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22日 星期日

中間路線是一條難走的路

2010/08/23
脫黨參選,標榜將選擇人群最多那條路,帶領民眾走出不一樣道路,把大高雄打造成第二個新加坡的楊秋興,上路不過半個月,就演出走樣,越來越像國民黨打手。他當然不是國民黨打手,但選戰策略錯誤,打在野的民進黨而沒有打執政的國民黨,中間路線便難以為繼。失去了中間路線,楊秋興也失去了存在價值,剩下的只是變相黨爭或個人意氣之爭而已。
中間路線確是一條難走的路,往往畫虎不成反類犬,失之毫釐,差以千里,變成非驢非馬。例如楊秋興評民進黨反ECFA,評民進黨意識形態可怕,這些都還能為淺綠淺藍民眾接受。但他責備蘇治芬帶頭抗爭,要「趕走產業,逼企業自殺」,以及說高市「譴責鴻海佔盡政府便宜」是反商行為,這些就太倒果為因,入民進黨於罪,比國民黨還國民黨了。
雲林六輕是李登輝時代,國民黨政府不讓王永慶投資廈門海滄,退而求其次,全力促成六輕。今天如果六輕有問題,追源溯始,該被責問的是國民黨,當地民眾及台塑都是非必要的受害者。楊秋興把抗爭事件無限上綱到「趕走產業」,誇大了民進黨責任,卻不提國民黨責任,這是明顯的不公平。至於借鴻海事件責備高市反商,更是離譜,鴻海「商人重利輕別離」,出走是算盤太精,高市政府已經仁至義盡,怎麼「招商」的反而被打成「反商」了?
凡事一涉及偏私、挾怨,便沒有中間。中間路線原是台灣政界最該走的一條路,如維持中華民國現狀即是平衡統獨的中間路線,「藍綠放兩邊、民眾(生)擺中間」也是中間路線。既然民眾、民生擺中間,ECFA就是必須接受的選擇,只是需要訂立配套,以防衝擊。但民進黨卻選擇了為反中共而反ECFA,置台灣經濟民生及中國崛起、兩岸分工、既分又合的事實及需要不顧。民進黨反ECFA,其實就是阿扁極獨路線的延續。而在這個過程中,原本最具中間路線優勢及本錢的李登輝,反而莫名其妙變成反ECFA的台獨急先鋒,台灣失去了一個統獨兩種路線之間重要的槓桿。
90年代的李登輝是標準的中間路線─中華民國台灣路線。1999年大選阿扁採取的也是中間路線,當選後將美國要求的「三不」主動加碼為「四不一沒有」,則是過猶不及,伏下獨派大反彈及阿扁路線大反轉因子。馬英九「不統不獨」卻又次次逼中共讓利,同樣是一種過猶不及,必然衍生後遺症。由此可見,中間路線是一條看似好走,實際難走的路。「民之所欲,長在我心」、「以人民之心為心」,話說得好聽,但又有幾人真正心存人民,而不是以自私之心為心、以翻雲覆雨為能事的?難怪極端派乾脆說,沒有中間(選民),只有兩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