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9日 星期三

「逢中必反」回首來時路

2014/03/16 作者:孫慶餘 民進黨出人意表的公佈一份「民眾對兩黨中國政策態度」民調,其中國人對民進黨最不能接受者為「逢中必反」,對國民黨最不能接受者為「過於順從中國要求」(簡稱逢中必從)。民進黨醜媳婦大膽見公婆,公佈暴露自己缺點的民調,確實需要勇氣。只是不知道他們有沒有勇氣,踏出告別長期錯誤的第一步。 民進黨的長期錯誤始於建黨後,諸事待舉、民心未附、民主改革(如國會總統選舉、叛亂內亂條例)猶未確定前,就出現民主路線與台獨路線之爭,代表黨外時期「在野大團結」的外省籍黨員一一被鬥走,台獨黨網也一再被提出。當時黨內公職(美麗島系為主)主民主優先,黨工(新潮流系)主台獨優先,具聲望優勢的前者還能勉強壓住具人數優勢且逐漸躍居黨內思想主流的後者。如黃信介說「台獨可做不可說」,張俊宏試圖超越統獨對立之上談「世界島」。 而在1988民進黨臨全會台獨黨綱大對決前夕,仍未入黨的許信良、施明德,一個在菲律賓獄中,一個在台灣獄中,發表了異曲同工的訪談錄。施要求大家思考兩個問題:一是國民黨四十年來做的,也是將台灣獨立於中共統治之外。二是台灣實質上已獨立,不需再去喊台獨。施認為台灣當前最迫切問題是:對內進行政治改革,當各級政府民選次第完成後,民主政治自然步上正軌(人民當家作主實現);對外以更彈性名稱重返國際社會,只要不附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一部分,皆可接受。 許信良則以戰略視野分析大勢,說一種政治主張,除考慮其理想性外,尚須權衡後果及利害,政治鬥爭的一個原則就是「不要幫助敵人而使自己不利」,民進黨不需替國民黨解決台獨問題,因為國民黨做法已很明顯,民進黨強自出頭,反使自己陷入困境。許認為一般民眾仍不懂台獨真正意涵,甚至懷有恐懼感,民進黨應先做思想教育工作,而非政治動作;其次,中共為國際強國,美日皆相當在乎中共「一個中國」立場,民進黨與其主張(會被國際孤立的)台獨,不如爭取更多國外(包括中國)同情與支持。結讑是:民主比台獨更重要,民進黨應把執政當成首要目標,只要民進黨能在選舉中取得政權,許多問題都能迎刄而解。至於中共方面,國民黨與民進黨都應與之建立良好、和平、共榮關係,有如歐洲共同市場。 以上黃、張、許、施四人的話,放在26年後的今天,依然光閃動人且深具可行性。可是,儘管民進黨前身的黨外人士擁有一大群啓蒙者,心懷理想,更注重現實可行性,後進的民進黨員卻不是工於計算的個人及派系經營者,就是狂熱冒進的真實信徒。中國學者李澤厚所謂「啓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在民進黨內同樣發生,而且同樣先把台獨當「救亡」(避免亡於中共)工具,繼之變奪權、維權工具。在「救亡」的大旗下,不只中國要反,連中華民國也否定(不否定中華民國就不能建立台灣共和國),最後連民主派也一起打為「國民黨同路人」「中共同路人」。呂秀蓮最近對柯文哲的戴紅帽、戴藍帽,和幾年前扁游時期對付「十二寇」幾無不同。 也正是「啓蒙與救亡」的變調,台獨黨綱雖在1988年沒通過,卻拉長戰缐到1991年通過。從此,獨派手中有了黨綱武器,民主派更是當者披靡,民主路線與台獨路線之爭萎縮成選舉路線與台獨路線之妥協,如果不是1999阿扁要選總統,民進黨斷然不會通過暫時承認中華民國的《台灣前途決議文》。果不其然,扁政府後期扁游體制又通過了正宗台獨的《正常國家決議文》,至今無一任黨主席敢逾越。蔡英文不敢承認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蘇貞昌對中國事務委員會及華山會議虛晃一招,都證明台獨黨綱及《正常國家決議文》的魅影已深入他們骨髓。 「逢中必反」源自黑格爾「承認的鬥爭」:奴隸必須反抗主人,直至對方承認己方平等,鬥爭才告停止。但民進黨的「逢中必反」過猶不及,在國會全面改選、總統直選及憲法增修(即排除大陸地區)後,也就是「中華民國台灣化」及「2300萬人主權」誕生後,才開始大反特反:反中華民國,要切斷2300萬人共同安身立命的根;反中共,不是要對方承認我方中華民國,而是站在台獨角度反對及仇視中國。這已經脫離單純「承認的鬥爭」,進入為求自我認同而大肆製造敵人的沙文主義了! 因主張白人沙文主義而毀掉一世英名的杭亭頓說:「只有我們知道自己不是誰,並且知道我們在反對誰時,我們才能知道我們是誰。」威廉•康諾利說:「認同需要差異,解決對自我認同懷疑的方法,在於通過製造與自我對立的他者,借此建構自我認同。」以上都是最邪惡的建構自我認同的方式,不幸民黨主張台獨,就選擇了這條最差的路,也就是「逢中必反」的路。 到這階段,民進黨已不再是黨外血脈及「台灣長子」,而變身2300萬人的夢魘及惡魔了。大多數選民不讓民進黨執政,是公平的。甚至國民黨的「逢中必從」,也是民進黨的「逢中必反」逼出來的。逢中必反與逢中必從具有辯證關係,沒有民進黨的逢中必反,國民黨還不敢和中共掛勾,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還涇渭分明,一旦民進黨連中華民國都不承認,國共就找到共同反獨(制止民進黨勝選)的最大共識,民進黨也走上與執政漸行漸遠的不歸路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