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31日 星期日

民進黨轉機中的危機

2010/02/01

民進黨捷報頻傳,三合一縣市選舉小勝,三席立委補選全勝,接下來四席立委補選又普遍看好。個人聲望方面,馬英九民調持續下滑,蔡英文卻穩步上升。民進黨似乎一片坦途,萬里無雲。然而,這些都是虛相,是馬英九的所失成為民進黨的所得,如此而已,民進黨並沒有實質改變。民進黨五都及市議員提名採徵召及全民調,只是一時權宜手段,而非改革。民進黨的實相是:黨內爭權奪位惡習依舊,阿扁破壞力蓄勢待發。
民進黨年底選舉提名改民調及徵召,如同蔡英文所說,是為避免「築起一道牆搞分裂」,更重要的是規避賄選及司法查賄。「黨員派」抗議說,這忽視了黨員權益。但黨員如果真有權益觀念,就不會容許自己成為違法人頭,容許「黨員大戶」成為黨內罪惡淵藪。人頭既是民進黨基層墮落的表徵,又是滋生民進黨鬥爭分裂的溫床。民進黨的派系換票、山頭林立、黨員大戶與派系「挾天子以令諸侯」,無不與人頭黨員息息相關。人頭黨員就是民進黨之癌!人頭氾濫的民進黨式黨員投票就是台灣民主之恥!
由於民進黨沒有實質改變,民進黨「天王橫行」的惡劣現象也沒有收斂。呂游蘇謝這些阿扁共犯結構,在民進黨慘遭「滅黨之禍」的2007、08大選後,本該閉門思過,提攜後進,以贖罪愆。但看到馬英九聲望直落,這群人竟又食指大動,到處活躍。其中尤以蘇貞昌最肆無忌憚,滿嘴「民意」,其實北市、新北市、總統都想要,有如巨鱷。這與當年阿扁對市長、黨主席、總統都想要如出一轍。而阿扁只享權益不盡責任的後果是什麼?就是個人被寵壞,民進黨被他害死。縱容阿扁的追隨者與阿扁,罪惡同等重大。
為了民進黨好,如果這次呂游蘇謝不是抱著贖罪心情出來輔選助黨,不是被動接受徵召,而是如同凱旋英雄般「捨我其誰」,他們就該受譴責,而非被縱容。阿扁毀譽不遠,民進黨不能再出一個阿扁。
而被羈押的阿扁學乖了、悔罪了嗎?一點也不。只要同志繼續縱容他,盤算政治利害的人去探望他,阿扁破壞力就永遠蓄勢待發。這幾個月沒有人提起阿扁,彷彿這個人從地球消失了。然而阿扁永遠在民進黨心裡,因為習於奴制的人是少不了奴隸主的。毛澤東殘酷迫害中共高幹,周恩來卻產生受虐狂,終身為虎作倀,鄧小平則反對批毛,說:「毛澤東思想丟不得,老祖宗不能丟啊!」歸根到柢,中國永遠需要皇帝,民進黨也永遠需要阿扁,黨內派系甚至勸說高層再去探視阿扁,讓阿扁閱兵。
民進黨連選連勝,放棄「排藍民調」,黨似乎有轉機了。但轉機中仍有危機,因為黨的體質沒變,天王橫行沒變,阿扁貪腐而受縱容沒變,阿扁貪腐的兒子還可能代表民進黨參選。這樣的黨會沒有危機嗎?

