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9日 星期三

「逢中必反」回首來時路

2014/03/16 作者:孫慶餘 民進黨出人意表的公佈一份「民眾對兩黨中國政策態度」民調,其中國人對民進黨最不能接受者為「逢中必反」,對國民黨最不能接受者為「過於順從中國要求」(簡稱逢中必從)。民進黨醜媳婦大膽見公婆,公佈暴露自己缺點的民調,確實需要勇氣。只是不知道他們有沒有勇氣,踏出告別長期錯誤的第一步。 民進黨的長期錯誤始於建黨後,諸事待舉、民心未附、民主改革(如國會總統選舉、叛亂內亂條例)猶未確定前,就出現民主路線與台獨路線之爭,代表黨外時期「在野大團結」的外省籍黨員一一被鬥走,台獨黨網也一再被提出。當時黨內公職(美麗島系為主)主民主優先,黨工(新潮流系)主台獨優先,具聲望優勢的前者還能勉強壓住具人數優勢且逐漸躍居黨內思想主流的後者。如黃信介說「台獨可做不可說」,張俊宏試圖超越統獨對立之上談「世界島」。 而在1988民進黨臨全會台獨黨綱大對決前夕,仍未入黨的許信良、施明德,一個在菲律賓獄中,一個在台灣獄中,發表了異曲同工的訪談錄。施要求大家思考兩個問題:一是國民黨四十年來做的,也是將台灣獨立於中共統治之外。二是台灣實質上已獨立,不需再去喊台獨。施認為台灣當前最迫切問題是:對內進行政治改革,當各級政府民選次第完成後,民主政治自然步上正軌(人民當家作主實現);對外以更彈性名稱重返國際社會,只要不附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一部分,皆可接受。 許信良則以戰略視野分析大勢,說一種政治主張,除考慮其理想性外,尚須權衡後果及利害,政治鬥爭的一個原則就是「不要幫助敵人而使自己不利」,民進黨不需替國民黨解決台獨問題,因為國民黨做法已很明顯,民進黨強自出頭,反使自己陷入困境。許認為一般民眾仍不懂台獨真正意涵,甚至懷有恐懼感,民進黨應先做思想教育工作,而非政治動作;其次,中共為國際強國,美日皆相當在乎中共「一個中國」立場,民進黨與其主張(會被國際孤立的)台獨,不如爭取更多國外(包括中國)同情與支持。結讑是:民主比台獨更重要,民進黨應把執政當成首要目標,只要民進黨能在選舉中取得政權,許多問題都能迎刄而解。至於中共方面,國民黨與民進黨都應與之建立良好、和平、共榮關係,有如歐洲共同市場。 以上黃、張、許、施四人的話,放在26年後的今天,依然光閃動人且深具可行性。可是,儘管民進黨前身的黨外人士擁有一大群啓蒙者,心懷理想,更注重現實可行性,後進的民進黨員卻不是工於計算的個人及派系經營者,就是狂熱冒進的真實信徒。中國學者李澤厚所謂「啓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在民進黨內同樣發生,而且同樣先把台獨當「救亡」(避免亡於中共)工具,繼之變奪權、維權工具。在「救亡」的大旗下,不只中國要反,連中華民國也否定(不否定中華民國就不能建立台灣共和國),最後連民主派也一起打為「國民黨同路人」「中共同路人」。呂秀蓮最近對柯文哲的戴紅帽、戴藍帽,和幾年前扁游時期對付「十二寇」幾無不同。 也正是「啓蒙與救亡」的變調,台獨黨綱雖在1988年沒通過,卻拉長戰缐到1991年通過。從此,獨派手中有了黨綱武器,民主派更是當者披靡,民主路線與台獨路線之爭萎縮成選舉路線與台獨路線之妥協,如果不是1999阿扁要選總統,民進黨斷然不會通過暫時承認中華民國的《台灣前途決議文》。果不其然,扁政府後期扁游體制又通過了正宗台獨的《正常國家決議文》,至今無一任黨主席敢逾越。蔡英文不敢承認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蘇貞昌對中國事務委員會及華山會議虛晃一招,都證明台獨黨綱及《正常國家決議文》的魅影已深入他們骨髓。 「逢中必反」源自黑格爾「承認的鬥爭」:奴隸必須反抗主人,直至對方承認己方平等,鬥爭才告停止。但民進黨的「逢中必反」過猶不及,在國會全面改選、總統直選及憲法增修(即排除大陸地區)後,也就是「中華民國台灣化」及「2300萬人主權」誕生後,才開始大反特反:反中華民國,要切斷2300萬人共同安身立命的根;反中共,不是要對方承認我方中華民國,而是站在台獨角度反對及仇視中國。這已經脫離單純「承認的鬥爭」,進入為求自我認同而大肆製造敵人的沙文主義了! 因主張白人沙文主義而毀掉一世英名的杭亭頓說:「只有我們知道自己不是誰,並且知道我們在反對誰時,我們才能知道我們是誰。」威廉•康諾利說:「認同需要差異,解決對自我認同懷疑的方法,在於通過製造與自我對立的他者,借此建構自我認同。」以上都是最邪惡的建構自我認同的方式,不幸民黨主張台獨,就選擇了這條最差的路,也就是「逢中必反」的路。 到這階段,民進黨已不再是黨外血脈及「台灣長子」,而變身2300萬人的夢魘及惡魔了。大多數選民不讓民進黨執政,是公平的。甚至國民黨的「逢中必從」,也是民進黨的「逢中必反」逼出來的。逢中必反與逢中必從具有辯證關係,沒有民進黨的逢中必反,國民黨還不敢和中共掛勾,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還涇渭分明,一旦民進黨連中華民國都不承認,國共就找到共同反獨(制止民進黨勝選)的最大共識,民進黨也走上與執政漸行漸遠的不歸路了

