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9/27
台灣每逢暴雨必淹。對於颱風肆虐,必須「治水為先」的國家來說,這似乎不可思議。但台灣人卻相安無事,民眾每年抱怨,政客每年保證治水,水患也年年如期發生,治之不去。這恐怕有更深的道理值得研究。
為什麼像岡山、左營這些日治時期曾為治水防洪典範的地區,現在同遭水患波及?為什麼都市開發不注重地形地貌及風向水向?為什麼無限制的城市開發(如北市竟容許二十、三十層高樓林立)可以被容許,大都會必須蓋成密不透風、不見天日的水泥叢林?人口密度不該透過高樓密度來限制嗎?各縣市可以把滯洪地、行水區任意填塞,與水爭地,不顧自然生態嗎?為什麼有些城市下水道排水有餘,其他城市卻嚴重不足?
這些問題就像治水工程分交中央地方各自負責一樣,都是中央不負責任,沒有完善國土規劃的顯現。國土規劃不能只從經濟發展、為科技業主覓地及土地開發商利益角度思考,「人」及「子孫未來」才是思考重點。但從國民黨到民進黨政權,從政黨輪替到再輪替,我們看到中華民國政府有任何「人」(人性)及「子孫」(永續)的思考嗎?
我曾問過一位大企業家兼開發商,他為何能在中國大陸規劃如此完善社區,在台灣卻不能?他說這要問我們政府。答案正在這裡。台灣雖然像荷蘭、日本,需要治水、防洪,或更重要的「與水共存」,但台灣卻有一個思考仍與清末沒有太大差別的政府體系,中華民國官吏的許多作為也與《官場現形記》、《廿年目睹之怪現狀》等描寫的官場醜態若合符節。
台北花博及新生高貴得離譜嗎?不要忘了捷運木柵線當年在郝柏村人馬齊某興建下,也是貴得離譜;在馬英九、郝龍斌相繼擴建及整合文湖線下,同樣貴得離譜。只是不幸花博及新生高有足夠資料可以揭發而已。
《官場現形記》裡到處是撈錢的手法示範,連慈禧都不得不說:「通天底下一十八省,哪來的清官!」而以清廉自命的慈禧正是天下貪官的總後台。
《兒女英雄傳》談到治水更是荒唐。水是永遠治不好的,因為分段治理,後段治好,前段潰堤,潰堤處沖垮治好處。於是永遠都在治水,永遠都是中央不必負責,一出了事,就找個地方治水官員卸責。亦即好處由中央及地方所有前任官員撈,壞處由恰巧在任而被選做替死鬼的人扛。
台灣治水為何治不好?因為由中央到地方有太多《官場現形記》人物,東邊扶了西邊倒,橋樑堤防修了又壞,壞了又修,把納稅人的錢不當錢用,同時比清朝更糟的是,所有大小官員一概不必究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