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 03月28日
核災後的日本瞬間由工業社會寵兒及超優生,變成《聖經》中頭上有印記的該隱,外人爭相撤離,日本食品遭拒,旅客不敢入境,儼然地球瘟神。連老成持重的張榮發都公開反核,說日本如此注重核能安全國家都無法應變,何況台灣。反核將重新成為顯學,主要理由有二:一是反核就是反不測風險,全球沒有比核外洩及核污染更大的風險。二是核災是最民主的災難,富貴貧賤地位高低無一倖免。
在核災之前,人類談論風險,都是可測量、有區域性、有職業性、有階級性,甚至有時間性的風險,例如肺癆、流感、殺蟲劑、化肥等。這些風險並非不能躲開或予以防治,富貴人家更是特權,可以不涉足危險公共場所,避免疾病傳染,可以吃有機食品,避免殺蟲劑及化肥。但核污染不同,它是不能保險,沒有邊界及區域的,由一國擴散到一國,而且不分種族、階級、有錢、無錢一起受害。不只是人,包括土地及土地上的物產(公共或私有)都一體受害,財產頃刻化為烏有。它甚至是沒有時間性的,污染的地區幾個世代可能都無法居住。
過去的風險局限於少數人,還經常有冒險獲益的機會(如股市名言:愈大的風險,愈大的獲利)。而後工業的核化風險卻沒有獲益者,人人都是輸家及受害者,它冒著地球上所有生命都自我毀滅或遭受毀滅的風險。而且由於後工業的風險大都是「不測」的,人沒法用傳統方式及時制止,等到察覺時大多禍已鑄成,甚至無法挽回(如蘇聯車諾比及這次日本核災)。因此後工業的風險更可怕。它的可怕正在於它的「不測」、「不可經驗」,全憑專家及政府一張嘴保證。這種保證比起災難的活生生例證,簡直一文不值。張榮發會反核,就是比較日本與台灣處理核能安全及應變措施後的良心建言。
如果日本不能避免核災,台灣有能力避免嗎?答案是沒有。別說九級地震及海嘯一起來,就是八級台灣也承受不了。而切莫忘記,台灣與日本都同處活躍的斷層帶,都被並列於核事故高危險名單中。何況近年地殼活動頻繁,地震、火山爆發、海嘯,一波大似一波。日本核災發生後,卻沒有聽到台灣官員主張核廠分批停機檢驗,強固耐震係數,反而是不斷談核廠除役會影響多少工業產值,會損失多少就業機會。馬英九「防災重於救災」的呼籲,聽起來於是備覺諷刺。人們不禁要問:台灣防了什麼?以台灣官僚體系的敷衍習性又能防什麼?
日本這次核災如德國總理莫克說的「完全不像真實的真實」。沒有人相信世界防範核災最好的日本會發生核災。但上帝的仁慈也許就在這裡,祂讓地球村模範生的日本受到殘酷重創,以此警示防災及應變能力遠遠不及的其他國家,特別是台灣,要繼續核能發電,就要承受比日本更嚴重的毀滅及「不測風險」,如不知記取日本教訓,下一個災區可能就在台灣。
2011年3月27日 星期日
日本如何走出災難創傷症候群?
2011/3/25
日本遭逢千百年未有的地震,海嘯、核災三合一大災難後,舉世對日人的守法、理性、低調及傳媒的節制同聲讚美。台灣媒體甚至以社論指摘日本民間社會太消極,說「温馴的日本人民易讓執政者沉睡」,政府及官方機構會變得不負責。然而,這只是災難反應的第一階段,接著創傷壓力症候群即將出現,災民及一般民眾絕不是想像中那般温馴或如表面般温馴。
在災難剛發生時,人被震昏,「驚魂未定」,本能的反應是平時的紀律及國民教育,倖存者必須先逃難,找尋安頓,未安頓下來前仍為災難狀況所左右。但一旦安頓下來,特別是回到家居而不是群居,人馬上回味及尋思災難中的細節,創傷正式侵襲,不是為災難中喪失的親人或財物心碎,就是為前途茫茫而落入絕望,並開始找尋讉責對象,不是政府、官方,就是自己,有時甚至是其他替罪羊。像日人最近就是駡首相、駡官方應變太慢、駡東電副社長災難期間喝花酒、駡官方隱匿輻射災情,東電社長要去災區道歉也被拒絕。
但最嚴重的是自己成為悔恨及折磨焦點。如把親人的死亡歸咎自己的疏忽,或悔恨自己沒有對死者更好、自己未履行對死者的約定等。納粹德國屠殺六百萬猶太人,精神病學家尼德蘭多年診斷倖存者,歸結出「倖存者症候群」這一術語,泛指慢性焦慮症、懼怕再受害、抑鬱、失眠、惡夢、不能體驗快樂(快感)、自責、幻覺、易怒、離群、對世界充滿敵意及不信任、人格分裂、無法再適應正常生活,自殺經常成為心中抹不去的陰影,並且陷入封閉,認為自己的傷痛不是其他人所能瞭解等。簡而言之,大多數人如果走不出創傷症候群,此後生活就如同「行屍走肉」。