對「馬習會」不能抱太高期望

2014/03/09 作者:孫慶餘 馬政府充滿期待的APEC「馬習會」,在兩岸事務主管單位「王張會」中已被打回票。儘管如此,馬政府仍不死心,日前陸委會副主委竟說,中國方面可將在北京舉行的APEC馬習會,解釋為「國內事務」。雖然陸委會馬上更正,但馬政府飢不擇食的心態已昭然若揭。為了見一次面、握一次手,把兩岸關係變成國內事務,馬英九心目中究竟還有沒有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關係被定位為「兩岸關係」,是兩岸往來的基礎,兩岸關係條例及兩岸九二共識皆循此基礎。在近年兩岸交流順利進展下,中方久已不提最傷台灣感情的「國內事務」,而跟着稱「兩岸事務」。沒想到馬政府卻矮化自己,以「國內事務」來取媚中方,對說錯話的官員(官員為馬習會而不惜去中華民國,這是何等可怕心態)又無任何處置。這提醒了大家,馬政府最近悍然調整高中歷史課綱,恐怕也是為了「去台灣化」(去中華民國台灣),以取媚中方。馬英九指派負責這次課綱調整的,正是對台灣人極不友善的大統派王曉波。 兩岸關係之不是「國內事務」,因為中方還不承認中華民國存在,「國內事務」正是否定兩岸有兩個政治實體的提法。早在1998年第二次辜汪會談,辜振甫就當江澤民面指出,兩岸關係的最大困難及障礙,是在中方否定中華民國存在的客觀事實,這只會激起台灣民眾反感,「自1949年以來,兩岸就是兩個對等的政治實體。」辜振甫說:「江先生,今後兩岸關係發展要有所突破,大陸總要務實面對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 即使最近「連習會」,連戰也對習近平建議,兩岸對「一中」內涵仍有歧異,應以務實態度處理「一中框架」及重視中華民國存在的現實:「不應忽視中華民國在兩岸關係拓展中,是一個資產,而不是負債,對兩岸間有積極作用。」 習近平上台後,對台政策較偏向「胡蘿蔔與棍子」中的前者。他在這次「連習會」中,溫情喊話更勝以往中國領導人,說:「兩岸同胞一家親。大陸尊重台灣同胞自己選擇的社會秩序和生活方式。大陸在一中框架下與台灣平等協商,做出合情合理安排。兩岸同胞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李克強隨即在人大會議他的首次施政報告中呼應上述講法)。關於馬習會,據轉述,習也說:「兩岸本來就是一家親,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沒有什麼分歧可以延續下去,大家坐下來好好談,一一想辦法解決。」 習近平言下之意,「馬習會」不是問題。但北京 APEC顯然已被排除,剩下的是什麼地方?什麼方式?海協會陳德銘日昨說,不一定要在國際多邊場合,可以是第三地,或台灣或大陸,不限港澳,核心是要看到九二共識或一中框架,看到兩岸是一家人,有共同的中國夢。 這些談話山重水複,轉來轉去,問題還在中方願不願務實面對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願不願以「一中屋頂」定義「一中框架」。如果不願,所謂兩岸一家人及共同的中國夢,就是「去中華民國」的一家人及中國夢,兩岸政治問題仍然無望和平圓滿解決,台灣民眾仍然必須時時為「擦槍走火」而提心吊膽,時時擔心有馬英九這種為了和中國領導人握手(馬自認這就是他的歷史定位)而不惜矮化國格的台灣領導人,以及為了和中國做生意而唯中共之命是聽的台灣企業家。 美國學者米爾斯海默最近的《跟台灣說再見》一文,絕不是杞人憂天。在台灣越來越自輕自賤,國際政治越來越傾向美中共冶,中國也對自己國際地位及武力越來越自信的情況下,中國「接受兩岸現狀」「兩岸政府合法化」(這是許信良的大膽預言)的可能性只會越來越小,台灣人對完全由中方主導旳「馬習會」能否比美「王張會」規格,自然也不能抱太高期望。

