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日 星期一

公民運動成功 預告公民時代來臨


2013/03/13

三0九反核遊行足堪列入歷史記錄。這是沒有政黨動員或政治動員的最大一場逰行,陣容雖不及當年紅衫軍「百萬人圍城」浩大,嘉年華氣氛及參與多元化卻有過之。而這二者正是公民運動特色,紅衫軍及反核四也都是公民運動。

加上名人、藝人紛紛表態反核四續建,公民運動「是生活,不是政治」的主題更為明顯。其結果就是民意支持度一路攀升,連支持核四續建的一方都自動消音,幾乎形成「全民反核」。無論就勒邦<群眾>或賀佛爾<真實信徒>書中的定義而言,反核四公民運動都有別於群眾運動。

群眾運動的特徵是對決、參與者充滿激情及偏執、只對同一類人具吸引力、要求完全服從及一致行動。對決一定不求公平,只求你的或我的正義(沒有雙方的共同正義),刻意在參與者身上培養挫折感,製造正反雙方零和對立。激情及偏執一定缺乏嘉年華氣氛。只對同一類人具吸引力一定不會出現參與多元化。要求服從一致一定不容忍異己。

以上正是我們多年來從朝野對抗或藍綠對決看到的景象。

對於群眾運動,群眾心理學鼻祖勒邦說,群眾「否定真理只能在討論中成長」,「個人可以接受矛盾、互相討論,群眾卻不如此。在群眾場合,演說者哪怕做出最輕微反駁,立刻會招來怒吼叫罵。如果現場約束力不足,反駁者往往被打死。」西班牙哲學家奧德嘉更在其<群眾的反叛>一書說:「何謂群眾?群眾就是一群被寵壞的孩子,他們為所欲為,不曉得責任與義務為何物。」

而公民運動大抵無以上缺陷,它歡迎各行各業及各種各樣人加入,沒有門戶之見;它力求對事不對人,解決事情最重要;它的力量在民意的多寡,而不在悲情或衝突的大小;它代表的是選票,而不是威脅或杯葛。簡而言之,它所表現的是公民素質,而非群眾素質。它之易於說服人心不難想見。

古羅馬西塞羅最早提出「城市文明共同體」與「野蠻(混亂)社會」的區別。「城邦自由民」導出「市民」,市民導出「公民」,同樣的字根又導出「文明」。因此,文明共同體就是公民共同體。公民的本質及舉止應該是文明的。

奧德嘉對公民與群眾也有如下區分:「克制、標準、有禮、正義、誠信、理性。人類為何創造這些?因為這些就是文明---城市賴以建造,市民賴以營生。」與此相反的是,「不與政敵共存,不與反對者共同治理公共事務,不理解仁慈與寬容的德性。」奧德嘉認為前後二者正是公民與群眾的不同寫照。

公民運動是公民社會的產物。什麼國家公民社會成熟,什麼國家就有像樣公民運動;什麼國家公民運動成功,什麼國家才能期待成熟公民社會。就此而言,三0九反核遊行成功是可喜可賀的事,它預兆了台灣擺脫藍綠對決的希望,預告了公民時代的來臨,也預告了選民升格為公民,選民將不再是政黨利用動員的工具,政治不再只有藍綠及統獨之分,超越藍綠及統獨的第三勢力有可能崛起。

畢竟,離開了成熟公民社會土壤,在台灣空談第三勢力制衡藍綠,是不切實際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