馬英九向右 民進黨向中

2009/01/29
 馬英九「回歸深藍」的舉動日益明顯。地制法修正案強行在立院通過後,監察院隨即通過彈劾陳聰明案,讓陳火速下台;馬以「尊重制度」之名忸怩作態了一年,還是敵不過泛藍的眾怒,把陳聰明換掉,提名黃世銘。之後,又恢復退伍軍人喪葬補助,向深藍進一步靠攏。又拜訪對他「已無感覺」的深藍選民,以挽救總統選情。馬由淺藍向深藍回歸,正好與民進黨由深綠(極獨)向淺綠移動路徑相反,非常值得玩味。
 馬的回歸,據說是因為他過去要做「全民總統」,所以「寧中(間)勿右」;結果,中間選民跑掉了,深藍選民也罷投了,得不償失,因此他再走回深藍。問題是,回歸罙藍並非問題的答案,答案應是解決中間選民的流失。如果中間選民跑光了,挽回深藍民心對二0一二總統選情又有何用?阿扁二00四年以後全力討好深綠,結果中間選民跑光,拖累謝長廷慘輸二百多萬票。這是馬的前車之鑒 。
 馬的本質是國民黨新右派,是有別於過去強橫霸道極右派的文雅極右派,屬正黃旗深藍(比金溥聰的鑲黃旗還「正統」)。因此,馬讓深藍陣營離心離德,並非他不夠藍,而是他「耍」弄過頭,把陳聰明、陳水扁都當競選連任的棋子耍,惹火了深藍。正確解決之道恰是正派做人,誠實做事,讓大家看到他盡了多少力,而不是以「回歸正藍」姿態繼續耍弄。可是馬不此之圖,他的解決之道偏偏是後者。
 地制法修正案訴諸武力強行通過,不惜違憲,看起來馬是硬起來了,但這是更令中間選民失望的硬。恢復退伍軍人喪葬補助及提議在立院沒「糾儀長」,同樣只能討好一小撮人,讓更多人失望。至於要教育部花一二0億在全國蓋游泳池,和他要軍隊體能測驗加強跑步一樣,都是把個人「嗜好」變成「國家政策」。一個總統管到如此瑣碎小事,和「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已經相差無幾了。馬唯一打出好牌的只有提名黃世銘當檢查總長一項。但黃能否發揮,還得看馬是不是真的「尊重制度」,而非事事以個人連任為依歸,處處掣肘。
 與馬的「回歸深藍」相反,民進黨在蔡英文領導下,不再搞「排藍」民調了,必定違反選罷法的「人頭黨員」及「代繳黨費」也避開了未來五都提名皆採民調或徵召。這確是民進黨的大進步。為防止賄選擴散而停止黨內初選,雖然會得罪「黨員派」及台獨基敎派,却在形象上讓民進黨耳目一新,使民進黨更獲中間選民好感。馬英九由淺藍向右,民進黨由深綠向淺綠及中間移動,這是國民兩黨的另一次位移。其成效如何,就看雙方選票得失了。

2010年1月24日 星期日

小心威權主義的誘惑

2009/01/25
國民黨以強度關山方式通過《地制法》修正案,馬英九稱讚「這才像個黨」,並「要複製這個範例」。再加上衛生署長楊志良在國民黨中常會點名罵媒體,要媒體「有點水準」、「有點倫理」,引起馬英九等人鼓掌叫好,馬甚至激動握拳大談「要改變這個黨」。以上種種,有些人可能解讀馬英九終於硬起來了。但更值得憂慮的是威權主義的誘惑,也就是黨國精神復活或附體。
國民黨的體制及體質都是威權主義式的,只因馬不善於黨內溝通協調,形成有威權而無戰力的窘境。現在加入一個金溥聰因素,又採多數暴力強行通過違憲的《地制法》修正案,馬突然信心十足起來,威權心態自然流露。他握拳肅殺的經典畫面使國人無不錯愕。他把議會暴力輕描淡寫成「黨內取得充分共識,再加上議事運作技巧得宜」之果,更是充滿權謀及違心之論,一點也沒有執政黨主席訴諸全武行後應有的羞愧及低調。
原本是「出此下策」的行徑,居然在他口中成了「理當如此」,還要再接再厲。這與其說是傲慢症候群,不如說是黨國精神復活,威權主義誘惑!
馬英九如此也就罷了,馬政府學者替《地制法》修正案辯護,居然也引威權時代的前例,說當年北高二市改制,也是省轄市區長直接轉任院轄市區長。他們毫不顧忌,北高二市改制,是由民選改官派,開民主倒車,連市長都取消民選改為官派了,當然省轄市區長變院轄市區長更不在話下。
因為威權體制就是以命令取代法律。而這些原本頭腦清楚的政治學者,會突然換了位子就換了腦袋,也只有一個解釋,就是威權主義誘惑。
同理,楊志良在國民黨中常會發飆,摔資料,對媒體愈罵愈起勁,還一一點名教訓,同樣是威權主義誘惑。一個民主道行淺薄的技術官僚,有幸登上黨國大本營講台,對著滿座大大小小黨國精靈演講,他不會黨國精神附體才怪!
馬政府學者及楊志良的「異化」,使人想到德國威瑪共和國的歷史。這個共和國之所以短命,因為1918年的革命改制,並不是一場革命,所有政府職位仍掌握在效忠前帝國並充滿帝國精神的人手中,共和國被稱為「沒有共和主義者的共和國」。像這樣的國家,能禁得起希特勒的誘惑,也就是威權主義的誘惑嗎?
國民黨最大的對照組中共,最近勒令空前熱映的《阿凡達》下片,在全國改放《孔子》。這不是威權主義的誘惑,而就是威權主義本身。和中共一樣要復興儒家文化的國民黨,看到威權主義如此好用,如此得心應手,下一步會不會發揮「完全執政,完全蠻幹」優勢,讓台灣也向中共看齊?

