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15日 星期日

不能用鬥爭解決鬥爭

2010/08/13
 楊秋興退黨參選,許添財蓄勢待發。一時南台灣有風雲變色、山雨欲來之勢。民進黨也開始在綠色媒體發動批鬥,要置楊人格於死地。這除了令人感慨政治的無情及翻臉不認人,「今日朋友,明日敵人」外,更可怕的是電視節目的極權作風,而是完全單向的、價值壟斷的、眾口一辭的、沒有辯駁餘地的。
 這使民主社會的民眾不得不發問:同志不能理性平和的告別嗎?民主參與權(選舉與被選)不是應該獲得尊重嗎?需要以部落社會的出草對付民主時代的不同選擇嗎?何況楊秋興選擇的不是投靠國民黨,而是藍綠以外的第三條路,也就是中間路線?
 其實為了五都選舉及二0一二年卡位,民進黨內的明爭暗鬥早已開始。楊秋興、許添財會鬧到最後選擇退黨或批判黨中央,主要還是初選心結累積所致。這與黨內一再以接受初選規則責備他們「願賭不服輸」是兩回事。願賭也要賭得公平,如果有一派系掌控黨中央,主導宣傳及民調,輸的人奌滴在心頭,他會服輸嗎?楊、許兩人的事件,歸根結抵不脫新系、反新系的鬥爭。
 然而同理,新系、反新系鬥爭是一回事,初選分出勝負後又是一回事。即使有再多人同情楊、許輸得離奇(即差距太大,兩個五星級老首長居然大輸兩位新人),黨的守則却是必須支持獲勝者,每個政黨都相同。問題是,支持獲勝者有必要全力抹黑鬥垮另一個決心退黨參選的同志嗎?這是民進黨心態上面對的新考驗。
 民進黨的組織、結構、心態,無不模仿國民黨,「有什麼樣的執政黨,就有什麼樣的反對黨」。而國民黨原是最擅於黨同伐異的法西斯政黨。這種政黨不適於民主社會,有太多分裂對抗因子,過度黨同伐異往往導致專制、壓迫、不宽容、敵我分明、意識形態化。解嚴前的國民黨正是如此。不幸民進黨阿扁時代來到後,整個黨也日趨極端化。如動輒以親中、賣台帽子扣人,只要不合乎唯一的極獨「政治正確」,每個對手都要鬥臭鬥垮,哪怕這人過去對民進黨、對台灣民主有多大頁献。
 這種「不是同志,就是敵人」的政治處理態度是錯誤的。愛因斯坦說得好:「我們不能用產生問題的同一方法去解決那個問題。」民進黨退黨參選問題產生於政治鬥爭,就不能再用政治鬥爭去解決退黨參選問題。該持的態度是「兄弟登山,各自努力」、「民主的路人人能走,民主的選擇人人尊重」。運用電子媒體塑造消費性意識形態及被動民意,縱能抹黑對手於一時,却也不斷製造敵人,分化自我陣營,越來越遠離中間路線,最後損失的還是自己。如果民進黨對退黨同志能口不出惡言,加以祝福,那它就真的是「轉大人」成功的民主政黨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