政黨比個人更不道德

2014/03/02 作者:孫慶餘 曾經指出「國王的新衣」而被譽為說真話孩子的柯文哲,最近頻遭藍綠兩黨修理,突然又變成說錯話的孩子。他的「二二八不一定要追究元凶」、「庶民與權貴之戰」等談話,兩黨都各自咬住反駁,民進黨對他甚至加上大野狼、外星人、迷幻藥封號。柯文哲錯了嗎?恰恰相反,錯的是私心作祟的政黨,符合一句經典名言「政黨比個人更不道德」。 柯文哲說不一定要追究二二八元凶,意思絕不是不要真相。身為二二八受難者家屬,每年二二八都看父親傷心落淚,而且迄今只有受害者而無加害者,他如何可能不要真相?問題是,繼續沈湎在傷痛或互相猜忌裡,台灣還要不要走下去?他是基於社會和諧,希望彼此寛恕(憐憫),才說不一定要追懲元凶。這與探不探究真相是兩回事。 但大家看蘇貞昌、呂秀蓮如何反駁他。蘇說這是外來政權屠殺當地人民最悲慘的惨劇,更該讓真相呈現,才對得起寃死的人,才有原諒。呂說二二八受難家屬有兩類,一是伸張正義,一是依附權貴,柯文哲如此說話,不知道他是屬於哪一類。很顯然,蘇是強調沒有真相即沒有原諒,呂是意指柯依附國民黨。他們明知柯不是那樣的人,卻說那樣的話,目的當然是打擊柯! 而「沒有真相就沒有原諒」,蘇的意思是藍綠或「本土」、「外來」政權要繼續鬥下去嗎?這是一個在野黨主席該說的話嗎?蘇忘了屠圖大主教來台示範,推動南非轉型正義成功,要靠兩個正確方向,一是「沒有真相就沒有和解」,二是「沒有寬恕就沒有未來」嗎?蘇難道只要前者不要後者嗎?至於說柯「依附權貴」,呂捫心自問,人民給了扁政府八年執政機會,你們究竟追了什麼真相?伸張了什麼正義?怎麼扁政府一事無成,現在卻成柯的責任了?而柯只不過強調寬恕,怎麼又依附權貴了? 柯文哲母親幾句話點出了政黨不道德的一面:「我們也是二二八受難者啊,難道還要為這件事(和民進黨)彼此吵架嗎?雖然希望這種悲劇不再發生,但人生總要向前看。而且我們不是不再追究真相,而是我們沒有能力追究。」人生必須向前看,卻有一票靠災難吃飯的人永遠叫大家向後看。同時這些有能力追究的人(蘇呂都是扁政府要員)不去追究真相,反去責備沒有能力追究的小老百姓及二二八受害者。聽到柯母這番話,民進黨不會覺得慚愧嗎? 民進黨當然不會慚愧。尼布爾的「群體比個人更不道德」著名論述早已指出,個體之能道德,是因在關鍵問題上能考慮與自己不同者的利益,做出利他,有時甚至自我犧牲,而群體(例如政黨)則缺乏這種理性去抑制利益衝動,缺乏良知去理解不同群體需要,缺乏反省去感覺慚愧,他們永遠是群體中心主義及群體中的個人利己主義,不認為自己做錯,所有的錯都推給別人,其表現為民族狂熱、族群偏見、政黨偏執等。 群體之比一般個人邪惡,根源在於群體行為總是從更低級衝動出發,更多激情而更少良知,個人利益或仇恨常藉群體利益掩護,以集體之名作惡。包括納粹對六百萬猶太人的屠殺、蘇聯及中共政權的大整肅大清洗、國民黨的二二八,都是政權、政黨比個人更不道德的例子。民進黨自己選不上台北市長還打擊、排斥柯,以及國民黨指柯住豪宅、父母有錢,「所以也是權貴」,同樣是政黨比個人更不道德的例子。 柯文哲標舉他的市長選戰是「庶民與權貴之戰」,並無不妥。權貴子弟就是官二代、太子黨,有權有勢,形成「世家」,特別能以權謀位、權錢相通、富貴逼人。國民黨指柯住八千萬豪宅、父母有錢,所以也是「權貴」,顯然刻意扭曲該詞涵義。柯是標準專業人士,無權無勢(二二八受害家屬過去還飽受官方歧視及刁難),醫師、律師縱然有錢,頂多是上層中產階級,與有能力官商勾結、兩岸通吃、叱咤股市的權貴不可同日而語。國民黨張冠李戴,要窮人「仇柯」,用心和民進黨蘇呂同等邪惡!

