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9日 星期一

標榜凊廉不如標榜法治


2012/07/06

由於阿扁的貪瀆,馬英九「清潔先生」的聲譽一時鵲起,清廉這塊招牌自此讓他姜太公在此百無禁忌,不但巿長任內賤賣台北巿銀行案沒事、首長特別費案沒事,總統連任過程的<夢想家>案也沒事,甚至還能反咬競選對手貪瀆,大打蘇嘉全農舍案、蔡英文宇昌案,終於「清廉戰勝貪腐」,如願連任。如今林益世貪瀆䅁爆發,馬食髓知味,居然試圖再打清廉牌脫身,不只訓示行政團隊此後用人要更小心,還親自上陣替政院官員上反貪修身課。馬老師真是把儒家「道德治國」可笑的一面發揮盡致了。

林益世是馬一路提拔、授予實權的親信(陳冲就沒這種幸運),林的行為馬必須負最大責任。但馬卻表現得一副事不關己之狀。他忘了,他一再保證的「不買票、不貪污、不腐化」,是對執政團隊的共同要求,他是履行該保證的最高負責人,選民一切唯他是問。民主的問責制及責任政治精神在此。

此外,馬是標準的「黨國之子」,行事用人喜歡拉幫結派,只相信自己人,這種半專制半封建的用人方式,借用大陸<中國反貪史>的部分結論:一方面上下有依附關係,權力利益與物質利益結合,「賄賂逐漸成為以物質利益方式調節傳統政治關係的手段」,二方面重人治而輕法治,法律是對付人民(包括反對黨)及駕馭臣下的工具,「重人治輕法治只能加重吏治的腐敗」。

蔣經國為何英明?因為他不搞儒家「道德治國」那套,同時雖是人治,卻有識人之明。儒家中國所以會導致集體貪瀆成風,正因為「德治」理想不易落實,清廉口號不能治國。孔子說:「道(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問題卻在,德治必須靠好的領導人,如果主政不得人,又不知如何改革,把清廉當遮羞布,像<夢想家>及林益世之類令人瞠目結舌的弊案突然爆發,就可能產生滾雪球效應。過去是大家太相信馬政府的清廉神話,一旦神話破滅,它的「內爆」後果是難以估計的。

過去十多年,馬英九已成為一個「神話」,許多民眾迷信他的清廉及溫良恭儉讓,把他形塑出鐵人不倒的高大形象:他的不沾鍋(自私、切割、自閉)是潔身自愛的表徵,他的無所作為及傲慢症候群是溫良恭儉讓使然。這種過度高估政治人物的原父情結,是民眾尚未從儒家千年「道德治國」催眠術醒來的主因,必須血淋淋的事證才能促民眾猛醒。

法治是德治的最佳替代物,而且是法治帶來德治,而不是相反。幾年前,台灣媒體深度採訪北歐,對跡近完美的社會驚嘆莫名,他們的評語是:「對政客貪污的零容忍、公民的自律和責任、政治的協商和共識,是北歐人生活甚至思想理所當然的成分,這些根深柢固的共通價值,正是北歐發展的基石。」北歐的奇蹟正是法治帶來的奇蹟。台灣政客與其標榜清廉,不如標榜法治,民眾與其追求德治社會,不如追求對政客貪污零容忍的法治社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