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5/10
吵吵嚷嚷的民進黨南高二都候選人終於底定了,民進黨「奉民調之命」的結果出爐了,下一步就是再「奉民調之命」強逼蔡英文選新北市。春風得意的陳菊說:「民意呼聲最高的同志就該順應民意,為黨出征。」蘇貞昌重要幕僚說:「蔡若不尊重民意出戰新北市,她必須為民進黨的五都敗選負責。」還有人說蔡像搭手扶梯,會一路把她「拖」到新北市參選。他們滿口黨及民意,把黨的利益放到至高無上地位,個人志趣及意願全部要為黨的光榮而犧牲。
事實上,民調是一種很虛幻、即時的東西,它會隨時間變動,也會隨事件轉移,民調高的人適合某事,卻未必適合其他事。可是,對滿腦戰爭功利邏輯的扁式民進黨人,除了爭權奪位以外,幾乎沒有其他思想。他們像草原上的蒙古人,沒有戰爭就沒有戰功,沒有戰功就沒有政治生命。因此,他們不只永不停息的發動戰爭,對國民黨戰,對黨內戰,他們也以戰爭看待一切人與事,把民調都當成戰爭工具,如同美國報業大王赫斯特的名言:「你製造戰爭,我製造民意。」
也正因為滿腦戰爭功利邏輯,民進黨成了「可以馬上得天下,不能馬上治天下」的成吉思汗後裔(一代天驕居然是東西方文明的最大破壞者),適合當在野黨而非執政黨。好不容易出了一個適合當執政黨,能夠給民眾帶來穩定、理性信賴感的蔡英文,民進黨又要用他們狂悍嗜血的功利邏輯去改造她,強逼她變成「暴力小英」。
他們不知道,地方選舉要地方選舉的人才,全國事務要全國事務的人才,有人是國家或世界格局,有人只是地方格局。更重要的是,政黨一定要保有文明的對外櫥窗,用他或她來提升黨的形象。黨的形象如果不佳(如扁政府後期),再好的戰將投入選舉也是枉然。
民主政治和政黨政治脫不了關係。但自政黨政治早期,人們就對黨派的偏執自私充滿戒心。麥迪遜說,黨派是在共同熱情及利益驅動下結合發展,卻背離了其他公民或社會利益。美國總統華盛頓在公職告別演說中更說:「讓我現在以最嚴厲的態度警告你們,小心黨派意識的毒害!」沒有別的原因,政黨慣於以人民或全民的代表自居,卻目無人民,表面尊重民調,其實是選票考量,在不需民調之處,政黨比任何個人都黨同伐異。尼布爾說「團體比個人不道德」、密契爾斯說「寡頭統治鐵律」指的主要都是政黨。
黨派利益並不高於個人利益。所有假借黨派逼迫他人的行為,都是為了黨派中少部分人的利益及私心。什麼是為黨的光榮而犧牲?海明威說得好:「我總是被光榮、犧牲這些字眼弄得非常難堪。光榮的並不光榮,犧牲也像芝加哥屠宰場的犧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