從「柯文哲現象」到「柯文哲難題」

2014/02/23 作者:孫慶餘 柯文哲現象不是偶然的,那是對朝野兩黨製造藍綠對立又無能解決百姓急迫問題的反彈,用柯文哲的話說,就是「把百姓當白痴,百姓憤怒了,找到一個出口,我剛好是那個出口」。 但隨柯文哲現象也帶來了柯文哲難題。因為他是政治素人(而非陳文茜說的政治高手),雖有高IQ及解決急迫問題的能力(他負責的台大醫院創傷醫療部每天要面對在30秒內決定一個瀕危病患的生死),卻沒有高EQ控制自己的嘴巴,講話經常失言。用醫學名詞說,他有亞斯伯格症傾向,也就是他自嘲的「超級白目」。 有亞斯伯格症傾向者,不善察言觀色,得罪別人而不自知,縱然其失言或怪異表現不是有意,卻非人人能諒解。這就為柯文哲埋下了變數。例如他說「危邦不入,亂邦不居」,說民進黨「律師世代該結束了」,都是真話,像指出「國王的新衣」的孩童。但童話故事沒有交代那孩童下落,真實的情況一定是惹來一場麻煩。就柯文哲言,情況亦是如此,出現了兩個變數。 變數之一是,他得罪了他最需與之整合的民進黨,增加整合變數,民進黨已將他排除在第一階段整合名單之外,第二階段雖仍保留彈性,但不表示黨內出缐者一定會和柯再辦一場民調。變數之二是,他讓自己的民調處於不確定中,在媒體對他保持高度好奇時,他的失言是一種「狂歡」、「賣點」,在他民調遙遙領先後,忚自然成為「眾矢之的」,媒體也對他改為積極檢驗(這是每一個高民調者必須面對的下一階段考驗),此時他的失言就可能變為「罪過」、「反面賣點」。 最明顯的例子是,柯開玩笑說,胡志強妻「腦袋秀逗」、胡志強「笑得很開心」。這是重疊兩種情境,製造笑果。但在媒體剪接式報導下,他成了過度諧謔、拿別人痛苦當玩笑,產生負面效果。結果胡志強低迷的民調突然拉高,民調原本穩定領先的林佳龍反而莫名其妙下滑,「躺著都中槍」。 這絕非柯始料所及。問題是,柯氏風格就是這樣,他可能永遠改不了,導致喜歡者恆喜歡他,不諒解者就會轉頭而去。而無論國民黨或民進黨,都在等待他「犯錯」,造成民調重新洗牌,結束柯文哲現象,並一併解消柯文哲難題,回歸藍綠對抗、兩黨争雄的「簡單原點」! 柯文哲現象不是柯文哲製造出來的,不是呂秀蓮所說的「柯P迷幻藥」,它實際是「選民現象」,尋求改變及突破的選民本身,是現象主體而非客體或受體。柯文哲難題則是柯文哲製造出來的,他對民進黨及自己都帶來難題:民進黨尚未準備好接受或禮讓無黨籍出征(儘管民進黨在北市全無勝算),柯的容易失言又帶來了不確定,讓民進黨更趨於觀望,等待柯「自爆」(自己炸掉自己),國民黨也抱著看好戱心態,等待柯重大失言,被媒體「一槍斃命」。 對柯文哲現象是「選民現象」非常了解的柯,深知自己是選民「出口」,他呼籲選民給台灣一個創新機會,「是要選擇一個機會、希望,還是走回頭路」。但對柯文哲難題顯然還不了解的柯,卻不斷發生失言風波,讓自己變成最大變數:儘管民調仍居高不下,卻有可能急轉直下,不是被其他人打敗,而是被自己打敗。 如何使柯文哲現象持盈保泰、使柯文哲難題化於無形?關鍵還在柯的一念之間。如果他明白自己是選民出口,他就更該努力扮演好選民代言人、代理人角色,而不是好逞口舌之快的自走砲。自走砲不是選民的出口,是自己的出口。選民要的是大快人心的公共批評,是主持社會正義的良心發言,是彩虹聯盟的競選陣容,是比藍綠兩黨更佳的解決之策,絕不是針對個人(如胡志強)且無關選舉的諧謔玩笑,不是超出北市長格局的狂言豪語(如「我選上,阿扁就會放出來」)。 總之,柯文哲即使有亞斯伯格症傾向,那也是察言觀色方面,而非審時度勢及規劃方面。當柯能小心發言,不針對個人信口開河,能審時度勢,專心當選民出口,柯文哲現象或許就能持之以恆,柯文哲難題也迎刄而解了。