對創傷壓力症候群的研究始於十九世紀的集體歇斯底里,再來是一次大戰的「士兵戰場精神官能症」,最終完善於美國越戰退伍軍人,現在則擴及地震、海嘯及家庭暴力(兩性暴力)的集體創傷。研究的目的在於讓倖存者及受害者走出創傷,重新「回到社會」。
走出創傷,受害者及倖存者才能不再停在「創傷壓力症候群」或「倖存者症候群」中,封閉自我。日本的方法接近社會集體治療,如宣揚為救大家脫險而被海嘯吞噬的女播音員及男護士,提醒大家「犠牲應有價值」,大家要好好活著,以感謝他們的英勇犠牲;如以小學生集體唱歌及學校畢業場景供災民分享,提振災民重生喜悅。所有昇華悲傷、面對未來、立碑造像及訂定紀念日的温暖畫面,無不為了幫助倖存者及受害者走出創傷。
美國華盛頓建造越戰紀念碑後,不少越戰老兵前往巡禮並得到救贖。一位老兵敍述這種徑驗:「我像是走進教堂,獲得某種宣洩。我彷彿是紀念碑的一部分。由於我能從它得到平靜,我也才能再度得到做事力量。」得到救贖才能走出創傷,這是治療創傷壓力症候群的關鍵一步。
日本遭逢千百年未有的地震,海嘯、核災三合一大災難後,舉世對日人的守法、理性、低調及傳媒的節制同聲讚美。台灣媒體甚至以社論指摘日本民間社會太消極,說「温馴的日本人民易讓執政者沉睡」,政府及官方機構會變得不負責。然而,這只是災難反應的第一階段,接著創傷壓力症候群即將出現,災民及一般民眾絕不是想像中那般温馴或如表面般温馴。
在災難剛發生時,人被震昏,「驚魂未定」,本能的反應是平時的紀律及國民教育,倖存者必須先逃難,找尋安頓,未安頓下來前仍為災難狀況所左右。但一旦安頓下來,特別是回到家居而不是群居,人馬上回味及尋思災難中的細節,創傷正式侵襲,不是為災難中喪失的親人或財物心碎,就是為前途茫茫而落入絕望,並開始找尋讉責對象,不是政府、官方,就是自己,有時甚至是其他替罪羊。像日人最近就是駡首相、駡官方應變太慢、駡東電副社長災難期間喝花酒、駡官方隱匿輻射災情,東電社長要去災區道歉也被拒絕。
但最嚴重的是自己成為悔恨及折磨焦點。如把親人的死亡歸咎自己的疏忽,或悔恨自己沒有對死者更好、自己未履行對死者的約定等。納粹德國屠殺六百萬猶太人,精神病學家尼德蘭多年診斷倖存者,歸結出「倖存者症候群」這一術語,泛指慢性焦慮症、懼怕再受害、抑鬱、失眠、惡夢、不能體驗快樂(快感)、自責、幻覺、易怒、離群、對世界充滿敵意及不信任、人格分裂、無法再適應正常生活,自殺經常成為心中抹不去的陰影,並且陷入封閉,認為自己的傷痛不是其他人所能瞭解等。簡而言之,大多數人如果走不出創傷症候群,此後生活就如同「行屍走肉」。
對創傷壓力症候群的研究始於十九世紀的集體歇斯底里,再來是一次大戰的「士兵戰場精神官能症」,最終完善於美國越戰退伍軍人,現在則擴及地震、海嘯及家庭暴力(兩性暴力)的集體創傷。研究的目的在於讓倖存者及受害者走出創傷,重新「回到社會」。
走出創傷,受害者及倖存者才能不再停在「創傷壓力症候群」或「倖存者症候群」中,封閉自我。日本的方法接近社會集體治療,如宣揚為救大家脫險而被海嘯吞噬的女播音員及男護士,提醒大家「犠牲應有價值」,大家要好好活著,以感謝他們的英勇犠牲;如以小學生集體唱歌及學校畢業場景供災民分享,提振災民重生喜悅。所有昇華悲傷、面對未來、立碑造像及訂定紀念日的温暖畫面,無不為了幫助倖存者及受害者走出創傷。
美國華盛頓建造越戰紀念碑後,不少越戰老兵前往巡禮並得到救贖。一位老兵敍述這種徑驗:「我像是走進教堂,獲得某種宣洩。我彷彿是紀念碑的一部分。由於我能從它得到平靜,我也才能再度得到做事力量。」得到救贖才能走出創傷,這是治療創傷壓力症候群的關鍵一步。
2011年3月20日 星期日
臨危不亂與武士道
2011年 03月21日
*日本遭逢百年未有的震災、海嘯、核災浩劫,官方應變過慢,被媒體形容為「無對策的六天」,民眾冷靜自律及媒體負責盡職則廣獲舉世好評,譽為「這才是文明國家」。這種國民奇蹟,各方咸認奧祕藏在武士道傳統裡,融入國民教育中,形成獨有的日本式公民社會,其重要表現之一就是臨危不亂。
*臨危必亂是現代群眾社會特質,民主制度如果缺乏有公德心及法治精神的政客及國民,民主政治與暴民政治只有一線之隔。臨危不亂正是公德心及紀律的內化,日本的武士道傳統對此貢獻良多。新渡戶稻造的《武士道》一書將此傳統歸功於佛教信仰:「心平氣和接受命運安排,對不可避免之事默默服從,面對危險或災禍時堅忍鎮定、不貪生怕死。」以及神道信仰:「對主君的忠,對先祖的敬,對父母的孝,沒有任何宗教教導能如神道深刻,它讓武士的傲慢性格賦予忍從性。」
