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6日 星期三

期待不一樣的台灣政治.

作者:孫慶餘      2013/03/03



江宜樺上任閣揆後,以「政治人思考」做出與扁馬「法律人思考」相當不同的決策。一是注重朝野互動及行政立法溝通拹調;二是拋出核四公投,要把公投由重視結果的政治對決轉為重視過程的公共決策,讓核四續建與否由全民承擔。這兩大思考,若照他的說法,是要「深化台灣民主,讓民主不只是制度及遊戲規則,還要良性互動,才能形成良性政治文化」,一個超越藍綠對抗的政治有可能出現。

問題在於,理論與實際或理想與現實間總有一些距離,正是該差距考驗政策的成敗及誠意的真假。朝野互動不能只是一聲禮貌招呼,它還包括鍥而不捨的追求及恆久的善意,國家利益必須超越黨派利益,「相忍為國」是政治人物最高也最困難的境界。而公投如果只是零和遊戲,尤其是不公平遊戲,它就不能達成公共決策最重要的「興利除㢢」;不公平的遊戲不只不能解決爭議,投票結果反而是更大鬥爭的開始。

以核四公投為例,台灣目前的公投法被視為鳥籠,因當初設計是要防堵「改變國體」,沒有想到憲政公投與一般社會性公投不同:前者必須慎重,門檻要高;後者必須務實,以簡單多數決為原則。若依現在鳥籠標準公投核四,不只過高門檻達不到,未投票者還被自動列為反方。這已嚴重違反民主參與(亦即反民主)。民主參與一定是出席者決定,沒有讓缺席者決定的道理。既然核四公投是要由全民承擔(超越藍綠對決),就該給全民一個符合國際標準的遊戲規則,弭平未來更大鬥爭。

最近不少人舉江宜樺2004年反民粹公投的文章,質疑他誠信問題。其實他反對的是政治操作下的公投,只有正反表決,沒有協商辯論餘地,選民被當成政治工具;他並未反對成熟公民社會的公投,也就是選擇題而非是非題的公投,投票是公民協商辯論的一環,更是主權在民的實踐。他把核四續建與否這個重大爭議交由全民公決,結果並由全民承擔,就是將成熟公民社會的標準施用於台灣,這與他之前的論點並無矛盾。

重要的是,藍綠雙方(特別是官方力量)都不該動員或打壓,將核四公投做為己方政治工具,而該「把公投由重視結果的政治對決轉為注重過程的公共決策」。如果江宜樺不這樣做,他才有誠信問題。

針對超越藍綠對抗的政治,江宜樺早期<政治是什麼>一文,曾借分析亞里斯多值觀點,發抒自己共鳴,認為政治就是「群居共利」,平等互利的共和制最符政治生活型態,權術雖在實際政治具有份量,但政治真義不在鬥爭,而在理性溝通與說服,專搞權術鬥爭的人是政治末流,甚至提倡權術最露骨的馬基維利也是為了拯救義大利。江宜樺既然如此讚佩亞氏觀點,民眾就有必要期待在他閣揆任上有不一樣的政治,而他的第一個考驗就是核四公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