改善兩岸關係未必改善國格

2014/02/16 作者:孫慶餘 王張兩位主管兩岸事務官員正式會晤,互稱主委、主任官銜,王並在南京謁陵時提到中華民國。馬英九稱這是「隔海分治」63年來不得了的歷史性突破,具里程碑意義,會讓台灣國際關係持續擴大。情況真有如此樂觀嗎?兩岸關係改善真會改善台灣國際關係,尤其是處境艱難的國格嗎?恐怕未必如此。 陸委會、國台辦主管互稱官銜,看似「政府」間交流,其實兩岸事務機構本非正常國家機構,是因應兩岸特殊關係而設的臨時機構,主司「中國內部事務」,不脫「一個中國」框架,它與代表國家且具政府間關係的內閣部會交流是不同的。如果中方願意在其他部會,包括國家領導人間也交流,並互稱官銜,這才算改善台方國格,以及兩岸「關係對等」。否則所謂「隔海分治」、「兩岸分治現實」,都是台方自說自話,不獲中方認同。「一中各表」更只是中方䆟忍的「一中自表」,除特定區域外,在各種官方場合及國際埸合都不容出現,也就是「中華民國」不准出現。 王郁琦單單在南京中山陵提中華民國,因為這是中方容忍的特定區域,之前連戰、宋楚瑜同樣在此提過中華民國。馬英九熱衷的APEC「馬習會」,中方予以回絕,也因那是領袖會議;讓馬習在APEC見面,等於讓中華人民共和國元首和中華民國總統見面,變相承認中華民國、承認「兩岸分治現實」。一旦中方在各國領袖面前默認中華民國及兩岸分治,而台方沒有先承認中方的「一中框架」,中方還能振振有辭「統一台灣」嗎?不要忘了,1995年李登輝一篇美國康乃爾大學《民之所欲,長在我心》演講,大大觸怒中方,原因正在他多次提及中華民國! 問題是,被拒於國際組織門外已極難堪,如果一國元首出國,連自己國家名稱都不准提也不敢提,這還有國家尊嚴嗎?還像一國元首嗎?而一國國民無論在國內國外,如果連自己國家名稱都不能提,國家的象徵如國旗、政府職銜都必須廻避,他的國家還是一個國家嗎?中華民國國格之艱難,問題正在這𥚃。近幾年兩岸關係雖有改善,中華民國國格卻困頓依然。馬英九津津樂道的「歷史性突破」及「里程碑」,只不過是中方把小鳥籠放大一點,鳥籠本質並沒有變。世界上有一個政府會為鳥籠稍稍放大而沾沾自喜,甚至「驕其妻妾」的嗎? 改善兩岸關係若不能改善中華民國處境,最終國名還要被迫取消或悲慘消失,這樣的代價是不值得的,也是違反中方「我不吃掉你,你不吃掉我」保證的。真正兩全其美的終極解決是共存共榮,這只有「一中屋頂」能做到。而為了促成「一中屋頂」,中方必須比容忍「一中自表」還更寬大,做到接受「兩岸分治現實」,在這個基礎上推動「一中屋頂」。台方則必須繼續改善兩岸關係,朝「一中屋頂」努力,並維持中華民國主體性。當然維持中華民國主體性就是維持現狀 ,也就是維持現在的主權獨立,不另搞台獨。 維持中華民國主體性絕非容易的事。沒有主體性,只能被動統一(被吃掉);主體性過度伸張,又會走向台獨。像扁政府當年教科書改革,建立台灣主體性是對的,但「去中國化」就過度伸張了,中華民國現狀就要破壞了。馬政府現在「撥亂反正」改革教科書,一個程度內也是對的,但矯枉過正到回復蔣介石時期兩岸史觀,中華民國在台灣的主體性就不見了,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及主權重疊的結果,中華民國主體性也自動消失了。一個沒有主體性的國家還能叫國家嗎? 極獨極統最喜歡否認中華民國國格,說「不是主權國家,何來國格」。然而,擁有人民、領土、政府、主權,特別是最重要的「主權在民」的民主中華民國,不是主權國家是什麼?世界上有比主權在民國家更正當合法的主權國家嗎?聯合國雖是主權國家參與的組織,但並不表示不加入聯合國就不是主權國家。難道中共宣稱中華民國滅亡了,在台灣的中華民國也要跟著宣稱自己滅亡嗎?那在台灣的兩千三百萬人又是哪國人?總統、立委、縣市長及各級公僕是哪國公僕? 黑格爾說只有「要求被承認的鬥爭」,沒有放棄被承認及自我否定身份的鬥爭,如果有,那一定是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筆下的「天生的奴隸」。黑格爾針對「要求被承認的鬥爭」又說:「不賭自己生命的個人,必然不會被承認為一個人,他也始終不能做為獨立的自我意識。」這段話同樣適用於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中華民國要被承認國格及改善國格,一定要先確立及維護自己的國格:「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