國民黨要回到威權老路

2009/01/22
 國民黨以全武行強渡關山通過地制法修正案,為即將失業的鄉鎮市長及代表安排出路,這不只違憲,而且是多數暴力。但馬英九居然說這是一個「範例」,是「漂亮一仗」,「還要複製這個範例」。更驚人的是,他竟在國民黨中常會中激動握拳,大呼許多民眾不滿執政黨立法效率,「一定要改變這個現象,否則我們不配叫做執政黨!」馬的這幅經典劃面,各大報都有刋登,它讓人想到國民黨是不是要走回威權老路?
 大凡制度改變,一定有受益者,受害者,鄉鎮市長及代表是民選公職,根本沒有理由替他們安排出路。國民黨處心積慮用「官職」慷人民之慨,來安撫他們,只有一個解釋,就是為了國民黨,尤其是馬二0一二年的選舉。這不但違憲,而且是公器私用。任何民主執政黨面對這種「出此下策」的違法行徑,羞愧都來不及,馬英九居然還能理直氣壯大呼「這才像一個黨」,還誓言要複製這個範例。顯然從來就沒有消失的黨國精神,又在馬身上復活了。
 馬政府一些御用官僚為地製法修正案找「正當化」藉口,也都回到威權時代取經,如說當年北高二市改制,原省轄市區長也繼續轉任院轄市區長。但他們忘了,那是戒嚴時期,台灣根本沒有真正民主體制,連國會都是「萬年代表」,代表不了台灣民意。而且當年北高二市改制,是由民選改官派,市長都變成官派了,當然區長轉任也是官派,這如何和民主時代的五都類比?拿威權時代例子來壓民主時代,不循憲法常軌討論是非,反而向威權取經,這亦是黨國精神復活。
 而且同樣經典的劃面是衛生署長楊志良在國民黨中常會報告,居然駡媒體,還頻頻摔資料,乒乓有聲,宛如納粹黨會議。楊志良究竟想要嚇什麼人?馬英九等人為何激動鼓掌,馬還大聲讚好?當楊志良大言不慚的「希望媒體也有一奌水準」、「希望媒體也要有奌倫理」時,他有沒有捫心自問:國光疫苗人體實驗的數据在哪裡?沒有數据就別怪社會沒信心!其次,那些施打疫苗後死亡的人真的和疫苗沒有關係嗎?每一件都說沒關係(沒問題),那才真是有問題。全世界有百分之一百安全的疫苗嗎?何況楊志良也坦承「壓縮在一個多月打五百多萬劑,可能發生時間序列的不良事件也壓縮在一個月內,讓民眾及媒體恐慌,是我們努力不夠,經驗不夠。」
 國民黨在立法院改走全武行,馬主席說這是「範例」,要繼續「複製」,國民黨中常會也變成宛如納粹黨的咆哮大會、討代媒體大會。國民黨究竟要往何處去?要回到威權老路嗎?