中國人說:「千古艱難唯一死」、「除死無大難」。能從容面對死亡,就進入了武士道堂奧,其他一些修為亦迎刃而解。
*新渡戶舉出日本戰國二大兵法家上杉謙信及武田信玄交戰例子,說明這種修為。謙信聽說武田軍食鹽補給被北條軍切斷,士氣耗弱,立即派人送去食鹽,並稱:「我與你是以刀劍爭鋒,不是用鹽米這種卑鄙手段。」顯然謙信違反了《孫子兵法》「兵者,詭道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的教言。然而有比生死更大的事,如榮譽、義理。與其說這些來自佛教,不如說來自孔孟,來自宋明理學,特別是王陽明學說。
*孔子說生死:「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見利思義,見危授命(獻出生命)。」孟子說捨生取義:「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這些才是武士道精神最早最重要來源。賴世和《日本人》一書說得好:「在整個歷史上,日本人對中國的興趣遠大於中國人對日本。漢代以後日本從中國大量吸收文明。直到19世紀初,許多受過教育的日本人仍認為自己是中國文明的子孫。」
*那中國為何沒有武士道傳統?因為中國「士」的傳統遺失了,而且中國是「法之不行,自上亂之」。日本卻執著而頑強的將儒釋道(日本神道其實亦是儒道)教義承襲下來,與本土文明矛盾結合。
*班乃迪的《菊花與劍》就是暗指愛美又嗜血、服從又不馴、求新又戀舊的矛盾結合。賴世和也說日人重派系、團社,到了集體先於個體、集體定義個體的程度;源出於中國的「面子」甚至在日本成為「團體面子」及「在團體成員面前保持面子」的集體主義道德。
日本戰敗後,麥克阿瑟能輕車簡從安穩統治不久前還是軍國主義的日本,亦因日人「認敗服輸」的集體負債感,對「不殺之恩」報以服從。
*新渡戶稻造描述的武士道傳統確是日人遭逢浩劫中臨危不亂的精神支柱。然而它主要歸功儒家及王陽明理學,其次才是新渡戶所謂的佛教及神道。
*日本遭逢百年未有的震災、海嘯、核災浩劫,官方應變過慢,被媒體形容為「無對策的六天」,民眾冷靜自律及媒體負責盡職則廣獲舉世好評,譽為「這才是文明國家」。這種國民奇蹟,各方咸認奧祕藏在武士道傳統裡,融入國民教育中,形成獨有的日本式公民社會,其重要表現之一就是臨危不亂。
*臨危必亂是現代群眾社會特質,民主制度如果缺乏有公德心及法治精神的政客及國民,民主政治與暴民政治只有一線之隔。臨危不亂正是公德心及紀律的內化,日本的武士道傳統對此貢獻良多。新渡戶稻造的《武士道》一書將此傳統歸功於佛教信仰:「心平氣和接受命運安排,對不可避免之事默默服從,面對危險或災禍時堅忍鎮定、不貪生怕死。」以及神道信仰:「對主君的忠,對先祖的敬,對父母的孝,沒有任何宗教教導能如神道深刻,它讓武士的傲慢性格賦予忍從性。」
中國人說:「千古艱難唯一死」、「除死無大難」。能從容面對死亡,就進入了武士道堂奧,其他一些修為亦迎刃而解。
*新渡戶舉出日本戰國二大兵法家上杉謙信及武田信玄交戰例子,說明這種修為。謙信聽說武田軍食鹽補給被北條軍切斷,士氣耗弱,立即派人送去食鹽,並稱:「我與你是以刀劍爭鋒,不是用鹽米這種卑鄙手段。」顯然謙信違反了《孫子兵法》「兵者,詭道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的教言。然而有比生死更大的事,如榮譽、義理。與其說這些來自佛教,不如說來自孔孟,來自宋明理學,特別是王陽明學說。
*孔子說生死:「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見利思義,見危授命(獻出生命)。」孟子說捨生取義:「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這些才是武士道精神最早最重要來源。賴世和《日本人》一書說得好:「在整個歷史上,日本人對中國的興趣遠大於中國人對日本。漢代以後日本從中國大量吸收文明。直到19世紀初,許多受過教育的日本人仍認為自己是中國文明的子孫。」