民進黨終須認清現實

2014/02/09作者:孫慶餘 > 民進黨「接納」柯文哲案一波三折。最新說法是將柯納入黨內整合機制,一起參加初選民調,勝者出選北市長,柯不必入黨;另一種更開通說法是,黨內不提名,開放競爭,若柯民調依舊居高不下,等於變相禮讓柯。以上兩種說法,看似民進黨已認淸「現實」,願意從善如流,其實問題還卡在蘇貞昌。新潮流系總召鄭文燦指出:「新系尊重每位成員的取向與決定,但提名主控權操在黨中央,尊重黨中央權限。」言下之意,新系已由原先集體支持顧立雄,變為在柯與顧兩邊押寶,但如何提名整合,權限在蘇貞昌,而蘇仍在「長考」。 > 蘇貞昌領導的特色是「頻頻長考,下出爛棋」,哪一子最爛,他就下哪一子。蘇的這種風格,可謂屢試不爽。由於蘇保守閉塞、「多疑少決」(這是官渡之戰曹操大勝而袁紹一蹶不振、中原雄主一夕易人的主因),在他黨主席任內,民進黨已與社會嚴重脫節。評論家江春男說馬英九跛腳,施政天怒人怨,但「民進黨卻欲振乏力,外人進不來,自己走不出去,與社會缺乏互動,黨內士氣低落。」 > 有林義雄背書,最近正籌组政團的民間司改會執行長林峯正也說:「看不到藍綠兩大政黨的良性競爭,只有上台下台的議題。」「民進黨現在好像沒有論述,只剩選舉。很多社運議題,民進黨大多落在後面,而且不敢表態。民進黨與社運隔閡越來越大,不但没有溝通語言,也沒有溝通對話。」兩人的話都印證了蔡英文不久前發人深省的一席話:「現在已是公民社會要不要接納民進黨,而不是民進黨能不能領導公民社會。」 > 前民進黨主席施明德春節期間也有一篇文章令人動容,他說張德正會採取冷靜、劇烈的抗議行動(其目的完全不在傷人),開砂石車撞總統府,不只是針對馬政府,而是他投過扁馬藍綠,最後都絕望了:有這種感受的不止他一人,社會上太多人都對藍綠深惡痛絕,「張德正抗議」代表的正是弱勢受害者由呻吟、無助、絕望、忍無可忍,最後起而怒吼、行動的心路歷程。 > 施明德的文章等於間接訴說了「第三勢力」何以終於崛起,以及柯文哲人望何以居高不下的因果。對於第三勢力籌組政團,民進黨立委陳其邁甚至說:「搞不好,民進黨在北部會變成小三!」 > 民進黨成立已廿七年。廿七年前,民進黨人何等年輕有為、意氣風發,渾身挑戰强權與惡勢力的膽識(㜶美「趙子龍一身是膽」),是弱勢者心中的英雄及拯救者。但曾幾何時,民進黨已暮氣沈沈、不務正業,民進黨律師世代不是熱衷永遠無解的朝野對抗,或不停止觸怒世界強權且不利民進黨的統獨對抗,就是對弱勢者權益不聞不問,對諸多正義議題畏首畏尾,對社會動向及選民意向生疏冷漠,越來越像昏庸老邁的國民黨。針對急待定案的北市長參選問題,手握決策大權的蘇貞昌日前還假惺惺說:「黨內提名有一定程序,產生的人選將是為民進黨贏得選戰的最佳人選。」 > 蘇貞昌的可惡正在這裡。民進黨在台北市哪來勝算?除二十年前拜國民黨分裂(趙少康、黃大洲票源重疊)之賜,阿扁當選一屆市長外,民進黨從無勝算,幾次選舉甚至找不到人選,必須採取徴召。而年底七合一選舉,蘇貞昌也刻意助游錫堃出缐,存心輸掉新北市,並訂下「六都蠃三都」的目標,亦即台北、新北、桃園都準備棄守。像蘇這種全無志氣、士氣的庸人,竟誑稱台北市將產生為民進黨贏得選戰的最佳人選,真是笑話。誰是那個人選?顧立雄嗎?還是呂秀蓮?柯文哲可沒說他要代表民進黨!民進黨在台北市是「衰尾道人」,最好也不要去拖累柯文哲! > 台北市並不是藍營的大本營。不要忘掉當年高玉樹讓國民黨連吃敗仗,打到國民黨不得不使出奧步,把北市改為院轄市,市長成為官派。為什麼高玉樹能,民進黨卻不能?「台獨黨」及「打架黨」危險形象太深入北市人心也。這是無黨籍的柯文哲在北市可以獲得人心而民進黨候選人不得人心的根本原因。民進黨想在北市讓國民黨敗選,終須認清這個現實。