2010年1月17日 星期日

沒有選票就沒有職位

2009/01/18
國民黨檢討三席補選立委敗選,果然怪檢察總長陳聰明不換,怪立法院,怪黨工,怪藍營選民不投票,就是沒人直接怪馬英九。而今後反敗為勝之策,也居然是寄望《地制法》修正案「政治綁樁」,巧立名目讓現任鄉鎮市長及代表轉任區長、區諮委,變相延任。如此異想天開,完全是開民主倒車,破壞民主制度。馬英九為了二○一二連任,已經準備不擇手段。
民主政治有一條重要原則:「沒有納稅就沒有代表權。」同理,「沒有選票就沒有職位」也是民主選舉任期制的重要原則,民選公職人員依此原則就任與卸任。該一原則如果違犯,民選與非民選的界線就會模糊,選舉也失去公平性。同樣是投一次票,大家只有四年任期,部分特定人士卻可變相再延四年,扮演疑似君主制國家的貴族院角色。國家主人與民選公僕的「人民任命」關係消失了,權利與責任的對等關係也消失了,出現一群人民選出卻不必對人民負責的民選公職人員。民主政治「責任政府」的設計破壞殆盡。
其次,三都十五縣是馬英九競選白皮書的政見,後來為了權謀私心,改成五都十七縣。既然更改,就要先有配套,例如訂立落日條款,最後再選一次。但馬英九等不及,一定要在他競選連任前實施,於是鄉鎮市長及代表只好一齊停選。這是改革必須付出的代價。豈知這些人一旦反彈,馬英九為了二○一二選票,不敢得罪這些國民黨樁腳,竟又弄出「政治綁樁」的變相延任案。馬英九有想過「一市」(直轄市)不能「兩制」嗎?北市與高市若沒有轉任的區長、區諮委,其他新直轄市就不該有,否則就是「一國兩制」、「一市兩制」。而且談到延任,這些鄉鎮市長及代表不是已經延任一年了嗎?延任一年就是一種補償,為什麼還要再補償四年?
國民黨有一個非常牽強的理由,即這些人有些只做一任,沒有兩屆任滿,所以變相再延四年,也算兩屆任滿。問題是,有哪一國法律規定公職人員必須「兩屆任滿」,不滿兩屆就該替他新安排職務的?沒有。難道阿扁如果二○○四落選,政黨再輪替的國民黨會替阿扁安排職務嗎?難道馬英九如果二○一二落選,新當選的總統會替他安排職務嗎?更不必說新當選的首長有任命權,《地制法》修正案悍然剝奪他們的任命權,先擺一群太上區長、太上區諮委在他們頭上,這是必定出事的!
馬英九不只不是一個危機管理的總統,還是一個經常製造危機的總統,明明簡單不過的事,到他手上都會變成危機。《地制法》修正案是最新例子。美國前國防部長麥納瑪拉曾說:「今後戰略可能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將是危機管理。」這句話去掉管理兩字,剛好適合馬英九現況。

最該檢討的正是馬英九

2009/01/15
 國民黨三席立委補選全輸後,召開中常會檢討敗選原因,居然又怪檢查總長陳聰明不換,導致藍營選民不投票,加上扁案、美牛案、新流感疫苗等欠缺妥善因應,立法院議事空轉(國民黨四分之三席次沒發揮效用),黨工熱情不足。洋洋灑灑,就是沒檢討馬英九。而其實最該檢討的正是馬英九。 
 國民黨敗選檢討報告,很像是某媒體談話節目名嘴的集體結論。偌大一個國民黨,連敗選檢討都無自己的主見,其餘概可想見。而黨內那「不能說的祕密」──馬英九,在一般市民口中,早已是公開的祕密,即「無能、缷責又無所事事」,每天都不知在忙些什麼,很像中國大陸所謂「務虛」)。据《天下雜誌》最新一期,針對全台一千大製造業)五百大服務業、一百大金融業、十五家金控業C E O所做的調查,在府、院及財經各首長滿意度中,馬英九排名倒數第二,僅勝他的愛將財政部長李述德,而整天亂說話、極度不適任的監察院長王建煊,排名還在馬英九前一位。馬英九在企業老板眼中的評價如何,已經不言可喻。
 這份民調直陳馬的個人問題,如執行、辯護、溝通、方向感、缺失、以及稅改走調、國家稅收惡化,內閣改組中却沒人負責。整體而言馬英九及其內閣只能以「散漫」形容。然而馬英九就此奮發有為、勵精圖治、或痛改前非嗎?一奌也看不出來。國民黨三席立委敗選後,他照樣神采奕奕、狀甚愉悅的参加台塑王文洋娶媳婚宴,接著又為前總統李登輝祝壽。這些行禮如儀場合,他都如魚得水,好像專為熱鬧表演場合及鎂光燈焦奌而生。而回到政治現實面,在創產條例及地制法修正案皆未通過立院本會期的情況下,馬英九更重視的居然是被稱為「政治綁樁」的地制法。沒有別的原因,這涉及他競選連任的得與失,而創產條例與他個人無關。
 地方民意代表有任期制,要對選民負責。這是地方制度法的基本精神。而馬英九要推動的地制法修正,却是在縣市升格直轄市後,原鄉鎮長轉任區長,原鄉鎮代表  轉任有給職諮詢委員。這不只違反民主任期制,而且拿人民納稅錢養一群國民黨「樁脚」,因為地方民代八、九成是國民黨籍。馬英九還說,光是門牌更換,數量就很大,這些人這些人決不是無事可幹。馬英九的話是真的嗎?當然是假的!看看凍省後的省府、省諮議會就知道了。而且如果換門牌這種小事也要勞動區諮委做,請問民選的直轄市長及一大堆公務員幹什麼?地方行政可以如此叠床架屋嗎?
 馬英九即使決定將區諮委「研究費」喊卡,巧立名目改成「交通費」或「出席費」,他都照樣是在綁樁。替人民興利除弊的事,他全然不急。為個人勝選牟利之事,他十萬火急。國民黨失去民心的關鍵就在馬英九,黨內最該被檢討的也是馬英九。

