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4日 星期日

民粹主義繼續作崇

2011年 04月25日
民進黨四場總統初選政見會結束。最令人感動的是與國民黨不一樣的永續發展、再分配正義、照顧弱勢、非核家園說。最令人疑惑的是主權觀及兩岸論述,如「不能被歷史框架及政治前提壓縮」、「不能孤單面對中國」。台灣的國家主權在馬政府手中沒有安全感,在扁政府手中就有安全感嗎?台灣的歷史框架原是一中兩國,不被此一框架限制,難道要走向台獨嗎?這樣的主權觀及兩岸觀,只能說是民粹主義繼續作祟。
民粹主義是「造反有理」的主義,經常假借人民及其延伸的民權、主權等名義,把這些東西無限上綱到危機層次,如同法國大革命名言「共和國危在旦夕」。然而法國是真有反法聯軍再三再四進犯,台灣有中共進犯嗎?台灣喪失國際身分及聯合國席次始於今日嗎?既然不始於今日,蔣經國能開放兩岸探親,李登輝能派遣兩岸密使,阿扁能談判三通,為何由阿扁第二任至今,民進黨卻充滿「共和國危在旦夕」的不安全感,並驅使許多台灣人跟著充滿莫名的焦慮感及危機感?蔡英文所謂的「主權不安」及蘇貞昌的「不能孤單面對中國」,不正是這種焦慮感及危機感的呈現嗎?
人民、主權、國家這些名義最先被用於號召民眾,利用民眾對抗,刺激民眾的集體被害意識,最後民眾往往「反客為主」,運動領導者或政客騎虎難下,只好跟著附和,說一些連自己也不相信的話。許信良已指出,處於全球政經體制保護下,台灣的現狀遠比2、30年前安全。但在蔡、蘇口中,台灣卻變得更不安全,更應突破現有框架。同時在ECFA已經穩步上路後,蘇蔡也不談如何完善及參與ECFA,而是談「不能把未來全賭在中國」及「台灣應與世界一起走入中國」。
不面對現實是民粹主義的另一弊病。與其說某人是「謎樣」人物,不如說民粹語言使人「謎樣」。民粹語言絕不說清楚、講明白。它是一種誇張及幻術的語言,訴求「造反有理」及討好特定群眾。所以它必然逃避現實、蔑視現狀。而一個只有負向(否定)而沒有正向思考的民粹運動,也是一個從領導者到追隨者都充滿不確定性、投機性及僥倖心理的矛盾體,它必須依賴對抗維生,而且製造題目繼續對抗。
黨外及民進黨在野時,走民粹道路是真正「造反有理」,可以推進民主自由人權。但目的一旦達到,且民進黨已透過民主選舉執政,民進黨就有新的社會責任,民粹運動就該停止,不能再沉迷於挑動一部分國民對抗另一部分國民,甚至質疑國家主權,對兩岸關係杯葛否定唱衰。民粹運動階段已經夠久了,兩岸關係已經很難再回到從前了,如果民進黨仍然不面對現實,仍然堅持海市蜃樓的主權觀及兩岸觀,那就是民粹主義繼續作祟,就是走不出沒落困境的另一個國民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