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7日 星期四
從「莫非定律」看朱立倫錯失2016
2014/06/29
朱立倫決定連任新北市長,並誓言「未來四年一定把市政做好、做滿」。這個延遲已久的宣佈,對照他自己及周邊人物久已暗示的「更上層樓」,堪稱「劇情急轉直下」。最合理的解釋莫過:朱的2016大位沒了,形勢逼迫他必須留在新北市。用「莫非定律」(原為墨菲,但譯成莫非更加傳神)著名的說法,就是「遲遲不敢宣佈(恐怕會出差錯)的事,到最後一定宣佈不了(一定會出差錯)。」或「有可能發生的壞事,就一定會發生。」
為什麼恐怕出差錯?是什麼壞事?因為馬英九不許朱直攻2016,朱不是馬屬意的2016人選。如同宋楊萬里的詩「萬山不許一溪奔,攔得溪聲日夜喧。」馬既不許朱奔,朱就只好日夜暗示,搞得「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結果還是馬棋高一着,朱被攔下來了!而馬能攔下朱,顯然與桃園、基隆選情惡化有關,桃基選情惡化又與兩大弊案相關。朱不能承擔六都大選全盤盡墨的責任,只好被迫當2014大選領頭羊,因為黨中央說「沒有2014,就沒有2016」。
以上邏輯看似簡單。問題是,為什麼桃基兩大弊案突在此時發生?它是不是某方高人的「圍魏救趙」之策?目的在將朱綁於新北?
當然,有不少人說,朱穩住選情,有功於國民黨,將來論功行賞,2016總統大選若國民黨不敵民進黨,朱還是一着活棋,可以披掛上陣,代表國民黨出征,民意會做出最佳選擇(包括給馬英九壓力)。
問題是,2014年底與2016年初,距離太近了,兩黨總統候選人很快就要出爐,朱剛當選連任,好意思違反自己誓言落跑嗎?反對黨會放過這件重大議題,不大作文章嗎?朱或國民黨不會「弄巧成拙」、「吃緊弄破碗」嗎?而且市長任期不到一半落跑,新北市必須改選,欺騙民意的國民黨不是穩輸的嗎?新北市民有可能容許朱腳踏兩條船嗎?
更別說馬英九若早有屬意人選,朱民意再高,也未必動搖得馬;楊萬里詩後二句「到得前頭山腳盡,堂堂溪水出前村」的美夢,只要馬的「山腳」未盡,是不太容易出現的!2007年阿扁把民進黨搞到民心盡失,他還不是照樣插手黨內總統初選及隨後大選,不到民進黨山窮水盡絕不罷手!
那些以為民意可以勝過黨意,或以為僅憑民調民意就能換下既定總統候選人的人,想法太天真了!他們忘了國民黨從來不是民主政黨,「民意僅供參考」更是馬政府常掛在嘴邊的話。朱立倫能否如願角逐2016大位,李登輝日前說得好:「要看馬英九要不要給他做」(這也是李登輝自己的經驗之談)。李更說,現在總統下台時,花很多心思想如何保證自己能「好好下台」,當年他都不用煩悩這個問題。
而顯然,2016馬並無意「給朱做」。朱立倫宣佈參選連任當天下午,馬主持中山會報,朱立倫與吳敦義皆與會,馬會議全程竟然隻字未提朱參選事宜,馬的「你太晚了」不悅盡在不言之中。馬對朱能否保證自己「好好下台」,顯然也尚未相信。
功高震主、權高震主、名高震主歷來是政治人物的大忌,何況朱在維基檔案中還留下「背後說主」記錄。朱之遲遲不敢宣布直攻2016,且處處表現得小心翼翼,應該與此有關。不幸根據「莫非定律」,你破釜沈舟、背水一決,雖然未必「先做先贏」,但遲疑不決,舉棋不定,反而一定失敗。朱正好符合這一缺點。該定律指出:任何事都沒有表面看起來那麼簡單(你以為是你的,未必是你的);你擔心某種不利狀況會發生,它就極可能發生(你擔心不是你的,果真不是你的)。
「莫非定律」非常荒謬。但人生本來就充滿了荒謬、悖論、事與願違、「有意栽花花不發,無心挿柳柳成蔭」。「莫非定律」與「帕金森律」(不稱職的首長造成機構臃腫、冗員充斥,效力卻不提升)、「彼得原理」(每一個人在等級體制內傾向上升到自己不能勝任的職位)合稱20世紀西方人事、人際文化「三大律」。它告訴我們,小事會變成大事,無事會變成有事,福既可能雙至,禍又未必單行,天下沒有理所當然的事。朱立倫既然不敢開口(以民意做後盾)要自己選定的目標,他就只好錯失上策,被動改選中策或下策,成為胡志強第二了!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