2010年1月10日 星期日

馬政府危機管理現危機

2010/01/11
新流感疫苗在台灣引起緩打、停打、拒打潮,雖經政府發動醫界公衛專家(不分藍綠)輪番力挺,並宣布民眾可自由選擇諾華或國光施打,民調仍顯示有五成民眾覺得疫苗不安全,六成民眾不打算接種。這完全是馬政府一連串危機控管失當,甚至任其擴大的結果,可稱為馬政府危機管理的危機。
民眾拒打疫苗是前所未有之事。這不是對疫苗的信心不足,而是對馬政府信心不足的延伸。當馬政府八八水災被指為輕忽人命,美牛案密室決策被指為罔顧民眾健康,ECFA也被認為報喜不報憂,國光疫苗又由毫無經驗的公司研發生產,人體實驗數據付諸闕如,緊急進口諾華更只限於特定人群施打,一旦國光接種死亡病例一個一個傳來,民眾不爆發恐慌停打,幾乎不可能。一些馬政府支持者責備媒體及在野黨惡意渲染、扭曲真相。但信心危機是「物必先腐而後蟲生」的。必須先有民眾對馬政府的信任危機,才有民眾對疫苗的信任危機。疫苗危機本質就是馬政府的危機。
馬政府的危機首在缺乏危機管理。人類歷史幾乎都在危機中度過,重大事件時有發生。這些都不希奇,發生後不進行危機處理及損害控管才是希奇。
20世紀末20年是危機管理長足進展的時期,尤其諸如美國賓州三哩島核輻射外洩、印度巴帕市毒氣外洩、俄國車諾比核電廠大爆炸,以及諸多食品、藥品、商品安全問題造成社會恐慌,都使危機管理躍升「風險時代」顯學。馬政府輕忽危機管理,聽任星星之火燎原,確實令人驚訝。
每次重大事件例如疫苗危機擴大,都有其發展周期。史提芬.芬克提出危機發展四階段模式。一是潛在期,也是危機最易處理的時期,救火隊在這階段就該滅火,不能到大火燎原時才倉促成軍。二是突發期,事件急速發展,產生滾雪球效應,引起越來越多媒體關注,危機事態不斷干擾正常秩序。
三是蔓延期,以新流感疫苗風波而言,就是緩打、停打潮蔓延時,麻木不仁的政府經常到這階段,才緊急進行損害修補。四是解決期,危機暫告解除,但仍要提高警覺,以免危機死灰復燃。
儘管危機發展分為數階段,但解決之道首在警覺,必須建立危機管理的適當機制,以免時機延誤。拿破崙就是危機管理的高手,他對侍從說:「晚上盡量不要進我房間。有好消息絕對不要叫我起來。但一有壞消息,一定要馬上通報我。因為那時候是一刻也不能延誤的。」
馬政府如果不改變「自我感覺良好」的習性,一發生大事就先卸責(如美牛案及疫苗風波皆推給楊志良承擔),馬政府將永難脫離危機管理的危機。民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不只美牛案及疫苗風波,包括去年底縣市長改選兩黨得票率的拉近及1月9日三席立委補選國民黨的全輸,都源自民眾對馬政府的不信任。

