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6日 星期日

這次選舉看到公民社會的成長

2009/12/4
本屆三合一縣市長選舉終於落幕了。國、民兩黨主席及天王雖然以狂颷的速度,到處趕場輔選,但大體上除極少選戰膠著區如竹、宜、嘉縣外,選民是冷靜的,而且投票一年比一年冷靜,冷靜到接近已開發國家。這對於一切冷政治化,黨爭及選舉有如前清械鬥的台灣,未始不是一件好事,會滋生更多公民社會特質,化除移民社會戾氣。
這次選舉,綠營說是馬英九的期中考及信任投票。信任投票也許是,期中考則不然,明年五大院轄市長首選才算期中考,直接攸關二0一二總統大選佈局。而即使是信任投票,規模也太小,如同馬英九說這只是一場「縮小的地方選舉」。既然縮小,而且主要是農業縣而非都會區選,如何會有太多信任投票性質?農業區以地方議題為主,採傳統型態動員(包括買票),信任投票性質會沖淡。因此,縱然國民黨小輸,也只能視為提名及黨內同室操戈處理不當,不能視為信任投票結票。除非民進黨在南部以外的數個農業縣都得票大有斬獲。
然而,一些人的信任投票說法,也不是全無道理。如林義雄表示,馬英九一年多來所做所為,若不能給他一個強力制衡,他「感覺會為台灣帶來災難」。確實如此,馬英九一味傾中,在主權及台灣主體性上過度示弱,讓多數國人憂心忡忡,唯恐台灣籌碼越來越少,一步步往死路走。例如美中歐胡聯合聲明,明明是台灣六十年來最大變局,是美國在台灣問題上的歷史性大倒退,馬英九却說這是美中台三邊「六十年來最好的時刻」。這種政治判斷如何不令有識者憂心?
幸運的是,台灣的公民社會特質近年逐漸轉強。不久前,壹傳媒的「動新聞」事件,最後會以社會公眾憤怒、壹傳媒讓步收場,就是公民社會成長的結果。當政府認為「無法可管」,普遍社會却認為「非管不可」時,就是公民社會發聲,表達「主權在民」的時候。有了公民社會的後盾,不只政府不能不管,壹傳媒也不能不怕。「主權在民」就從公民關心社會普遍福祉開始。普遍福祉的落實也是「主權在民」的落實。這原本該由政府公權力做的事,却因政府領導力不足,公民社會就填補了那個領導力空缺,行使直接民權。
「縮小的地方選舉」照理不會有太明顯信任投票效果。但公民社會的成長却是當政者不能忽視的訊息。台灣的公民社會正在加速成熟,不論任何政黨,如果要執意妄為,都可能今年明年及二0一二年大選遭到信任投票報應。公民社會這個新因素可能是國、民兩黨尚未想到的新變數,但這個新因素肯定會為今後大選造成重大衝擊,大家不妨拭目以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