於核事故高危險名單中。何況近年地殼活動頻繁,地震、火山爆發、海嘯,一波大似一波。日本核災發生後,卻沒有聽到台灣官員主張核廠分批停機檢驗,強固耐震係數,反而是不斷談核廠除役會影響多少工業產值,會損失多少就業機會。馬英九「防災重於救災」的呼籲,聽起來於是備覺諷刺。人們不禁要問:台灣防了什麼?以台灣官僚體系的敷衍習性又能防什麼?

日本這次核災如德國總理莫克說的「完全不像真實的真實」。沒有人相信世界防範核災最好的日本會發生核災。但上帝的仁慈也許就在這裡,祂讓地球村模範生的日本受到殘酷重創,以此警示防災及應變能力遠遠不及的其他國家,特別是台灣,要繼續核能發電,就要承受比日本更嚴重的毀滅及「不測風險」,如不知記取日本教訓,下一個災區可能就在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