拒打疫苗風波源於「民無信不立」

2009/01/08
 民眾原本打得理所當然的新流感疫苗,只因政府對社會質疑處理不善,竟然衍生出普遍恐慌,進而一度集體拒絶接種,直到搬出所有有公信力專家,包括同樣質疑國光疫苗的前衛生署長涂醒哲力挺,情況才稍微好轉。這是孔子說的「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的最佳例證。
 為什麼民眾不信國光疫苗?因為這是國人首次研發此類葯劑,承製的公司也是首次,亳無經驗,疫苗出爐後又未公布人體試驗結果,立即投入施打,難怪一個一個死亡案例接連發生後,民眾心生恐慌,自動緩打,甚至公然拒打。而這種過去從未有過的疑慮,根源還不在民眾多心,或媒體擴大報導,而在政府公信力嚴重失落。對於一個沒有公信力的政府,民眾除了自力救濟,兩害相權取其輕外,還能如何?
 什麼是兩害相權取其輕?不打疫苗,新流感會擴散,施打疫苗,又可能冒著死亡風險,自認後者風險更大的民眾(而且是居多數民眾),只好採緩打而任新流感擴散。這是十分無奈的「囚犯兩難」博弈論,通常做選擇的一方一定會選出對雙方最有利答案,但只要有一方懷疑對方誠信不足,自己可能被對方犠牲,他就會選擇自保(自私)而其實是對雙方最不利的答案。民眾寧願停打疫苗,正是選擇了「雙輸」的答案,而其根源就在政府誠信讓民眾徹底懷疑。
 為什麼徹底懷疑?揚志良上台前,國光疫苗尚未上市,但馬政府從未向國外購買,以應新流感流行之需,揚志良上台後才緊急購買瑞士諾華,又只用於特定人士,這使一般人懷疑諾華比較好,政府故意讓一般人打較劣質的國產貨。當死亡案例陸續發生,都是打國光疫苗後離奇死亡,接著爆出該疫苗未經人體實驗,社會恐慌馬上如滾雪球般擴大。
 恐慌其實是正常現象。當馬政府八八水災輕忽人命,美牛案又密室決策不顧民眾健康,ECFA也報喜不報憂,社會自然瀰漫不信氣氛,本能對國光疫苗引發的各種後遺症充滿恐慌。而官員不明恐慌究理,竟還批評媒體及反對黨理盲、濫情,甚至三番兩次對槓。就恐慌社會心理學而言,這是不當的回應。
 應該如何回應?政府應該為處理不善道歉,並重建民眾信心。専門研究社會恐慌的英國學者富瑞廸指出,政府或有關方面「必須在公眾感到危險時就採取措施」,以化解恐慌,同時公眾的強烈反應不過是在「呼籲相關方面承担責任,做出滿意解釋」,個人或集體的焦慮表現因此「該受讚揚,而不是被指為不理性」。就像孔子說的「民無信不立」,公信力不足的政府理不直氣不壯,怎麼反而責怪民眾恐慌呢?