*那中國為何沒有武士道傳統?因為中國「士」的傳統遺失了,而且中國是「法之不行,自上亂之」。日本卻執著而頑強的將儒釋道(日本神道其實亦是儒道)教義承襲下來,與本土文明矛盾結合。
*班乃迪的《菊花與劍》就是暗指愛美又嗜血、服從又不馴、求新又戀舊的矛盾結合。賴世和也說日人重派系、團社,到了集體先於個體、集體定義個體的程度;源出於中國的「面子」甚至在日本成為「團體面子」及「在團體成員面前保持面子」的集體主義道德。
日本戰敗後,麥克阿瑟能輕車簡從安穩統治不久前還是軍國主義的日本,亦因日人「認敗服輸」的集體負債感,對「不殺之恩」報以服從。
*新渡戶稻造描述的武士道傳統確是日人遭逢浩劫中臨危不亂的精神支柱。然而它主要歸功儒家及王陽明理學,其次才是新渡戶所謂的佛教及神道。
2011年3月19日 星期六
大災難中看日本公民社會美德
2011/3/18
這次日本地震、海嘯、核外洩三災同來。日本政府的反應不如十六年前阪神大地震,日本媒體甚至稱此為「政府無對策的六天」。但日本民眾的處變不驚及媒體的冷靜自持,却令全世界刮目相看,同聲讚嘆「這才是文明國家」。政府何以致此?因為政權如走馬灯般換來換去,不易產生睿智決斷有大氣魄的領導人,而且三災接踵而至,屋漏偏逢連夜雨,講究程序又處事龜毛的官僚體制自然應變不及。至於民間,外界普遍認定武士道精神發揮了作用。
日本明治維新強盛,是武士道精神發揮作用。日本對外侵略,挑起中日戰爭及太平洋戰爭,也是武士道精神走火入魔。武士道精神如同任何氣質,都有正負兩面。負面的武士道既己在二次戰後遭懲罰,正面的武士道就逐漸蛻變為守法、自重、有榮譽感的「公民社會」美德。用英國的說法,就是紳士美徳。英國紳士美德既能自騎士精神演化而來,日本公民社會美德自然也能從武士精神演化而來。
不必引述西方媒體的看法,光是台灣民眾對日本這次空前浩刼的直撃觀感就非常令人動容。台灣交換學生看到日人沒有恐慌或情緒崩潰,都按照防震演習步驟做,「平時內歛的日本人遇到強震時更加鎮定」。而台灣網路作家說日本NHK「即時呈現的空拍畫面,冷靜而詳實提供海嘯的正確訊息。他們知道包括災區民眾及全球日本人都在注意,因為這是最重要的訊息來源。所以沒有災民呼天搶地的畫面,沒有記者跑去災區大呼小叫表演。對於訊息傳遞、政府政策發佈、NHK真是讓人欽佩。」台灣記者在日本採訪中也發現,日人排隊不爭先,車輛不亂按 叭,在天崩地裂中仍井然有序及沈著堅忍。
「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這就是武士精神的訓練。新渡戶稻造的《武士道》一書對武士道精神做了深刻描述。而歸本溯源,武士道是一種知行合一的生命原則,知識必須和實踐合而為一,所有義理勇氣的倫理必須在生活中表現出來,才稱得上美德。這是王陽明學說的精髄。經過這種訓練後,不畏生死,先問責任及榮譽的男子典範出現了,連「武家之女」也要求符合這種典範。如同江戶時代著名勇士林子平名句:「勇以義為依據。只要合乎道理就該毫不猶豫去做,應死時便勇敢赴死,該出征時便立刻出征。」日本久映不衰的《忠臣藏》及目前為勇救核災而自願牺牲的「五十勇士」、「一八0勇士」都是這種典型。
武士道精神可以為禍,也可以為福。而在日本最危疑震撼的空前活刼中,武士道精神發揮了文明社會中極難能可貴的鎮定力量。有了這樣的國民及媒體,日本上層無論如何庸懦,國家都不會滅亡。正像一句台灣諺語說的:「樹頭(基層)若站穩,不怕樹尾(上層)做颱風。」
這次日本地震、海嘯、核外洩三災同來。日本政府的反應不如十六年前阪神大地震,日本媒體甚至稱此為「政府無對策的六天」。但日本民眾的處變不驚及媒體的冷靜自持,却令全世界刮目相看,同聲讚嘆「這才是文明國家」。政府何以致此?因為政權如走馬灯般換來換去,不易產生睿智決斷有大氣魄的領導人,而且三災接踵而至,屋漏偏逢連夜雨,講究程序又處事龜毛的官僚體制自然應變不及。至於民間,外界普遍認定武士道精神發揮了作用。
日本明治維新強盛,是武士道精神發揮作用。日本對外侵略,挑起中日戰爭及太平洋戰爭,也是武士道精神走火入魔。武士道精神如同任何氣質,都有正負兩面。負面的武士道既己在二次戰後遭懲罰,正面的武士道就逐漸蛻變為守法、自重、有榮譽感的「公民社會」美德。用英國的說法,就是紳士美徳。英國紳士美德既能自騎士精神演化而來,日本公民社會美德自然也能從武士精神演化而來。