被誤解的中間選民

2014/02/02作者:孫慶餘 由於選民對國、民兩黨普遍失望,太多人寄望「第三勢力」出來打破並制衡兩黨壟斷局面,為台灣注入新的政治活力,近年「中間選民」遂越來越受重視及討論。但奇怪的是,不少藍綠陣營理論家都否認台灣有中間選民,或認定中間選民就是游離選民及不關心政治的選民,這些人傾向不投票,對政治無影響力,根本不值得重視;即使他們偶爾想投比兩黨更佳的「第三勢力」候選人,一碰到「藍綠對決」號召,仍會紛紛向兩黨歸隊,或因害怕他們更反對的一方得利,而不得不「含淚」「含恨」投另一方。所以,歸根結底,中間選民是一個「無效議題」,中間選民時代在台灣還沒有來到。 中間選民是無效議題嗎?中間選民時代真的沒有來到嗎?持此論調者一個有力證據是,民間聲望極高的宋楚瑜,近年兩次獨立參選台北市長及總統(也就是第三勢力候選人),皆以慘不忍睹比數落選,兩次皆是「天下不歸藍,即歸綠」,不論現任者做得多爛,宋都毫無機會。尤其2012總統選舉,宋的預估得票一度衝破150萬票,聲勢看漲,最後卻因九二共識的「藍綠對決」,大多數支持者改投兩黨,致使宋兩面落空。這個結果更增加了「中間選民時代沒有來到」的說服力。 然而,過去的黨外怎麼成長為民進黨的?民進黨怎麼由20%左右的得票(彭明敏1996年第一次總統民選得票20%,被稱為綠營最基本盤)成長到2004阿扁的50%以上的?答案是選票的轉移,也就是過去投國民黨的人改投民進黨(當然2004投阿扁的人,很多又因失望而於2008改投馬英九)。因制衡需要或政見因素或候選人因素而轉移投票的人,全部可以稱為中間選民。自認不屬藍綠固定支持者而仍願意投票的人,更是標準中間選民(西方稱為獨立選民)。大家都看到,這類選民在台灣越來越多,包括不支持藍也不支持綠的區塊已明顯大於藍綠各自基本盤。以上證據適足以攻破「中間選民是無效議題」的大膽假設。 但既然有那麼多中間選民,為何第三勢力候選人在台灣仍無出頭空間?一個重要原因是統獨對抗。統獨對抗不只讓明明已將當選的蔡英文,因九二共識而大量流失票源,也讓宋楚瑜橫遭波及,原本藍營游離出來的宋支持者,必須回去救九二共識,也就是不得不投馬。這種政策型或策略性投票,正是中間選民的特色。也因為有了中間選民,投票結果才能那麼理性,那麼表現「群體智慧」(其理想型態是中間大兩頭小)。 中間選民對一個社會之珍貴,就在於他們比其他人更擔心也更了解不恰當(如不承認九二共識,如極獨、極統)候選人當選總統的風險。一個民主社會而無中間選民,不只不可思議,而且極度危險。以台灣人對兩岸局勢及台灣國際地位的敏感,在統獨議題上,當然是中間選民而不是兩黨基本盤主導了選情。這是明知台獨不利選舉還樂此不疲的民進黨,在兩黨競爭上最吃虧的地方。越是高層次選舉,買票及組織運作作用愈小,統獨議題作用(而且主要是負面作用)愈大! 事實上,台灣選舉會岀現「中間選民時代沒有來到」的錯覺,也是因為統獨對抗。這種零和對抗讓正常的投票傾向,亦即肯定性投票,變成否定性投票。肯定性投票就是因支持誰而投票,一般民主投票都如此。否定性投票則是因反對誰(怕他當選不利台灣)而不得不投相反一方,台灣近年的投票大多如此。否定性投票不但易讓不該當選的人當選,也會讓好的候選人或第三勢力候選人錯失良機,全民同受損失。台灣政治及經濟局勢之越來越糟,國家領袖選出不得人是主因,而選出不得人又是統獨對抗所致。當大多數中間選民都不得不「含淚」「含恨」投票,他們就被當做藍綠兩黨基本盤了!理應隨民主進展而更擴大的中間選民也被誤認為不存在了!

