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5日 星期六
台灣的外交智慧在哪裡?.
2013/05/23
馬政府處理廣大興事件,儘管獲得國內一致支持,過程卻離離落落,該硬時不硬,不該太硬時太硬,搞到原告變被告、受害一方變逼迫一方,被菲國耍得團團轉,國際形象大損。孫子兵法說的「不知己不知彼,每戰必敗」正是我方寫照。而不知己又不知彼的關鍵在放棄外交。一般人常說「弱國無外交」,其實放棄外交更易變成弱國。
菲律賓的外交及國際宣傳明顯優於我國,處處掌握先機。駐台代表白熙禮未獲道歉賠償調查授權,卻讓我方誤以為獲得授權,成功達成緩兵欺敵之計,包括可能故意激怒我方制裁。等到我方犯了「主不可怒而興師」大忌,大軍壓境,菲方正好裝可憐,把我方打成欺凌者。而我方卻在制裁啓動後,還未對廣大興事件有清楚說明,平白把吸引國際同情的優勢送給打人喊救人的一方。
弱國之不一定無外交,菲律賓這次對台外交大勝是證明。自從近代民族國家興起,孫子兵法開章明義標舉的「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就更適用於外交,西方各國名臣如梅特湼、塔利朗、俾斯麥等,無一不在外交立下赫赫戰功,西方軍事思想家從克勞塞維茨到李德哈特,更是強調外交(政治)為主,戰爭或準戰爭(如最後通牒)為輔。甚至兩千多年前中國<戰國策>及希臘<伯羅奔尼撒戰爭史>,都對外交重要性描述得栩栩如生。
沒有外交,就不易知己知彼。以廣大興事件為例,我們對阿奎諾三世意向有否亊先設法了解?處理事情時有否經過直接或間接(透過第三國)折衝?馬政府宣布72小時通牒前是否先已成竹在胸,有助事件解決?如果答案都是否定的,那就是盲人騎瞎馬,只憑誤打誤撞。
好的外交不只能掌握先機,還能化不利處境為有利。維也納會議處置戰敗的法國,該國眼看任人宰割,㙮列朗的一席話「敵人拿破崙已在厄爾巴島,現在的法王是和平保障」及針對列強矛盾多方折衝,卻轉移了焦點,拯救了法國。晚年他自我辯護:「有人認為我對拿破崙忘恩負義,他們都忘了,戰敗的皇帝只會給法蘭西帶來災難。政體及政權是可變的,法蘭西卻是我的祖國,我必須為祖國效命。」
十七世紀威斯特法里亞和會時,各國還認為俄羅斯不配參加,到維也納會議時,俄羅斯已是歐陸第一強權,只有法國駐聖彼得堡代辦及早看出了俄國潛力,他在外交報告說:「一個得以適應大自然嚴酷考驗的國家,再加上奴隸式的服從,人民需求不多,因而戰爭所費極少,此種國家極可能走向對外征服。」類似上述真知灼見的外交報告,在近代西方汗牛充楝,構成了<製作路易十四>及<凱撒琳大帝>種種當代名著的精髓。
看看西方,再看看主張外交休兵的台灣,不禁令人要問台灣的外交智慧在哪裡?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