表演政治

2010/01/01
 不管人們對政治懷有多少理想,對政治人物要求多麼嚴格,時至今日,人們已不得不承認,政治愈來愈像一種表演藝術,政治人物也身不由己,愈愈來愈像演藝人員,小焉者逢場作戲,扮演盡職角色,大焉者魅感眾生,不惜翻雲覆雨。這些統稱為政治表演,而專事表演的政治就是表演政治。
 逢場作戲的政治表演,例如兩岸四次江陳會結束,陳雲林臨行「感謝二千三百萬台灣人民的體諒和關愛」,夫妻二人向連日維安的員警深深一鞠躬。這不只是禮節,還是表演。 民進黨發動「反黑箱、顧飯碗」大遊行,要求「不應讓陳雲林趴趴走」,有人甚至揚言「活捉陳雲林」。這也是表演。至於大遊行場合變質為競選場合,政治人物「項莊舞劍,意在選舉」,那更是表演。表演的目的何在?在博取好感、選票,或維持能見度。
 魅感眾生的政治表演,例如馬英九的「Long Stay」,阿扁的「四不一沒有」,都以欺騙為目的。當馬「Long Stay」的結果竟是與民眾脫節依然,這項活動被稱為「攏係假」就不冤枉。當阿扁「四不一沒有」一變為「制憲建國」,再變為「做不到就是做不到」,不要自欺欺人,最後再變回極獨教主,跟隨阿扁路線的民進黨遭受選民誤解也不冤枉。
 政治人物的表演隨影像時代的來臨而日趨嚴重。尼克森角《鬥場中》一書指出:「如今政治比以往更簡單、更言不及義了。變化的原因在於電視。一個候選人若對某項重大法案長篇大論而非避重就輕,他將乏人問津。妙語如珠的貧嘴及脣槍舌劍的口水遠勝中規中矩的演說。」何以致此?因為選票像門票,電視能見度與民調支持度像票房,選民像衣食父母。為了選票,政治人物不硬著頭皮表演,甚至昧著良心作假,幾乎不可能。
 表演的原意是模仿,而模仿對講求真實的古典政治無異作假。柏拉圖把詩人、藝術家逐出「理想國」,因為二者皆訴諸模仿,而道德的國度不容模仿混淆真實。即使到了近代、現代,對表演政治的厭惡也從未改變。十八世紀的盧梭就說:「演員的才能是什麼?是偽裝的藝術,裝成另一個人,表情充滿熱情,其實內心冷酷。天性誠實的人不是當演員的材料,老實人也當不了政客。政客天生就是演員。」二十世紀初主張政治是嚴肅「志業」的韋伯同樣說:「當政治人物不再具備客觀性及責任心,追求權位只為虛榮或自私目的,他就會變成一名演員,對自己行為造成的後果亳不在乎,只關心自己的表演效果。」
 然而,理想狀況是一回事,實際狀況又是一回事。政治表演在古代縱使罕見,卻從未停過。羅馬帝國開創者屋大維與中國漢代王莽堪稱政治表演的天才。王莽的仁孝、謙恭、正直都是表演出來的,合乎當時品評儒者的最高標準,因此受到全天下知識分子及士大夫擁戴,將他步步推上帝位。 
 而在西方,公開宣揚王莽式表演政治的,馬基維利應是第一人。他說:「君王不能也不該信守約定,善自隱藏本性,成為一個偉大偽居子,對君王極其必要,但他必須假裝具備這些美德,因為具備且實行這些美德是有害的,假裝具有這些美德則是有用的。」馬基維利所謂「假裝美德」,正是指政治表演,以期魅感眾生,翻雲覆雨。
 誠然,政治表演不全然是壞的。在最低迷的時代激勵人心,同樣需要表演。例如小羅斯福在三0年代大蕭條中,不但以新政,而且以爐邊談話激勵國人,把全美國鬥志調動起來,不只打敗了大蕭條,還打贏二次大戰。印度現代哲人奧修就說:如果很多人都散播愛、歌聲、喜悅,那整個場合將變成一座神廟 ------ 這是建造神廟的妙法。那裡將充滿新能量,沒有人會感到迷惘。」通過羅斯福散播的希望,美國人聯手建造了一座神廟。
 反之,像希特勒、墨索里尼散播的就是絕望、分裂、仇恨。他們都是天才的政治表演者,但他們卻往相反方向走,拚命拆毀神廟。任何人讀過這二人傳記,都會發現他們是權力意志旺盛的狂人、賭徒,為達自私偏執目標,不惜毀滅國家、人類。墨索里尼更是集荒謬、丑角、矛盾於一身,既自大又自卑,既蠻橫無禮又色厲內荏,既善於表演又虛張聲勢。他發動「進軍羅馬」的黑衫軍奪權大遊行時,正是他心驚膽戰準備逃亡瑞士時。他大聲要挾,發表好戰言論,引來周邊強國質疑時,他竟對大國私下說:「請勿介意,這只是說給國內聽的。」
 表演政治是二十世紀「大眾社會」的趨勢。大眾媒體把新聞當娛樂處理,大眾政治人物就會變成表演者,出現尼克森所說的怪現象。然而,二十一世紀又是「公民社會」,公民的覺醒及智慧讓他們有能力從表演者中分辨誰是羅斯福,誰是希特勒及墨索里尼。「公民社會」使表演政治不如馬基維利宣揚的那麼可怕。但如何慎用手中一票擇優汰劣,就是公民的責任了。

2010年1月3日 星期日

評論家是永遠的反對派

2010/01/04

新年伊始,歷任總統照例發表文告,描畫大餅,鋪陳美麗願景,如同每年五二○就職紀念日一樣。但人民早已知道,願景只是夜景,畫餅不能充飢。相形之下,知識份子對執政者的批評比總統文告有價值多,也振聾發聵多了。那不但能讓人民反省,也迫統治者反省。這是台灣近年可喜的現象,越來越多有分量的知識份子破除顏面,批判當道,彰顯公民社會成熟遠景。也只有公民社會才能容納批判性知識份子(評論家),視他們為社會寶貴資產,如天王級評論家李普曼所謂的「不可或缺的反對派」。
評論家之必須是「不可或缺的反對派」或「永遠的反對派」,因為真實的聲音太不容易呈現了,有分量的知識份子常是統治者收編的對象,不然就是黨同伐異的某一方,自動站在政黨身邊,為政客護航。而政黨在公共領域,就像漢娜?鄂蘭說的,只為壓力團體服務,他們本身就是利益團體,只代表自己及少數人利益。其結果就是政黨政治造成公共領域衰落,讓投機及極端乘虛而入,每一個護航的啦啦隊都成為極權及貪腐的幫兇。大家不要忘了,當年倒扁反貪腐公民運動進行時,游錫堃以全黨之力,發起護扁(護貪腐)運動,那時阿扁啦啦隊即留下一句名言「有比清廉更高的價值(道德)」。
清廉、誠實都是公共道德。當統獨信仰高於社會基本公共道德時,公共領域就會陷落而不只是衰落。沒有了公共領域,就沒有理性對話空間,剩下對立空間,民主政治就沒有立足基礎。而一個意識形態當道的社會是可怕的社會,只有你的、我的真理,自己永遠「感覺良好」,別人永遠「千錯萬錯」,信念倫理當道,責任倫理退位。20世紀初的韋伯最先看出這種惡兆,因此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書結尾指出:「啟蒙主義的玫瑰色餘輝正在退逝,天職責任的概念已如幽靈徘徊。專家沒有靈魂,為所欲為者沒心沒肝。」
也正是在這意識形態大行,責任倫理黯淡,公民社會公共領域瓦解的危機時刻,「知識份子」一詞快速躍出歷史。在俄國民粹運動中,它是罪惡的良知及烏托邦的推動者。在法國德雷福斯事件中,它是社會正義的出口及公共良心的集合。公共知識份子誕生了,韋伯的「天職」概念出現了,班達對知識份子的經典定義又隨後推出了:知識份子是人類良心,是永遠的反對派。薩伊德甚至堅認知識份子一定要令人尷尬,不懼造成不快,不畏任何艱難,向公眾清楚表述。
李普曼說:「要維護民主,就要領會它的原則。在民主社會,反對意見不只是《憲法》規定,而且是客觀上不可或缺。一個優秀政治家從對手學到的,總是多於從狂熱支持者學到的。除非反對者向他指出危險所在,否則支持者將把他推向災難。」台灣有越來越多批判性知識份子,社會願意接納並傾聽他們,這是台灣的進步,是公民社會日趨成熟的象徵。