不必引述西方媒體的看法,光是台灣民眾對日本這次空前浩刼的直撃觀感就非常令人動容。台灣交換學生看到日人沒有恐慌或情緒崩潰,都按照防震演習步驟做,「平時內歛的日本人遇到強震時更加鎮定」。而台灣網路作家說日本NHK「即時呈現的空拍畫面,冷靜而詳實提供海嘯的正確訊息。他們知道包括災區民眾及全球日本人都在注意,因為這是最重要的訊息來源。所以沒有災民呼天搶地的畫面,沒有記者跑去災區大呼小叫表演。對於訊息傳遞、政府政策發佈、NHK真是讓人欽佩。」台灣記者在日本採訪中也發現,日人排隊不爭先,車輛不亂按 叭,在天崩地裂中仍井然有序及沈著堅忍。
「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這就是武士精神的訓練。新渡戶稻造的《武士道》一書對武士道精神做了深刻描述。而歸本溯源,武士道是一種知行合一的生命原則,知識必須和實踐合而為一,所有義理勇氣的倫理必須在生活中表現出來,才稱得上美德。這是王陽明學說的精髄。經過這種訓練後,不畏生死,先問責任及榮譽的男子典範出現了,連「武家之女」也要求符合這種典範。如同江戶時代著名勇士林子平名句:「勇以義為依據。只要合乎道理就該毫不猶豫去做,應死時便勇敢赴死,該出征時便立刻出征。」日本久映不衰的《忠臣藏》及目前為勇救核災而自願牺牲的「五十勇士」、「一八0勇士」都是這種典型。
武士道精神可以為禍,也可以為福。而在日本最危疑震撼的空前活刼中,武士道精神發揮了文明社會中極難能可貴的鎮定力量。有了這樣的國民及媒體,日本上層無論如何庸懦,國家都不會滅亡。正像一句台灣諺語說的:「樹頭(基層)若站穩,不怕樹尾(上層)做颱風。」
2011年3月13日 星期日
打一場國家治理之戰
2011年 03月14日
*蔡英文選擇五都及立委補選告一段落才宣布參選總統,因為她必須「先公後私」。她在宣布參選時暫辭黨主席,因為她不能落人「黨務不中立,球員兼裁判」話柄。她的宣布在蘇貞昌之前,因為蘇仍在等待黨內撮合「蘇蔡配」(完全沒有「蔡蘇配」),蔡以宣布參選做為明確答覆。無論蘇蔡呂任何一人,此後都進入了與馬英九一對一的對比式民調。而他們要比的絕不是媒體魅力或動人辭藻,而是誰更能治理國家,讓國人看到希望。
*歐美一首膾炙人口的兒歌說:「我請你原諒╱我從未許諾你一座玫瑰園。」遺憾的是,十多年來台灣的總統民選,選民聽到的總是一座座美侖美奐、充滿夢想的玫瑰園,最後也總是由下一屆挑戰者宣告或揭發沒有那座玫瑰園。阿扁的新中間路線及「四不一沒有」,最後都被他親手捏碎及推翻。馬英九的「我們已準備好了」,最後證明是小圈圈治國,什麼都沒準備好。當一個總統高揚節能減碳,卻要蓋國光石化;大幅為富人減稅,卻不防範房地產「民國百年大泡沫」;不得已祭出奢侈稅,社會卻認為這只是競選花招,當選後將重返投機客的「黃金十年」。這樣的玫瑰園是不能帶給國人,尤其是下一代希望的。
*蔡英文的參選演說及訪問稿指出了迫切問題,全是治理問題。例如6、70歲的人享受到經濟起飛的榮景,4、50歲的人從通訊革命、電子業發達及中國經濟起飛累積到財富,40歲以下的人則就業機會萎縮,薪資水準停滯,物價、房價、能源、育兒支出節節升高,他們的社會責任加重,還要繳交更多社會保險支出,心裡卻擔心當他們退休時,這些保險已經破產。因此她強調:「現代國家不只是治理,還要處理人民的感受,照顧每一個人對未來的期待,給人民生存、養老的安全感,特別要讓四十歲以下的人看到未來。」
*蔡英文指出的問題是台灣獨有的問題嗎?不是,這大多是全世界面臨的問題。全球化及自動化帶來貧富懸殊及失業潮,高學歷高失業率漸成普遍現象,人口老化及生育率降低更帶來各種稅負及老年醫療、照護問題。但一個無能或不專業的政府斷然無法解決這些問題。世界銀行報告說得好:「沒有有效的政府,經濟、社會及永續的發展即不可能。有效的政府是發展的關鍵,這已越來越成為共識。」
*傳統官僚治理模式已經不符合全球競爭需要,新的市場式治理講求效率,要將官僚政府打造為企業化政府,政治領袖要有企業家精神,類似蔡英文說的,「好的領導人要有行動力,也要有思考力,不是演員,要對每個專業領域有基本認識,能做出有效決策,而不只是空談原則。」
*歸根結柢,2012總統之戰將是國家治理之戰。選民要看的不再是玫瑰園幻象,而是誰能打造、如何打造未來。馬英九及蘇蔡呂都不能逃避這個挑戰。
