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22日 星期日

就從今年回歸政黨政治正軌

2010/08/20
 長期糾結於統獨意識形態消耗的台灣藍綠陣營,總算從ECFA在立院和平通過後,開始出現希望曙光。藍營在今年五都選戰進入倒數一百天時宣示,「城市競爭力」將是五都選戰主軸,支持ECFA的國民黨才能繁榮台灣,反對ECFA的民進黨政見自相矛盾。綠營則由蔡英文定調,五都選戰主軸將定位於治理能力,凸顯馬政府執政無能。如果藍綠都能針對上述公共政策,一較短長,台灣就將從此進入政黨政治正軌。
 政治學家蘭尼「民主政治就是政黨政治」的定義,提高了政黨的使命及民眾對政黨的期許。現代民主政治既然採代議制,又由贏得選舉勝利的一方出面主政,這種制度設計自然有利政黨競爭。政黨政治之鞏固是歷史的必然。但政黨政治最大困境却是淪於黨派鬥爭或派系傾軋,成為現代政黨創始國美國開國元勳華盛頓、麥迪遜最大的夢魘,兩人都一再警告黨派意識對國家的危害。
 值得慶幸的是,經過若干年不正常的政黨惡鬥後,美國政黨政治進入了正軌,由意識形態消耗轉向實質公共政策辯論。十九世紀三0年代托克維爾前往美國考察,寫下著名的《美國的民主》一書,內中即說:「就政治而言,彼此的嫌惡幾乎總是(政黨間)友誼的基礎。」
 美國與中共最近既鬥爭又聯合的雙邊政策,又稱為「鬥而不破」。政黨政治也該如此。政黨雖然是志趣及志願的結合,但它不同於一般團體,它是必須向國家及人民負責的團體,無論勝選上台執政或落選在野監督,二者皆負有「民命」,也以「民命」自居。「民命」使政黨具有公共光環,也使政黨不能脫離公共領域。像台灣藍綠陣營用台獨、傾中、賣台、害台帽子互扣,根本不是政黨政治常態,那和幫會火併或台灣早期的分類械鬥幾乎沒有兩樣。而雙方有如寇仇的對待方式,更是「極端主義」及「反民主」的,其結果往往是「我吃掉你,你吃掉我」,有如共產及法西斯行徑,或巴爾幹半島的民族主義(族群)內戰。
 台灣實行兩黨政治已超過廿年,與民進黨的黨齡相仿,國民黨也解嚴了同樣年限,兩黨都該是成年的民主政黨。但過去若干年,從國家定位,國家認同乃至ECFA之類經濟議題,沒有一項不無限上綱到「賣台」「誤國」層次,認真討論公共政策的少之又少。難得藍綠陣營終於想通了,願意針對雙方的缺失做政策面辯論,如那一黨的地方執政更好、馬政府如何無能、民進黨的ECFA主張對民生有何影響,這些都是有實質對錯可言,並且可驗證的。但願就從這場五都大選,台灣開始回歸政黨政治黨政治正軌,不再為無謂的意識形態之爭耗散社會成本及國家元氣,台灣正式進入民主建設時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