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0日 星期日

馬英九總算開始領導

2011年 04月11日
馬英九最近兩度親訪彰化,聽取反國光石化團體抗議,實地了解當地生態,北返後做成國光石化撤出彰化決策。他又由行政院長陪同,召開記者會,為通過奢侈稅及維護「居住正義」喊話,立院隨即一讀通過奢侈稅。兩項決策都展現了一位總統處身爭議事件的領導力。蹉跎3年後,馬英九終於開始領導了。
馬英九不領導是眾所周知的事。2008年他就任之初,即宣示退居第二線。退居第二線無異隱向幕後,他不必負責也無責任。如此,「不知道」、「會做了解」、「依法行政」等成了最方便口頭襌。杜魯門總統說:「責任到此為止」,馬英九卻讓人感覺「責任不到此處」。
馬政府處理八八風災的荒腔走板,十足呈現「群龍無首」。美牛案密室決策,引起全國反彈後,責任由楊志良扛(另一個余文)。提名大法官是總統極重要職責,馬居然說他看報才知某人是「恐龍大法官」;而不到一年前,他還向白玫瑰運動保證改革「恐龍法官」。
菲律賓將台籍電話詐騙集團遣送中國,馬在總統府接見菲國特使,當面要求對方道歉,對方不道歉,馬竟痛斥對方。
菲國特使事件之嚴重,不只是外交部失職,也是總統失格。為何外交部尚未談好的道歉要求,卻由總統親口要求?為何明知特使不道歉,馬還接見他?而一個連簡單外交會面都失格的總統,如何期待他有能力處理無比複雜詭譎的兩岸事務?
尼克森《真實的戰爭》一書舉出十條外交談判規律,如「經常準備談判,但不做無準備的談判」、「不應含有敵意,但要保持堅定」、「條約應公開簽訂,但私下談判」、「為對方留下保持面子的退路」等,馬政府全違犯了。
艾森豪告訴尼克森:「你應永遠不讓對方知道你將做什麼,但更重要的,你永遠不要讓對方知道你將不做什麼。」這點在兩岸及台美談判上,馬英九也全違犯了。
總統職位是一個放大器,優點與缺點都會被放大,無能及不負責更會無限放大,因為它影響全國禍福至巨。
像核電廠,在日本核災後,與日本同被列入最危險名單的台灣,卻不見馬政府有任何核能新對策,民眾聽到的也是官僚體系數十年如一日的保證,馬英九的領導力完全看不到。試想,日本福島周邊人口稀少,尚且要撤離20公里,擁有3座核電廠及超過600萬人口的大台北,難道不需要未雨綢繆嗎?
國光石化決策轉彎,是「將需要的產業蓋在不適合的地方」。奢侈稅立法是因房地產炒作失控,泡沫即將破滅,踏上20年前日本覆轍,此時出手合乎「居住正義」。兩項決策馬英九都做對了,他終於開始領導。但還有更多事等待他領導。選民是投票給馬英九,不是給他任命的人,所有領導及決策缺失,選民也要他概括承受。這是退居第二線的馬英九必須認清的。

馬英九總算做了對的決策

2011/4/9
*最近國光石化案及奢侈稅案,馬英九都親上火線,不但遠赴彰化,與反國光團體面對面,而且針對奢侈稅召開記者會,宣示該案必須通過決心。兩次親上火線,雖然在彰化遭到辱駡,在立院也有雜音,但畢竟「與時俱進」的決策做出來了。不從選舉操作面看(即使這才是重點),光從決策面看,這是兩個成功的案例。
*國光石化案,就開發層面而言,是能增加數萬就業機會,對整個石化產業鏈也有整合助益。但開發問題終究須與環保議題及國家永續發展(國土規劃是其一)合併考量。彰化大城鄉民雖有九成以上要蓋,但核生化建設不只影響一鄉一縣,它巳成為當代最可怕的「無形殺手」,設計或選址錯誤,不但「損人利己」,還有可能通通是輸家,一旦出事,公司因鉅額賠債而破產,國家連帶受害,土地與國民生命(不分加害者及受害者)也同遭浩刼。因此,每一個利害相關者都有權利對國\光石化發言。過去政府開發案的「不透明」決策,完全不適用於核生化建設。
*十九世紀世界的主要威脅為物質匱乏,解決之道是經濟發展(或開發)優先,以改善貧窮、飢餓、擁擠等需要。但廿世紀中期以來,物質匱乏普遍改善,對自然(人類生活環境)的破壞成為首要威脅,增加就業或GTP 己不再是開發的合理藉口,當面臨環保或國家永續發展問題時,優先順序就必須調整。李鴻源向馬英九進言國光石化是「將需要的產業蓋在不適合的地方」,確屬智慧之言。馬英九一改過去推拖習慣,兩度赴彰化並做成不在彰化蓋決定,同樣值得肯定。
*國光石化案的決策改變,引起藍綠政治人物攻防。綠認為馬是選舉操作,藍認為國民黨是在收拾綠營爛灘子。這些議論全部沒錯。馬英九不是為選票,不會火速決策。綠營不是為選票,也不會由執政時的全力推動,變在野後的誓死反對。但關鍵在於,對的政策不要怕改變,「與時俱進」是進步政策的特質。六年前國光案與核能政策都是對的,但一連串問題出現後,尤其六輕後遺症及日本這次核災後,許多人的想法己經改變。像過去曾經說過「若要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核能是一個選項」的李遠哲,最近接受訪問,也表示「我們的觀念可能要調整,就像日本要是知道九級地震要來,可能核電廠就不會蓋了」。
*人類是能透過試誤改進的物種。除了國光案,馬英九的奢侈稅決策也顧及大多數國民的「居住正義」,不再只從就業機會增減著眼。開發不是一切,資產泡沫也不是投資良方。過度的泡沫化終必像當年的日本一樣,隨著房地產泡沫破滅,經濟跟著拖垮,形成「失落的廿年」。日本的悲慘殷鑒不遠,台灣切莫重蹈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