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6日 星期三

民進黨「罷馬戰」不宜躁進.

 作者:孫慶餘 2013.1.27



民進黨1月13日火大遊行相當成功,該黨辦遊行已有多年未見如此風光了。成功原因在民怨成熟,20萬人嗆馬隊伍過半以上是主動參加,主辦者只需順水推舟。同理,蘇貞昌在該晚拋出「罷免戰」,也需待時機成熟,不宜輕動躁進,否則以兩黨不相上下的民眾信任度,民進黨可能偷雞不著蝕把米,被打成挑起藍綠大戰(社會動蕩)的罪魁禍首,不但該贏的仗不羸(如被拉高為「罷馬第一戰」的台中立委補選),還可能輕易替內外交困的馬英九解套。

民進黨火大遊行最有力演出是借馬的話「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指人民不信任、不支持的國家領導人,就該自己下台。全國人民都看到也聽到了這幕。問題卻在,這必須是人民要馬下台,而不是與馬及國民黨有千絲萬縷歷史共業的民進黨趕馬下台。否則仍有五成多民意反對罷馬,就會成為民進黨邁向「政黨再輪替」的阻力。上周六台中立委補選,民進黨主訴求如果是「表現民眾憤怒,教訓無能政府」,而不是「罷馬第一戰、罷馬前哨戰」,或許就會造成藍營倒戈、中間選民大舉投綠結果,一舉突破傳統藍綠對決格局。畢竟,「罷馬第一戰」只會強化藍綠對決,「教訓馬政府」卻能蔚為全民風潮。

2005年以來,民進黨每逢大選必敗,因該黨失去的民心從未恢復。民進黨從哪裡跌倒,就須從哪裡站起,累積聲望而不是再添民眾疑慮。這是民進黨的當務之急。像蘇貞昌及蔡英文不在主席任上說的做的是一套,在主席仼上又是另一套,民眾是無法放心的。民心反馬政府而未支持民進黨罷馬,民進黨當然不能以罷馬的全民代表自居。馬搞到內外交困,民進黨想要獲勝,在目前情況下也只能寄望「馬英九打敗國民黨」,而不是民進黨打敗國民黨。

民進黨打敗不了國民黨,除非該黨聲望力爭上游,就剩下國民黨打敗自己一途。而馬是打敗國民黨的不二人選,馬繼續兼黨主席,國民黨將繼續弱化、去功能化,如同馬在總統職位上之所為。此時民進黨貿然啓動罷馬案,無異讓馬得以轉移焦點,在全國尚未超過6、7成民意贊同罷馬下,罷免案很快會成廻力球,反身打向民進黨。同時當藍綠大戰愈演愈烈時,國民兩黨也將重演2006年以後戱碼,兩黨基教派當道,這對基本盤更大的國民黨有利,對民進黨反而不利。

季辛吉在1961年提出戰略威懾理論,指出戰爭為眾所厭惡,備戰必須是為維護和平,因此威懾比實際戰爭更能獲得民心,又能達成逼迫對方讓步效果。這很像寶劍作勢欲拔而未出鞘,出鞘後就成你死我活之爭,沒有妥協餘地。這也像希臘傳說中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一劍懸於頭頂,隨時可掉可不掉,讓人提心吊膽,美國甘迺迪總統就說核武威懾是「達摩克利斯之劍」。戰爭可備而非必戰不可,重要的是不能打獲勝門檻太高(如台灣的罷免案就是)、自己又力量不及的戰爭。

民進黨要打罷免戰,最好先掂掂自己力量夠不夠,人民支持不支持,國民黨陣營是會因此分裂還是更團結,既罷免馬又罷免藍委會不會兩面作戰,讓國民黨上下更同仇敵愾。民進黨若有人想搞「遍地烽火」,小心重蹈當年扁政府失敗覆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