馬英九自陷「內外交迫」

2010/01/01

 立法院修法阻擋有疑慮的美牛部位進口,使馬英九立時陷入「內外交迫」窘境。美國貿易代表署及農業部發表措辭強硬聯合聲明,指台灣「片面毀約」,違反美台協議。佔立院四分之三席次的國民黨委員則說:「自以為是的人認為自己談好,我們(立委)就該照單全收,他們最好趕快醒來。」這種內外交迫是外界施加的無妄之災呢?還是馬英九施政錯誤的咎由自取?
 答案應該是後者。台灣歷屆總統,包括最獨裁的蔣介石,沒有像馬如此「自我感覺良好」,對外界反應傲慢對待或麻木不仁的。美牛簽約据說只有馬、蘇(起)關門決策,不知會立院及任何國人,意圖以密室政治先斬後奏。結果簽完議定書後,全台沸騰。而且馬,蘇都說該議定書沒有任何交換條件,也就是不保証軍購或美台貿易架構協議與此有關。什麼都無關,都不交換,却簽出如此高風險協議,這不只是愚蠢,還是莫名其妙。
 馬、蘇及他們的啦啦隊一再警告:台灣將為修法阻擋美牛付出代價,受到美國報復。外交高層甚至奉命放話:「美國傾向擱置對台軍售」。但問題是,必須由全民承受的狂牛症風險,憑什麼全民,特別是國會,沒有預聞的權利?馬、蘇以為抬出美國就能嚇唬人民嗎?每次決策都是這擇,看不到半奌溝通過程或溝通誠意,難道台灣就由一兩個自認天縱英明的行政高層獨斷獨行嗎?(馬竟還說他不是獨斷獨行的人,不知過度「自我感覺良好」的人,必然獨斷獨行。)
 如果「美國報復」可以成為馬、蘇逼迫人民就範的王牌,那意思就是「我可隨便簽約,你們不可反對,反對就要被美國報復」。如此把美國報復掛不離口,美國竟成了蠻不講理的「惡霸」,這是真正的美國作風嗎?還是馬、蘇拿著雞毛當令箭?馬、蘇麻木,國會不能麻木,必須替人民把關,否則選票就會流失。國會修法實情正是如此。非常在乎民意的美國會不把台灣民意放在眼內嗎?當然不會。
 而且美牛是農業貿易議題,軍售是安全議題,如果美國以擱置軍售作報復,那這個國家只配稱為三流國家,沒有資格領導世界。何況推翻議定書的事,美國自己也做過。美國可以為本國利益,拒不承認京都議定書,台灣為什麼不能為國人安全,要求重啟美牛談判?
 總之,美牛案源頭既是馬、蘇,二人就需負責,不是國人或國會的責任。馬英九決策一向閉門造車,不管他人想法。國會才剛以修法阻擋有疑慮美牛部位進口,打了馬一巴掌。馬竟又重蹈覆轍,宣布派兩個考察團赴美說明,事先不知會美國,以致美國拒絶考察團,又打了馬一巴掌。內也巴掌,外也巴掌,這就是施政不注重溝通,不尊重相關當事者的惡果。馬英九不能怪任何人,只能怪自己咎由自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