*蔡英文選擇五都及立委補選告一段落才宣布參選總統,因為她必須「先公後私」。她在宣布參選時暫辭黨主席,因為她不能落人「黨務不中立,球員兼裁判」話柄。她的宣布在蘇貞昌之前,因為蘇仍在等待黨內撮合「蘇蔡配」(完全沒有「蔡蘇配」),蔡以宣布參選做為明確答覆。無論蘇蔡呂任何一人,此後都進入了與馬英九一對一的對比式民調。而他們要比的絕不是媒體魅力或動人辭藻,而是誰更能治理國家,讓國人看到希望。
*歐美一首膾炙人口的兒歌說:「我請你原諒╱我從未許諾你一座玫瑰園。」遺憾的是,十多年來台灣的總統民選,選民聽到的總是一座座美侖美奐、充滿夢想的玫瑰園,最後也總是由下一屆挑戰者宣告或揭發沒有那座玫瑰園。阿扁的新中間路線及「四不一沒有」,最後都被他親手捏碎及推翻。馬英九的「我們已準備好了」,最後證明是小圈圈治國,什麼都沒準備好。當一個總統高揚節能減碳,卻要蓋國光石化;大幅為富人減稅,卻不防範房地產「民國百年大泡沫」;不得已祭出奢侈稅,社會卻認為這只是競選花招,當選後將重返投機客的「黃金十年」。這樣的玫瑰園是不能帶給國人,尤其是下一代希望的。
*蔡英文的參選演說及訪問稿指出了迫切問題,全是治理問題。例如6、70歲的人享受到經濟起飛的榮景,4、50歲的人從通訊革命、電子業發達及中國經濟起飛累積到財富,40歲以下的人則就業機會萎縮,薪資水準停滯,物價、房價、能源、育兒支出節節升高,他們的社會責任加重,還要繳交更多社會保險支出,心裡卻擔心當他們退休時,這些保險已經破產。因此她強調:「現代國家不只是治理,還要處理人民的感受,照顧每一個人對未來的期待,給人民生存、養老的安全感,特別要讓四十歲以下的人看到未來。」
*蔡英文指出的問題是台灣獨有的問題嗎?不是,這大多是全世界面臨的問題。全球化及自動化帶來貧富懸殊及失業潮,高學歷高失業率漸成普遍現象,人口老化及生育率降低更帶來各種稅負及老年醫療、照護問題。但一個無能或不專業的政府斷然無法解決這些問題。世界銀行報告說得好:「沒有有效的政府,經濟、社會及永續的發展即不可能。有效的政府是發展的關鍵,這已越來越成為共識。」
*傳統官僚治理模式已經不符合全球競爭需要,新的市場式治理講求效率,要將官僚政府打造為企業化政府,政治領袖要有企業家精神,類似蔡英文說的,「好的領導人要有行動力,也要有思考力,不是演員,要對每個專業領域有基本認識,能做出有效決策,而不只是空談原則。」
*歸根結柢,2012總統之戰將是國家治理之戰。選民要看的不再是玫瑰園幻象,而是誰能打造、如何打造未來。馬英九及蘇蔡呂都不能逃避這個挑戰。
2011年3月7日 星期一
茉莉花打敗文明衝突
2011年 03月08日
*橫掃北非中東阿拉伯世界的「茉莉花革命」,讓全世界見識了高學歷高失業率的臉書與網路世代,以年輕人集結抗議方式,演出一齣齣螞蟻扳倒大象的革命奇蹟。阿拉伯獨裁者鐵板一塊的政權迅速崩坍。傳統革命英雄鼓動並領導起義的戲碼幾無用武之地。這不只是網路時代的新革命,而且是對杭亭頓「文明衝突」大預言的否證。可以說,茉莉花打敗了文明衝突。
*首先,是湯瑪斯˙佛里曼《世界是平的》描述的全球化3.0版本,讓這種新型革命得以實現。他說:「如果說全球化1.0版本的主要動力是國家,2.0版本的主要動力是公司,3.0版本的動力就來自個人。能夠讓個人自由參與全球競爭的不是馬力,也不是硬體,而是軟體和網路。」全用軟體和網路,阿拉伯年輕人達成了與20年前東歐人「蘇東波」相似的革命效果(民主第三波),進入民主化全球競爭殿堂。
*其次,杭亭頓認為二次大戰及冷戰時代的意識形態衝突,以自由主義的勝利而告終,這是西方文明內部的衝突,可稱為西方的內戰。接下來就是西方文明與非西方文明之間的衝突。這種衝突以種族、宗教復興、反西方等「身分」為標誌,比意識形態衝突更絕望,因為後者問「你站在哪一邊」,立場是可改變的;前者卻問「你是什麼人」,與生俱來的身分是無可改變的。
*文明衝突論犯了極大錯誤。杭亭頓忘記從兩希(希臘、希伯萊)文明開始,意識形態就衝突不斷,至今還沒有結束。伊斯蘭文明、儒教文明與西方文明的衝突,與其說是文明之間無可避免的衝突,不如說是反西方霸權與多快接受民主制度的衝突,這並不是不可調和的。
*而且儒教及伊斯蘭各國統治者的反民主、反西方,並不表示其他人,特別是先進知識份子也跟著反。民主、自由、人權早已形成一種普世價值,早晚儒教及伊斯蘭文明都必須進入。被視為民主荒漠地區的中東、北非與阿拉伯世界會爆發「茉莉花革命」正說明了文明衝突論的誤判。
