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15日 星期日

本土主義的困境

2009年03月16日中國總理溫家寶在人大閉幕後的記者會表示,想到台灣走走,雖然他已67歲了,但如有可能,就算走不動,爬也願意。或許有人會說這是統戰表演,但笑容及溫情喊話畢竟比憤怒及激情咆哮令人受用。台灣的兩岸政策少的就是這種笑容,以本土派自命者尤其如此。本土主義的困境也在這裡。 兩蔣時期,國民黨常以「吳越同舟」寓意捐棄於族群歧見,團結對外。而台灣民主化以後,已經沒有「吳越同舟」問題,誰獲得最多選民認同,誰就代表本土。此時需要的寓言是「楚弓楚得」:楚王失弓,楚人得之,不算失弓。換言之,本土主義必須擴大為2300萬人的國族主義,才符合民主時代精神。 不幸,沉浸於悲情及黨國(冷戰)教育過久的人,經常表現出狹隘本土主義及大中國主義。一周前雷震逝世30周年,舉辦研討會,一些學者即直言看不出民進黨有東山再起跡象,意思是狹隘的本土主義阻礙了政黨應有的包容性及理想性。蔡英文也坦言,民進黨過去不應把「本土」窄化成排他性觀念,往後在詮釋上應更具包容性。 其實本土派的問題不在於詮釋,而在黨員心態及缺乏規範。該問題幾乎從民進黨成立就開始,以往黨外自豪的包容性突然不見了。如果費希平、林正杰這些反國民黨外省人不能在民進黨立足,省籍之爭進一步擴大為統獨之爭,民眾如何相信民進黨是一個全民政黨及國族主義政黨?用狹義台獨及族群主義來定義「本土」,正是民進黨最讓國人疑慮之處,也是民進黨在扁政府時代愈走愈偏主因。無論扁的廢國統綱領、國名去中華民國化、教育去中國化,或游錫堃的排藍政策、整肅黨內11寇,以至今日民進黨為偏激獨派挾持,都是民進黨作繭自縛,日積月累之果。 民進黨下台後,當過執政黨的反對黨已無悲情權利,只有改弦易轍才有東山再起機會。但民進黨積習難改,不是重複一些大而無當的恐中、主權、賣台老調(包括把台灣唱衰成香港、西藏),就是在扁家官司插一腳,讓人覺得這個黨和存心鬧事的偏激獨派一樣輕率。獨派沒有政黨包袱,可以專心扮演看門惡狗角色。民進黨卻是政權競爭者,該爭取的是多數民心。當民進黨自甘等同獨派,或被偏激獨派牽著鼻子走,又無力規範黨員活動,本土派也注定走不出當前困境。 有一個笑話說,外交官永遠不說絕不,永遠以笑容表示反對。如果本土派能承認中國是一個崛起大國,美國的「布希主義」已經難以為繼,極獨已經沒有靠山,只有民主才有靠山,能承認李登輝時代制訂的國統綱領並沒有真正廢除,國統綱領三階段進程有可能恢復;能承認中華民國是台灣也是中國(但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能用笑容及智慧面對兩岸關係及中國,而不用憤怒及激情咆哮;能把本土主義擴及2300萬人,同時把以上體認化為行動,那民進黨就有可能東山再起,本土主義就能走出困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