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9日 星期三

被誤解的中間選民

2014/02/02作者:孫慶餘 由於選民對國、民兩黨普遍失望,太多人寄望「第三勢力」出來打破並制衡兩黨壟斷局面,為台灣注入新的政治活力,近年「中間選民」遂越來越受重視及討論。但奇怪的是,不少藍綠陣營理論家都否認台灣有中間選民,或認定中間選民就是游離選民及不關心政治的選民,這些人傾向不投票,對政治無影響力,根本不值得重視;即使他們偶爾想投比兩黨更佳的「第三勢力」候選人,一碰到「藍綠對決」號召,仍會紛紛向兩黨歸隊,或因害怕他們更反對的一方得利,而不得不「含淚」「含恨」投另一方。所以,歸根結底,中間選民是一個「無效議題」,中間選民時代在台灣還沒有來到。 中間選民是無效議題嗎?中間選民時代真的沒有來到嗎?持此論調者一個有力證據是,民間聲望極高的宋楚瑜,近年兩次獨立參選台北市長及總統(也就是第三勢力候選人),皆以慘不忍睹比數落選,兩次皆是「天下不歸藍,即歸綠」,不論現任者做得多爛,宋都毫無機會。尤其2012總統選舉,宋的預估得票一度衝破150萬票,聲勢看漲,最後卻因九二共識的「藍綠對決」,大多數支持者改投兩黨,致使宋兩面落空。這個結果更增加了「中間選民時代沒有來到」的說服力。 然而,過去的黨外怎麼成長為民進黨的?民進黨怎麼由20%左右的得票(彭明敏1996年第一次總統民選得票20%,被稱為綠營最基本盤)成長到2004阿扁的50%以上的?答案是選票的轉移,也就是過去投國民黨的人改投民進黨(當然2004投阿扁的人,很多又因失望而於2008改投馬英九)。因制衡需要或政見因素或候選人因素而轉移投票的人,全部可以稱為中間選民。自認不屬藍綠固定支持者而仍願意投票的人,更是標準中間選民(西方稱為獨立選民)。大家都看到,這類選民在台灣越來越多,包括不支持藍也不支持綠的區塊已明顯大於藍綠各自基本盤。以上證據適足以攻破「中間選民是無效議題」的大膽假設。 但既然有那麼多中間選民,為何第三勢力候選人在台灣仍無出頭空間?一個重要原因是統獨對抗。統獨對抗不只讓明明已將當選的蔡英文,因九二共識而大量流失票源,也讓宋楚瑜橫遭波及,原本藍營游離出來的宋支持者,必須回去救九二共識,也就是不得不投馬。這種政策型或策略性投票,正是中間選民的特色。也因為有了中間選民,投票結果才能那麼理性,那麼表現「群體智慧」(其理想型態是中間大兩頭小)。 中間選民對一個社會之珍貴,就在於他們比其他人更擔心也更了解不恰當(如不承認九二共識,如極獨、極統)候選人當選總統的風險。一個民主社會而無中間選民,不只不可思議,而且極度危險。以台灣人對兩岸局勢及台灣國際地位的敏感,在統獨議題上,當然是中間選民而不是兩黨基本盤主導了選情。這是明知台獨不利選舉還樂此不疲的民進黨,在兩黨競爭上最吃虧的地方。越是高層次選舉,買票及組織運作作用愈小,統獨議題作用(而且主要是負面作用)愈大! 事實上,台灣選舉會岀現「中間選民時代沒有來到」的錯覺,也是因為統獨對抗。這種零和對抗讓正常的投票傾向,亦即肯定性投票,變成否定性投票。肯定性投票就是因支持誰而投票,一般民主投票都如此。否定性投票則是因反對誰(怕他當選不利台灣)而不得不投相反一方,台灣近年的投票大多如此。否定性投票不但易讓不該當選的人當選,也會讓好的候選人或第三勢力候選人錯失良機,全民同受損失。台灣政治及經濟局勢之越來越糟,國家領袖選出不得人是主因,而選出不得人又是統獨對抗所致。當大多數中間選民都不得不「含淚」「含恨」投票,他們就被當做藍綠兩黨基本盤了!理應隨民主進展而更擴大的中間選民也被誤認為不存在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