*事實上,杭亭頓從結論相對樂觀的「民主第三波」退回悲觀的「文明衝突」,主要是他對全球化的信心不夠,同時他的行為主義研究方式忽略了價值觀,不知道民主、自由、人權的滲透力,乃至與市場經濟的關聯,遠遠超越文明衝突,甚至足以敉平文明衝突。他的文明衝突論開章明義說:「我的見解是,在新的世界中,衝突的根源主要是文化的,而不是意識形態和經濟的。」一開始就進入死巷,難怪推論及結論欠缺合理,充滿WASP(白人安格魯撒克遜新教徒)新保守主義的被害妄想。
*像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需要物理實驗證明一樣,杭亭頓的文明衝突論也需要政治實驗證明。而實驗結果是:茉莉花打敗了文明衝突。
*橫掃北非中東阿拉伯世界的「茉莉花革命」,讓全世界見識了高學歷高失業率的臉書與網路世代,以年輕人集結抗議方式,演出一齣齣螞蟻扳倒大象的革命奇蹟。阿拉伯獨裁者鐵板一塊的政權迅速崩坍。傳統革命英雄鼓動並領導起義的戲碼幾無用武之地。這不只是網路時代的新革命,而且是對杭亭頓「文明衝突」大預言的否證。可以說,茉莉花打敗了文明衝突。
*首先,是湯瑪斯˙佛里曼《世界是平的》描述的全球化3.0版本,讓這種新型革命得以實現。他說:「如果說全球化1.0版本的主要動力是國家,2.0版本的主要動力是公司,3.0版本的動力就來自個人。能夠讓個人自由參與全球競爭的不是馬力,也不是硬體,而是軟體和網路。」全用軟體和網路,阿拉伯年輕人達成了與20年前東歐人「蘇東波」相似的革命效果(民主第三波),進入民主化全球競爭殿堂。
*其次,杭亭頓認為二次大戰及冷戰時代的意識形態衝突,以自由主義的勝利而告終,這是西方文明內部的衝突,可稱為西方的內戰。接下來就是西方文明與非西方文明之間的衝突。這種衝突以種族、宗教復興、反西方等「身分」為標誌,比意識形態衝突更絕望,因為後者問「你站在哪一邊」,立場是可改變的;前者卻問「你是什麼人」,與生俱來的身分是無可改變的。
*文明衝突論犯了極大錯誤。杭亭頓忘記從兩希(希臘、希伯萊)文明開始,意識形態就衝突不斷,至今還沒有結束。伊斯蘭文明、儒教文明與西方文明的衝突,與其說是文明之間無可避免的衝突,不如說是反西方霸權與多快接受民主制度的衝突,這並不是不可調和的。
*而且儒教及伊斯蘭各國統治者的反民主、反西方,並不表示其他人,特別是先進知識份子也跟著反。民主、自由、人權早已形成一種普世價值,早晚儒教及伊斯蘭文明都必須進入。被視為民主荒漠地區的中東、北非與阿拉伯世界會爆發「茉莉花革命」正說明了文明衝突論的誤判。
*事實上,杭亭頓從結論相對樂觀的「民主第三波」退回悲觀的「文明衝突」,主要是他對全球化的信心不夠,同時他的行為主義研究方式忽略了價值觀,不知道民主、自由、人權的滲透力,乃至與市場經濟的關聯,遠遠超越文明衝突,甚至足以敉平文明衝突。他的文明衝突論開章明義說:「我的見解是,在新的世界中,衝突的根源主要是文化的,而不是意識形態和經濟的。」一開始就進入死巷,難怪推論及結論欠缺合理,充滿WASP(白人安格魯撒克遜新教徒)新保守主義的被害妄想。
*像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需要物理實驗證明一樣,杭亭頓的文明衝突論也需要政治實驗證明。而實驗結果是:茉莉花打敗了文明衝突。
2011年3月6日 星期日
蔡英文的正反兩面評價
2011/03/04
民進黨內初選風暴將起。呂秀蓮開駡尚是小事,不會有太大影響。蔡英文、蘇貞昌之間的競爭才是大事,親蘇陣營的批蔡動作已經開始。而蘇貞昌在媒體及民進黨
內人脈也優於蔡,民進黨內知情人士說:「挺蔡的人大多不敢站出,怕得罪蘇,挺蘇的人則較敢站出,不怕得罪蔡。」在這種一方動員氣強,另一方動員氣弱之下,蔡英文顯然必須經受各種考驗,通過之後,才有希望脫穎而出。
蔡英文被批評的重點是「十八趴爭議」及「無法接受批評」、「在媒體前失態發怒」、「總統、立委提名改全民調,讓黨員無法享受投票權利」。也有人說她政治經驗和警覺性不足,危機處理能力不夠,令人擔心她的領導能力。有人甚至說蔡未來若是民進黨的希望所寄,她應有能力通過以上考驗——面對各種質疑,如果她回答及處理得體,她將是浴火重生的鳯凰,如果處理不善,她不過是「山寨版的馬英九」,在初選中先被淘汰反而是好事。