「庶民政治」決戰「權貴政治 」

2014/01/26 作者:孫慶餘 台灣今年選舉出現「非政黨屬意候選人」民調一路領先的局面,綠營的柯文哲與藍營的連勝文皆是。連的出缐在藍營尙非首例,1998年馬英九也是以黑馬之姿,勢如破竹參選北市長,連當時的總統兼黨主席李登輝都不得不「被動配合」助選。而柯在綠營則屬首例,既顯示選民對兩黨中央不滿(馬政府的低效、失能及腐敗,民進黨難逃監督失職之責),也代表他們對非典型素人(非政客)的喜愛及期待。柯與連二人如果最後脫頴而出對壘,更代表「庶民政治」與「權貴政治」的一場重要決戰,其結果必將影響台灣未來政治走向。 台灣是後進民主國家,必須先解決「政治正義」(先求政治參與的體制公正與機會平等,其方法為民主運動及民主改革),再解決「經濟正義」。而經過廿多年民主實踐,大家已發現,貧富差距、官商勾結及經濟不公日趨嚴重。這已不是單純的民主選舉能解決,還涉及哪種施政方向及哪類人當選,更能彰顯經濟正義。也就是,選民有必要在庶民政治與權貴政治之間進行選擇。特別當民主已進入第二代,「世家政治」逐漸成型,官二代、富二代紛紛擔任公職或投入選舉時,權貴政治及其衍生弊病更值得關注。 七年前,綠黨最早指出「經濟談庶民,政治搞權貴」,抨擊政治世家第二代透過「長輩提攜」,輕鬆進軍政壇,而一般人則無法跨越越來越高的參政門槛。今年,民進黨北市長參選人顧立雄進一步主打「拒絕權貴的庶民政治」,把庶民政治與權貴政治的決戰正式端上枱面。顧的訴求是「唯有透過庶民政治,從使用者的角度,也就是市民的角度來思考公共政策,才能確保公共資源不被單一政黨及少數權貴把持、世襲」。顧的訴求當然也是柯文哲的訴求,因為從馬政府到郝市府,權貴政治暴露出的低效、失能、腐敗,已遠遠超過扁政府時代阿扁一家的特權、貪腐,層出不窮的各種官商勾結,使國家及市府財源動輒損失百億、千億。經濟學分析政治決策過程的所謂「尋租現象」,正在台灣大行其道。 「尋租」意指向政府官員(首長或其經辦部屬)尋求壟斷利益或正常管道得不到的利益。尋租者亦是投資者,其手段可以是「關係」(即「有關係就沒關係」)或賄賂,其結果尋租者及出租者(價差、利差都稱為「租金」)均獲暴利,國家及人民利益受損。一般談「尋租」,主要是企業賄賂。但施政不上軌道的國家,凡能「買」到特權或方便的,都是尋租;其中最大的特權或方便就是買官,包括民選公職。 想一想政治權貴及世家,當他們擔任公職或當選公職時,有多少一般人無法夢想的可用關係及機會管道!當出租者及尋租者都是同一掛人,也就是當權與錢的交易、互換管道無比𣈱通,監督機制又不足時,國家及人民將蒙受多少損失!這也是先進民主國家如美國,選民眼睛雪亮,以致洛克斐勒家族在政治上無法更上層樓,大富翁彭博還得自掏腰包從政的主因。 權貴政治絕不只是住帝寶、喝一瓶20萬洋酒、住紐約川普豪宅、參加花花公子海夫納兔女郎趴而已,權貴政治就是政、法、商、企都有大型艦隊、律師團隊、政商網絡待命,形成密密麻麻、縱橫錯落的互利關係,以人民及國家利益為維繄上述關係的祭品(不要忘了台灣的食安危機亦是政商關係祭品),進行「權」與「銭」的遊戲、交易、交換、交好。近日盛傳連朱有合作贏得政權的「十年計劃」,涵括連、高、郝、吳四大家族,外加更多扈從家族:如果傳說屬實,就是最典型的權貴政治。這種權貴政治一旦實現,類似菲律賓世家大族永遠把持國政的諸多腐敗不公現象就會在台灣複製,其後果不堪設想。 相對之下,顧立雄標榜公共資源不能被單一政黨及少數權貴把持、世襲,柯文哲誓言當選市長後會比酷吏更可怕、對腐敗及官商勾結將嚴格執法,他們指的都是庶民政治。庶民政治較不懂官場禮儀、應對進退,講話不中聽、百無禁忌,但庶民政治恰好能切斷權貴政治綿密經營的食物鏈及尋租關係,讓同一批人長期把持政府利益的局面結束,也就是讓腐敗因子大幅降低。對迫切需要經濟正義的現階段台灣,應是庶民政治更適合選民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