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2日 星期日

百年人物多少滄桑

2011年 01月03日
*在全台璀璨的煙火秀中,中華民國進入第一百年。百年何其漫長,人物及歷史何其滄桑。尤其中華民國歷經大陸及台灣兩個階段,前者三十八年,後者已六十一年,花甲一代尚無大陸記憶,何況青壯少。因此不久前國史館票選《民國百人》,網民將此中與彼中相混,殆極平常。自己沒有正確的民國史觀,以中共為中心的對岸史觀自然乘虛而入。
*什麼是正確史觀?就是不以國或共為中心,而以人民及現代化為中心的史觀。從這個史觀看,國共「黨國」塑造出來的人物,未必那麼偉大。以中華民國開國為例,孫中山被尊為國父,孫蔣「一脈相承」,其他人不是被遺忘,就是輕描淡寫。然而中華民國建國,黃興若不是比孫中山偉大,至少同等偉大,其無私坦蕩不爭的人品,堪為民國楷模。
*孫是理想家兼鼓吹者,黃是革命實踐者。孫黃以興中會、華興會等合組同盟會,黃派人才濟濟,黃最孚重望,但他力薦孫領導同盟會。武昌起義後,同盟會取得革命主導權,同志咸欲推黃組臨時政府,如章太炎倡言「若舉總統,以功則黃興,以才則宋教仁」,但黃卻將一切安排妥當,等孫回國就任大總統。黃對孫的推讓一以貫之。可以說,沒有孫中山,還可以有中華民國,但沒有黃興,一定沒有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國父」絕不該聽任蔣介石私心安排,由一人獨享。
*如果說政治偉大難斷,學術及文化偉大則較易判斷。五四運動是中國現代化的重要轉捩點,對人心、思想影響最大者首推胡適,他除了是中外共認的政治自由主義掌旗者外,他的白話文學革命(陳獨秀共同鼓吹)告別了文言文時代,他的《中國哲學史大綱》開啟了中國哲學史學科(馮友蘭深化),他的《紅樓》《水滸》等考證將歷代文人不屑的話本引入學術殿堂(魯迅、俞平伯紹繼),他「拿證據來」的證據主義掀起了疑古狂潮(顧頡剛光大)。其中顧頡剛的成就尤大,一舉推翻儒家三皇五帝的道統及堯舜禹湯的聖王神話,讓五四成長的一代無拘無束拋開舊枷鎖,迎向現代。
*但五四不是憑空而來,由清末入民國,梁啟超及嚴復對現代思潮的譯介已風行全國,啟蒙了從戊戌維新到胡適、魯迅一代。更重要的,沒有蔡元培這位五四推手,就沒有胡適、陳獨秀的文學革命及魯迅第一篇現代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京師大學堂改名北京大學,是在蔡元培教育總長任上,北京大學力求成為現代化的學術殿堂,是從他長校開始;第一個允許女性入學的教育家,也是他。
所以五四運動起於北京大學,並非偶然。梁漱溟說得好:「若沒有當時的北京大學,就不會有五四運動出現。若非蔡先生長校,亦不可能有當時的北京大學。」
*以上所列政治或學術偉人,不是已被孫蔣毛周鄧掩蓋,就是在兩岸黨國體制下淪為廢人,或經過中共惡意批鬥,面目全非(陳寅恪這位「全中國最博學者」、「教授中的教授」甚至被紅衛兵活活鬥死)。
今天要談民國百年的台灣人物尚非難事,但要談大陸階段那些人物,當真是幾番興廢、多少滄桑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