以上批評,最後一點最「語重心長」。政治必須比智慧、比耐力、比氣長,再好的學識及官場歷練,如果在人際、媒體及各種突發事故上反應失態,不只不適合搞政治,還易淪為眾矢之的。蔡英文對特定媒體發怒責備,確實不像一個準備衝刺大位的人。她與馬英九辯論本來會贏,也因為予人知識傲慢及態度偏執觀感,被多數觀察家評為大輸,而她却不認為自己有輸。
但蔡英文也有難得的優點。除了財經、法律雙棲,國際及兩岸談判經驗之外,她真的很像「鄰家女孩」,有政客所無的清新,而且她操守非常乾淨,律己甚嚴。她受傷最慘重的十八趴爭議,其實當年扁政府檢討十八趴政策時,這一部分是被視為沒問題的。她沒想到民進黨現在反十八趴,當年沒問題的部分也成了有問題。她的錯誤不在「貪」,而在「政治敏感度不足」。她也為此付出「無可搖撼地位」受到挑戰、攻擊的代價。黨內天王們的「大復活」與此密切相關,馬英九行情的上揚也與此密切相關。
蔡英文最難得的是對台灣的全局視野。她接受本期《財訊》雜誌專訪,見解令人驚艷。例如她說「民進黨已走出過去靠革命、衝突、被英雄帶著走的時代。現在國家不只是治理,還要去處理人民的感受,照顧大家對未來的期待,給人民生存、養老的安全感,特別要讓四十歲以下的人看到未來」。「台灣已不會再有政治強人了,選擇國家領導人不是選擇明星,否則領導人就只會專注於自我形象的打造,忽略了治國。好的領導人要有行動力,也要有思考力,不是演員,要對每個專業領域有基本認識,實質領導,而不只是空談原則。要有能力做出有效決策。」
可以看得出,蔡英文對領導人及領導力有極深刻體悟,她的能力也極強。但她必須先戰勝自己的知識傲慢及政治敏感度不足,才有希望變身「浴火重生的鳯凰」。
民進黨內初選風暴將起。呂秀蓮開駡尚是小事,不會有太大影響。蔡英文、蘇貞昌之間的競爭才是大事,親蘇陣營的批蔡動作已經開始。而蘇貞昌在媒體及民進黨
內人脈也優於蔡,民進黨內知情人士說:「挺蔡的人大多不敢站出,怕得罪蘇,挺蘇的人則較敢站出,不怕得罪蔡。」在這種一方動員氣強,另一方動員氣弱之下,蔡英文顯然必須經受各種考驗,通過之後,才有希望脫穎而出。
蔡英文被批評的重點是「十八趴爭議」及「無法接受批評」、「在媒體前失態發怒」、「總統、立委提名改全民調,讓黨員無法享受投票權利」。也有人說她政治經驗和警覺性不足,危機處理能力不夠,令人擔心她的領導能力。有人甚至說蔡未來若是民進黨的希望所寄,她應有能力通過以上考驗——面對各種質疑,如果她回答及處理得體,她將是浴火重生的鳯凰,如果處理不善,她不過是「山寨版的馬英九」,在初選中先被淘汰反而是好事。
以上批評,最後一點最「語重心長」。政治必須比智慧、比耐力、比氣長,再好的學識及官場歷練,如果在人際、媒體及各種突發事故上反應失態,不只不適合搞政治,還易淪為眾矢之的。蔡英文對特定媒體發怒責備,確實不像一個準備衝刺大位的人。她與馬英九辯論本來會贏,也因為予人知識傲慢及態度偏執觀感,被多數觀察家評為大輸,而她却不認為自己有輸。
但蔡英文也有難得的優點。除了財經、法律雙棲,國際及兩岸談判經驗之外,她真的很像「鄰家女孩」,有政客所無的清新,而且她操守非常乾淨,律己甚嚴。她受傷最慘重的十八趴爭議,其實當年扁政府檢討十八趴政策時,這一部分是被視為沒問題的。她沒想到民進黨現在反十八趴,當年沒問題的部分也成了有問題。她的錯誤不在「貪」,而在「政治敏感度不足」。她也為此付出「無可搖撼地位」受到挑戰、攻擊的代價。黨內天王們的「大復活」與此密切相關,馬英九行情的上揚也與此密切相關。
蔡英文最難得的是對台灣的全局視野。她接受本期《財訊》雜誌專訪,見解令人驚艷。例如她說「民進黨已走出過去靠革命、衝突、被英雄帶著走的時代。現在國家不只是治理,還要去處理人民的感受,照顧大家對未來的期待,給人民生存、養老的安全感,特別要讓四十歲以下的人看到未來」。「台灣已不會再有政治強人了,選擇國家領導人不是選擇明星,否則領導人就只會專注於自我形象的打造,忽略了治國。好的領導人要有行動力,也要有思考力,不是演員,要對每個專業領域有基本認識,實質領導,而不只是空談原則。要有能力做出有效決策。」
可以看得出,蔡英文對領導人及領導力有極深刻體悟,她的能力也極強。但她必須先戰勝自己的知識傲慢及政治敏感度不足,才有希望變身「浴火重生的鳯凰」。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